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楼兰残纸文书技法指要(一)

 青木森森 2017-03-26


  楼兰残纸除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外,其所呈现出的书法特征也尤为明显。从《李柏文书》到张超济《济白帖》,从《诸佛要集经》到卜天寿《论语郑玄注》抄本,无不显示出楼兰、吐鲁番地区自晋至元代文书的书法艺术性价值。

  楼兰残纸如今已是文物,而文物因牵涉到需珍藏保管的严格要求,不能轻易示人,因此临摹、复制并将其装帧设计,拿到展厅展示,是时代所需、民众所需,是楼兰、吐鲁番书法艺术爱好者之需。因此在忠于原文书的基础上,我决计将楼兰残纸经典放大,以“素描”之功将其尽可能惟妙惟肖地临摹出来,来体现楼兰残纸文书的书法艺术风貌及人文精神。我在临后记下感言,权作抛砖引玉,求教方家,亦算是我之于楼兰文化剪影中的一瞥吧。

《五月廿三日史上灵告文书》原作

  一、《五月廿三日史上灵告文书》

  《五月廿三日史上灵告文书》是前凉李柏同时期文书。发掘地点在楼兰。其文曰:“五月廿三日史上灵告:早春想早到也,为能得田既治,未吾今亦与右督事录事尹,将书索近处好田。消息得便,促修治当及时约物,复不用意,使失时也。岁月悲勉宜当,善勋用心□合□□来□□当将总勋意为快,有业不及(涂改多字),得思近远,好恶既治,多少具作书(边有‘有君’二字较模糊)。既来等慎愁恕力恕力,多多为佳也。灵告,念具与右督相闻。”

  文书的意思是史上灵想在早春时节得些好田,遂请右督录事尹帮忙玉成此事。此件文书相当于现在的书信手稿,意在请人帮忙谋田,陈述此事。

  文书书写用笔开张娴熟,笔墨潇洒自如,是一幅典型的晋人文书。从气息看,它与《李柏文书》《张超济文书》为一类范畴。“亻”部与“心”部为典型的晋人书写方式:书写从容自如,没有刻意安排。晋人在书写上的高超技能在此文书中得以体现。

  值得强调的是,晋人书稿手札虽然以实用为主,但所透露出的笔墨信息远不止于此。那时的文人朝夕操觚弄翰,书不离口,笔不离手,功夫颇深。魏晋手稿书之所以涌现出如王羲之、李柏等高人,是魏晋人平素修炼常为的结果。

  此件文书虽然是信稿墨迹,但也可看出简牍书的影子。如“用心”的“心”字、“得田既治”的“治”字,用笔尖铦锋利。该文书是简牍墨迹过渡时期的产物,可看作墨迹书在西北楼兰的源头。

  这件文书因为有极高的书法艺术性,我将其从文书中挑出,作了专门的临写。

任小平临《五月廿三日史上灵告文书》

  我用的纸为普通宣纸。但为了增加轻松活泼的书写气氛,我特选了色宣鸭蛋绿。我同时还想以此赋予临作以时代性,避开沉闷压抑的灰色或土色的沧桑之感。临写文书最好用弹性好的中长狼毫或兼毫,重点是笔的弹性要好,锋芒铦锐,能写出文书的细微处。特别是对魏晋前凉时期纸质文书的韵致要多加体会,在书写时切忌瞻前顾后、拖沓迟滞,造成出锋不畅、洇墨滞留、濡墨一团。

  我临写的这件文书采用竖式手札体式,与原文书形式基本一致。前面增加了一行小款,说明了文书的来源。加盖的印章为佛肖形印,以强调人文气息。

文书在临写上要重点突出自然、率意、洒脱。“心”“亻”等部首有其独特的结构形式,书写时要尽量突出魏晋文书的个性特征。

  整个临写的重点在气息的把握上,要做到精准简约、干脆利落,发挥书写的本质属性,做到质朴、自然、生动而不呆板。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