分享

【ACC.17专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合并妊娠,抗凝策略如何选?

 发mmqrose73uzi 2017-03-26

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临床上如何制定最佳抗凝治疗方案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医生需要在保证有效抗凝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抗凝治疗带来的潜在风险。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2017年3月17日,来自WACH的Anitha S.John教授在ACC 2017年会上通过1例病例,向我们阐述了目前妊娠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抗凝治疗管理。


病例介绍

28岁女性,16岁经皮二尖瓣及三尖瓣球囊扩张治疗;23岁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同时行双侧心房外科迷宫手术。既往妊娠1次,并于妊娠第6个月流产。

超声心动图:三尖瓣中重度反流,主动脉瓣中度狭窄伴中度关闭不全,二尖瓣压力梯度4 mmHg,二尖瓣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心脏收缩功能未见异常,右室轻度增大。

诊断:妊娠6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病变;经皮二尖瓣、三尖瓣球囊扩张术后;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心房外科迷宫术后;房性心律失常。

目前用药:美托洛尔50 mg bid、青霉素250 mg bid、呋塞米20 mg qd、华法林6~7mg qd、阿司匹林75 mg qd。

亟需解决的问题:抗凝策略如何选?

最佳抗凝治疗策略如何制定?

A.继续华法林治疗,剂量不变

B.妊娠早期3个月内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治疗;4~9个月华法林治疗;围产期普通肝素治疗

C.妊娠全程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治疗

解读:机械瓣置换术后的孕妇属栓塞高危人群。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在持续有效抗凝治疗的同时,又可保证孕妇及胎儿安全。

华法林:可最大限度降低孕妇的栓塞风险(0~3.9%),但本品对胎儿有致畸风险(5%~30%),特别是在妊娠早期3个月。妊娠4~9个月华法林致畸作用较前减低,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警惕孕妇流产,胎儿脑出血、神经功能异常、骨骼发育异常等风险。华法林必须于妊娠36周停用并由肝素代替。

肝素:一般静脉推注或持续输注给药,难以通过胎盘,本品对胎儿相对安全。但肝素应用不足可能增加孕妇栓塞风险,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APTT水平(>正常水平2倍),注意监测并避免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与肝素类似,低分子肝素需保证每天2次应用,监测抗-Xa因子水平(用药4~6小时后抗-Xa因子0.8~1.2 U/mL),建议1~2周监测1次并调整剂量。

考虑到本例患者既往有妊娠6个月流产病史,最终选用低分子肝素80 mg bid抗凝治疗,前4周每2周监测,以后每周监测。

患者妊娠26周,基本情况尚可,超声心动图较之前无明显改变,抗-Xa因子水平稳定保持在有效治疗剂量,患者偶有心悸,Holter提示窦性心律伴房性早搏。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刘倩┆美编 柴明霞┆制版 刘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