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诗歌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这就是诗。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诗歌是《吴越春秋》内的短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今‘肉’字)。”意思是:砍断竹子,做成弓箭,尘土飞扬,射向动物。寥寥八字,却活现了一幅古代狩猎图。 随着语言的发展,两言诗(即每句两个字的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时逐渐出现了四言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就主要以四言句(言即字)为主,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来,南方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多为杂言体,以五言、六言、七言为主,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屈原。 诗经、《楚辞》之后,由于战国时期的混乱,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等暴政,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文化一蹶不振,加上秦朝只统治了十几年,十分短暂,自然不会有新的诗歌呈现。 汉朝建立以后,社会逐步走向稳定,经济得到了复苏和发展,同时尊儒风起,文化得以复兴,加之宫廷对歌赋的重视,因此,诗歌又得到了复兴和长足的发展。汉代,国家设立了专门采集、整理和管理诗歌音乐的机构“乐府”,收集并保存了大量的歌曲或称之为音乐诗歌。大体上说,西汉“乐府”多杂言,东汉“乐府”多五言。到了六朝(三国、两晋、南北朝),五言古诗已经主导了整个中国的诗界。 唐朝建立后,经唐太宗李世民二十多年的贞观之治,渐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与艺术成就,在中国诗歌史上,可谓登峰造极,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唐代诗人不仅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古诗风格,加以发扬光大;而且,创造了循于声律的新的诗歌体式——近体诗。这时,七言诗与五言诗一道成为诗歌的主流。五言的如王维的《山居秋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们再来欣赏李商隐的一首七言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由于诗的句式较为固定,对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约束,自唐代末,出现了一种句式长短参差的新的文学体裁,这就是词。宋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到两宋达到鼎盛时期。词与诗的不同除表现在句式的长短上外,更体现在词对感情的表达更为激扬澎湃、更为哀婉缠绵。我们一块儿来看一看下面的这两首词: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同一个人的两首词,虽然由于创作的背景不同,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但对内心世界的描绘同样是非常到位的。 继唐诗、宋词之后,到了元朝,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元曲。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不但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而且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方面,元曲虽有严密的格律定式,但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更为方便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明、清两代,由于小说的盛行,人们较少关注诗词的发展,没有出现新的诗歌体裁,文人们所写的诗歌也都没有跳出诗、词、曲的范围,所以不再多论。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 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到了清朝末年,诗界的革命已初露端倪。清朝覆亡以后,胡适提出了“做诗如作文”: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这样就慢慢出现了现代诗。 【作业与练习】 搜集并诵读历代的名家诗篇,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大体走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