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草药园】白茯苓(4)

 独行侠2ykbr1v7 2017-03-27

  茯苓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录》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于二月、八月采,阴干备用。

  茯苓是一味延年益寿之药,“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魏晋、唐宋时期服食茯苓已很普遍。到了清代,茯苓被当做养生益寿要药,尤其是慈禧太后,不但自己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有人对慈禧太后的长寿补益药方进行研究,发现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药就是茯苓,在78%的方中皆有。


  茯苓含蛋白质、卵磷脂、胆碱、茯苓多糖等有效成分,能够增强机体组织的生理活性,促进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诱生和促诱生干扰素和白细胞调节素,间接抗病毒、抗肿瘤,减轻放疗与化疗的副作用,且能够保肝降酶,延缓衰老,美容养颜。茯苓所含的卵磷脂和胆碱,能增强和改善大脑功能。其所含的茯苓素利尿功效较佳,有助于降血糖和减肥。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健忘等症。


  【功效及应用】

  1、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儒门事亲》)

  2、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3、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4、治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原病式》获苓汤)

  5、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6、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局方》威喜丸)


  7、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8、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纲目》茯苓酒)

  【禁忌】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食疗小方】

  1、荷叶茯苓粥

  材料: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砂糖适量。

  做法:

  1.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去了荷叶渣的汤中;

  2.同煮成粥,出锅前加白砂糖调味即食。

  功效:此粥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2、茯苓豆腐

  材料:茯苓粉20g、豆腐500g、胡萝卜、香菇适量(3人份量)

  做法:将茯苓粉与豆腐伴和均匀,用盐、料酒调味,再将胡萝卜和发好的冬菇放入锅内炒至半熟,然后将豆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调小火慢慢焖煮,最好调味起锅食用。

  功效:健脾化湿、消食减肥,由于此药膳中主要食材是豆腐,因此患有肾功能不全、痛风的人群不宜多吃。

  3、茯苓糕

  材料:茯苓50克 面粉450克

  做法:

  (1)把茯苓烘干,打成粉,与面粉混匀。

  (2)把茯苓、面粉混匀,加入发酵粉,用清水揉合成面团发酵,发好后制成5厘米见方一块的糕状。

  (3)把茯苓糕上笼用武火大气蒸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早餐食用。

  功效:健脾渗湿,宁心安神。高血压气虚湿阻型患者食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