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街道可步行性】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探索——以《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 | 上海城市规划

 mjgq 2017-03-27


街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街道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复杂工作。编制街道设计导则,对于推动人性化街道建设、街道回归公共空间属性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从上海城市的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地域特点进行了积极探索。导则借鉴国际相关实践经验,明确了导则定位、引导要素和引导方式,并在导则内容、工作组织等方面体现出创新价值,为未来其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街道设计导则的源起、发展与相关实践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完整街道的概念,强调街道设计要考虑各种交通参与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多模式交通”理论提出,街道设计要考虑沿线功能需求;“街道城市主义”作为比较新的理论,提出发挥街道的连接作用,提升片区的功能和活力。

2004年发布的《伦敦街道设计导则》(London Streetscape Guidance)是世界上第一本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之后,美国、德国、纽约、阿布扎比、新德里等国家和城市陆续发布了自己的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或类似导引。


部分国家及城市街道设计导则

 

相比国外既有导则,我国的相关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层面,2013年底住建部发布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导则》,提出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原则、系统控制指标、各要素技术指引和规划编制大纲。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生活街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在街道设计导则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内外也开展了一系列街道建设实践工作。例如,自2000年起,纽约交通运输部开展《安全街道设计》,聘请专业交通工程师团队通过改造来提升全市街道的安全性。10年内纽约交通事故发生率锐减30%,交通事故致人死伤率降低29%,纽约成了全美街道最安全的城市。

 

纽约街道改造前后对比图(改造前)

 

纽约街道改造前后对比图(改造后)

 

对上海来说,当前路网格局已经形成,中心城道路资源基本稳定,针对这种特点和当前的交通状况,单纯增加道路宽度、增加机动车行驶空间,不但难度较大,也难以显著改善交通状况。因此,上海着手编制相关规划,完善慢行系统,提升街道空间的环境品质,如黄浦区慢行系统规划、徐汇区风貌保护道路规划等。在黄浦区、衡复地区、桃浦科技智慧城也开展了大量街道品质提升的工作,在历史风貌道路整治、新区道路高质量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正是在以上相关工作的良好基础上,《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作为全国第一本城市级街道设计导则,通过具有创新价值的探索性工作,为未来其他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积累了实践经验。


2导则编制中的核心问题


2.1  导则定位

基于当前城市发展阶段,《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既有统一价值观的刚需,也有提出基本设计要求的必要。该导则旨在明确街道的概念和基本设计要求,形成全社会对街道的理解与共识,统筹协调各类相关要素,促进所有相关者的通力合作,对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进行指导,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

 

导则的读者对象与应用阶段

 

2.2  引导要素

引导要素是指导则的空间引导对象。《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将引导要素分为交通功能设施、步行与活动空间、附属功能设施和沿街建筑界面4大类。

 

交通功能设施

 

步行与活动空间

 

附属功能设施

 

沿街建筑界面

 

《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引导要素


2.3  引导方式

引导方式决定了导则的主体内容。在既有街道设计导则中,有两种主要引导方式:一种是提出条线上的设计要求,形成条文;另一种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建立街道的方法体系,即如何评价、设计、管理不同类型的街道。

《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综合了两种引导方式。其一,以安全、绿色、活力、智慧为4大导向提出具体设计要求,按照“导向—目标—导引—措施”4个层次展开,导向之下形成若干目标,目标之下提出若干导引,再辅以措施及案例进行说明。其二,明确了街道设计的基本原则,及不同交通参与者的行为特征与需求,针对各类街道的活动特点形成差异化设计建议,提出道路断面、街道平面及交叉口的推荐设计。


街道断面与平面推荐设计


3《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的创新点


3.1  设计理念层面

(1)根植上海,体现地域特质

《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上海导则”)编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结合上百个上海本地案例或照片对上海导则内容进行了说明,论证了具体措施、做法在上海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上海风貌保护道路、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要求依托街道传承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延续历史特色与人文氛围。

(2)强调以人为本,突出4个转变

上海导则的基本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将街道塑造成为安全、绿色、活力、智慧的高品质公共空间,复兴街道生活”。在理念上,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在方法上,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在技术上,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在评价上,从“强调交通效能”向“促进街道与街区融合”转变。

