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的正式国号到底叫什么?其来由根据又是什么

 昵称413468 2017-03-26
>

说起中国历史的朝代承接,很多人都能张口就来,从夏商周三代说起,接着就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然后是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这种说法大致是不错的。有一首流传久远的《朝代歌》也是这么编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很多人不会注意到,以上的说法,包括《朝代歌》,出现了一个概念的混乱问题。

这概念有三个:一、朝代;二、国号;三、国家统称。

这里面必须严格区分的是朝代和国号。

朝代是指某个帝王家族的统治时代,是个时间概念;国号是指某个帝王家族所统治的国家的称号,是个空间概念。

当然了,出现以上混淆,主要是朝代和国号经常互相替代了。

比如说,夏商周秦汉等等,既是朝代,也是国号。但魏蜀吴三个,严格地说,只能算是国号而不能称为朝代。究其原因,汉末三分天下,在时间上三国同时并起,在空间上三足鼎立,不存在时间接替问题,所以不能算作朝代。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魏蜀吴中的“蜀”,其实是被后人叫错了的国号。刘备建立的国家,国号是汉,不是蜀,蜀是他人对刘备以及刘禅政权的贬称。

至于《朝代歌》里面的西周、东周、前汉、后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只能理解为朝代,而不能说成是国号。因为这些朝代所对应的国家国号原本就叫周、汉、晋、宋。所谓的西、东、前、后、南、北等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另外,像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等等,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国号,而是一段时间内一批国家的统称。

除了上述问题外,后人误解最深的是元、明、清这三个。

元、明、清的称呼其实是不准确的,既不能指朝代,也不能指国号。

这三个朝代和国号的正确表达应该是大元、大明、大清。

这种错误,不仅仅发生在现在。就连生活大明朝时代的人也有搞错。

为此,曾著作了《明史》(此书后被清朝统治者销毁)的万历朝相国朱国祯就专门在他的另一本《涌幢小品》中申明:“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盖返左祍之旧,自合如此,且以别于小明王也。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近见新安刻《历祚考》一书,于汉、唐、宋及司马晋,比加‘大’字,失其初矣。唐碑有称‘巨唐’者,巨即大也。宋曰‘皇宋’,皇亦大也。”

古人著史,在称颂本朝、或向外邦介绍本朝时,喜欢在本朝的国号上加一个“大”字,比如“大秦”、“大汉”、“大唐”、“大宋”,但这个“大”字充当的是一个修饰语,彰显自己国力强大、疆域无边,“大秦”、“大汉”、“大唐”、“大宋”的国号只是“秦”、“汉”、“唐”、“宋”。

对大元、大明、大清而言,这个“大”字可是国号里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元的国号,其实是取自《易经》上“大哉乾元”一语。

所以,清朝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劄记》就称:“三代以下,建国号者多以国邑旧名。”“国号取文义自此始。”

比如说,夏朝的国号是因为“禹受封为夏伯”。商朝的国号是因为商的始祖契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裔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以为“殷”。周朝的国号是周部落的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 秦的国国号是秦的祖先非子得赐地于秦(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一说秦州清水县谷名)。汉的国号来源于刘邦曾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曹氏父子以魏代汉是曹操曾得汉献帝封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又进爵“魏王”。孙权建吴是因为他所割据的扬、荆、交州,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春秋时的吴国所在,而且孙权也得封为吴王。司马氏篡魏代晋是因为魏帝曾封司马昭“晋公”, 赏赐并州等十郡,后又进爵为晋王。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立国号本为“随”,但认为随有走的意思,认为不吉利,改为“隋”。唐高祖李渊建唐是因为他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赵匡胤建宋则是他曾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自认为发迹在宋州,故国号为“宋”。

赵翼也特别点到了辽金两国,说:“金太祖始取义于金之坚固,遂不以国邑而以金为号。”这是因为“契丹”居于辽河上游,建国号为“辽”,而“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辽国人长期压迫女真人,故女真英雄完颜阿骨打立国时,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的意思,以其镔铁虽坚终亦变坏,而金不变不坏,取“金”为国号,以示压倒过“辽”。

