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诗芸 · 主播 | 杨枪枪 各位书友晚上好,我们继续共读《创业维艰》,建议大家阅读第三章(47 -68页),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公司转型为Opsware之后一直到被惠普收购的跌宕历程。 在本章中,你会了解到稳定客户的重要法宝,同时也会了解如何在被收购中为公司争得利益,但更重要的是,这一章会教你如何做一款真正的好产品。 在《从0到1》中,彼得·蒂尔发现了垄断和竞争的另一种秘密。 在他看来,利润通常被竞争吞噬掉,竞争生态系统把人们变得冷酷无情,着眼于短期利益。 没有了竞争,垄断公司可以自由组合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垄断利润可以促进创新,拥有规划长远未来的资本。 因而,垄断是每个成功企业的写照。失败的企业则相似,没能成功避免竞争。要想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获取垄断利润。 垄断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专利技术。 一般而言,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做出10倍改进最明确的方法就是创造全新的事物,这样就可以避开竞争。 这是一种完全创新的产品逻辑。 然而,当一个企业还没有产品,有了产品后又不够过硬,同时正遭遇强劲的竞争对手时,又该如何迎头赶上并超越对方呢? 本书的作者本?霍洛维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当公司转型为Opsware初期,必须推行一款产品。本?霍洛维茨认识到,他们必须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市场,他们才能推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但可笑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办法却是尽力去销售错误的产品。 “我们会遭遇失败,只有失败才会让我们学的更快,为了生存,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本?霍洛维茨告诉员工。 在不断试错和市场检验中做出产品后,一个强劲的新竞争对手正异军突起,抢走了他们的重点客户。 这时他启动了“达尔文计划”,公司上下全部开足马力继续进行产品研发。公司的现有客户对产品提出了无数要求,让产品计划压力重重。 对于重点研发产品潜在的优良性能,而不是研发那些有可能打败竞争对手公司的产品性能这一策略,产品管理团队并不认同: “我们明知那些要求是正确的,怎能弃之不顾,而去追求那些我们自以为有益的东西呢?” 事实证明,这正是产品策略的要义所在——研发出好产品是创新者的职责,而不是客户的任务。客户只知道根据对现有产品的体验来判断自己想要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名的例子,“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应该是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这是亨利?福特的一句经典名言。 客户需求有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两大类。我们通过市场调查得知的往往都是客户的显性需求。因此,在客户需求分析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客户的隐性需求是什么。 乔布斯也曾说:“消费者没有义务去了解自己的需求。消费者只知道自己的抽象需求,比如好吃的、好看的、漂亮的、舒服的、暖的、冷的、好的、坏的等等。 销售人员需要把抽象的需求具体化,把潜在的需求显现化,把缓慢的需求紧迫化,把片面的需求全面化,把次要的需求重要化。” 所以说,创新者虽然可以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因素,却往往要做出和自己所了解的事实相悖的举动。因此,创新是知识、技能和勇气的结合体。 “客户提出的这些要求,我统统不在乎,我需要你们彻底改造产品,打赢这场胜仗。” 本?霍洛维茨坚定地说。 9个月后,公司发布了自己的新产品,也有能力赢取所有的交易了。 竞争地位提升后,公司采取了主动攻势,在每周员工会议上,他加入了一个名为“我现在没有做什么?”的议程。 随后他们认识到:“我们没有实现网络自动化”,在确认收购比自己研发有利后,公司购买了从事该业务的公司,随着更广泛产品线的推出,公司的业绩也开始稳步增长。 所以说,当你的产品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的时候,这时需要问问自己:“我还没有做什么”,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明天早上见,我们一起继续共读《创业维艰》。 作者:吴诗芸,财经记者、编辑,近期刚完成一本书。个人公号:践进社(jianjinshe_com),希望通过践行的力量,和你一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