3.2  技术内容层面

(1)提出既有规范、标准的补充优化建议

针对特大城市的交通特点,上海导则对现有的道路分级方法进行了优化:以车道数量、空间容量确定道路等级;以具有弹性的管理车速取代设计车速;支路更强调为社区及慢行交通服务。此外,

还提出依据功能与活动对街道进行分类,形成对道路分级的有益补充,从不同维度定位街道。共分为商业街道、生活服务街道、景观休闲街道、交通性街道和综合性街道5大类。

 

街道分类体系

 

(2)将活力街道塑造与街区发展相结合

上海导则从街道网络、社区生活圈、开放式街区3个层面论述了街道塑造与街区发展的相互关系。评估了上海现状路网密度,要求增加慢行网络密度,强化路径衔接;社区生活圈方面,希望通过密集的街道网络、高效的土地混合利用,使居民可以在步行或骑行范围内获取大多数日常生活服务,减小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鼓励开放式街区建设,采用建筑密度较高的围合式建造方式,建筑沿街坊四周的街道布局,形成有积极功能的连续街道界面,从而承载更高的活动强度。

 

打浦社区15分钟生活圈案例

 

(3)提出积极的管理与实施策略

上海导则提出一系列实施策略,希望形成良好的制度保障和舆论氛围,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城市街道的转型发展。包括规划引领、开放包容、弹性实施、保障机制、控详规划管控建议和更新地区建议6个部分。

3.3  工作方法层面

(1)建立开放包容的编制平台

上海导则从编制之初就确立了开放包容的工作模式。由中外设计公司的规划、交通、建筑、景观等不同专业人员组成联合编制团队。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统一组织下,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扬·盖尔事务所、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等共同参与了导则编制工作。

在导则编制的不同阶段,举办了一系列“对话街道”沙龙、专家咨询会和意见征询会,先后邀请了约百位学者专家、一线设计人员、管理部门人员、热心市民共同讨论上海导则,聆听了他们的宝贵意见。

此外,还发挥同济408研究小组、一览众山小团队等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策划街道调研,推进活动执行。

(2)重视公众参与、公众宣传

一是上海导则本身行文通俗易懂,采用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插图、案例照片对文字内容予以说明。

二是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线上问卷调查首次尝试了街景问卷的方法,参与调查的人数总计超过1万人次。在线下,街道与街区调研选择上海4条社区街道及其周边区域作为主要对象,观察微观层面的街道形态与街道活动,研究街道生活的内在驱动力。

三是联合中国建设报、文汇报、东方早报、澎湃新闻等媒体,进行一系列新闻报道,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

(3)通过案例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与上海导则编制同步开展的还有《上海街道案例集》的编写,旨在推广上海优秀街道设计,为上海导则编制提供有力的支撑,并且更加形象地宣传上海导则。编制团队在区县案例征集的基础上,对28个案例进行了扩充、研究和汇编。这些案例既包括已建成的优秀街道,也包括在建的试点示范项目

 

街道案例集案例名单

 

(4)在实践中体现导则生命力

上海导则的生命力源于实践,街道设计的实践过程,也是上海导则的完善过程。目前,上海导则结合天潼路、黄石路、丰谷路等街道开展试点工作,运用上海导则中提出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提升街道环境品质。天潼路注重复兴风貌魅力,建成激发城市活力的林荫街道。黄石路、丰谷路的开发主体提出U型断面,将红线内的道路、退界空间和沿街建筑的形象和功能进行一体化设计与策划,再分拆进行工程设计。

上海导则也将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和街道设计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导则内容。定期对上海导则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适时启动上海导则的修订和更新,保持上海导则的前瞻性、引领性和可发展性。


(注:《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主要编写成员包括: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庄少勤(时任)、王训国、胡晓忠、张宇、王磊、赵晶心、王冰茹,上海市交通委员会:谢峰、李俊豪、肖辉、何莉、吴青峰、夏振翔、黄欣,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宝静、钱少华、高岳、夏丽萍、张式煜、李锴、葛岩、郎益顺、易伟忠、钱欣、金山、黄倩蓉、唐雯、郑迪、姚凌俊、沈海洲、曹韵、何俊栋、韩璐菲、欧阳梓、蔡光宇,盖尔建筑师事务所:Kristian Skovbakke Villadsen、Lisa Mueller,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王悦,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蒋应红、彭庆艳、刘晓倩,能源基金会:王志高、林微微。)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7年第1期《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探索——以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作者:葛岩、唐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