金之后,到了大元,开启了“以文义取号”的风气,则大明的国号来源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了。

可惜的是,诚如近代历史学家吴晗所说:“明清两代学人著述,亦从未涉及‘吴元年’及‘大明’一名词之意义者。”明清两代学者居然很少注意到“大明”的国号是“大明”而不是“明”,甚至更少人注意到“大明”这个国号的来历,让人遗憾。

前人没有做这些工作,那吴晗就自己着力深入研究,写下了《明教与大明帝国》一书,最终成为了探秘大明国号来历解释的最高权威。

跟着吴晗一同投入到这个探秘研究中的史学家有很多,如杨讷,著了《元代白莲教研究》《元代白莲教史料汇编》;谭松林,著有《中国秘密》;马西沙,著有《中国民间宗教简史》;王国维,著有《摩尼教流行中国考》;陈垣,著有《摩尼教入幕之宾中国考》;王见川,著有《从摩尼教到明教》;柳存仁,著有《唐前火袄教和摩尼教在中国之遗痕》……这其中,吴晗的《明教与大明帝国》影响力最大。

可惜,即使吴晗等人的功夫下得这么深,但普通不广,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还是闹笑话。

比如说,金庸在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就竟然这样写:男主人公张无忌是明教教主,与天下武林讲和修好,进而率领天下英雄抗击残暴的蒙元统治,而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是明教中的大将。《倚天屠龙记》结尾写道:“其后朱元璋虽起异心,迭施奸谋而登帝位,但助他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所以国号不得不称一个‘明’字。”

显然,金庸连犯了两个错误,一、大明的国号并不是“明”;二、朱元璋其实并不是明教中的大将。

下面,就以吴晗的研究成果简单说一说“大明”国号的来历。

《明太祖实录》中记录了朱元璋登基前的文告,为:“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勉循众请,于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吴二年为洪武二年。”

从这份文告中,先确认大明的国号是“大明”而不是“明”。

大明帝国的国号的确是跟明教有关。明教是由公元三世纪的时一个叫做摩尼的波斯人创立的波斯人摩尼所创,所以也叫摩尼教。

摩尼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唐朝武则天延载年间,其吸收了佛教、祆教、基督教的教义元素,宣扬光明最终战胜黑暗要被光明战胜,即“弥勒降生,明王下世”,众生将脱离苦海。一些反抗朝廷的人就经常借助于明教来号召群众,和佛教的白莲宗结合了起来,形成了白莲社。

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明教也被打入禁压之列,从此转入地下。

元朝末年,韩山童称明王,率三千明教徒起义。韩山童被元军捕杀后,其子韩林儿继称小明王,统辖各地明教的义军。

韩林儿号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提出了“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口号,吸引了以汉人为主体大量穷苦百姓参加起义,其中的“日月”二字,便指代“明”。

朱元璋所在的红巾军奉小明王为主,也就与明教“明”字扯上了关系。

朱元璋因小明王的之基业,削平群雄,建立了新王朝,定都南京。

在中国古代神话里,黄帝的曾孙火神祝融的故墟就在南京。朱元璋自己也说,“本家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即自承南京是自己的祖籍,自己即是祝融的后代。偏偏,祝融又叫“朱明”,含赤热光明的意思,所以,朱元璋就有意用“明”作为国号,以让它和自己的姓“朱”联系在一起。

谋士刘基等人也认为“明”字里面的日月是朝廷的正祀,而且,新朝起于南方,元朝起于北方,南方为火,属阳;北方为水,属阴。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正合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的运行之数。

并且,“大明”一词也屡屡在儒家经典《易经》乾卦和《诗经。大雅》中出现。

在易经中,“大明”所表示的光明周而复始,成就天地四方。

在诗经中,“大明”是歌颂周文王功业的赞语。

所以,吴晗的结论是:大明之国号,出于韩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于《大小明王出世经》。《大小明王出世经》为明教经典,明之国号实出于明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