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宰相陆贽:唇亡齿寒平定李希烈叛乱

 宛平2008 2017-03-27
唐朝宰相陆贽:唇亡齿寒平定李希烈叛乱

文/历史崔

唇亡齿寒,说的是嘴唇没了,牙齿就会觉得冷。

这是个谚语,出自古代的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想要领土扩张,把主意打到了两个邻居身上,一个远一个近,远的叫A,近的叫B,晋国觉得A更弱小,打算先吃掉他,唯一的障碍就是要过境B国,B国的大臣建议他的国王不要让晋国军队过境,用的就是唇亡齿寒的谚语。

大臣说的道理很简单,A国如果被灭了,下一个就是我们了。

谚语只是作为说道理的辅助工具,现实中牙齿掉光了的人很多,但是没听说嘴唇会受到什么影响。

还有一个故事,曹操在官渡之战后追杀袁绍的两个儿子,追到了东北的公孙康那,原本公孙康三人已经抱团了,曹操就使了计策给公孙康施加压力,要他在自己与袁绍公子之间做出选择。

所谓的唇亡齿寒,当没有牙齿不会对嘴唇造成影响的时候,牙齿和嘴唇就需要考虑是否选择抱团。

无论是晋国还是曹操,实力才是硬道理,但是对于唐德宗来说,他没有足够强大的军队,怎么解决淮西李希烈的叛乱呢。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我在深宫中长大,对于如何治理好国家缺乏经验,种田养家有多辛苦?不知道;顶着寒风守卫边疆有艰难?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有打仗、不断的打仗,战争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百姓成了我的提款机,打仗士兵们没饭吃了,我就要求官吏们向百姓征收重税。

唐朝宰相陆贽:唇亡齿寒平定李希烈叛乱


从一年春秋两季到四季,只要缺粮就向百姓征税,结果大家生活过不下去了,只能流浪,吃没东西吃住没地方住,在路边经常可以看到饿死的人,这些都是我的错。

这是唐德宗委托宰相陆贽写的罪己诏,文章的开头就是在自我检讨,检讨皇帝的过失。

皇帝是九五之尊,是代表老天爷在人间管理天下的,他也需要检讨自己犯下的错误,那这个检讨只能是一场秀,但是要举办这场秀,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的其中一个:

第一、皇帝不是皇帝,大臣不是大臣,位置弄反了,大臣的权力比皇帝大,要活着只能任人摆布;

第二、大范围的天灾,皇帝是上天的儿子,干旱洪水蝗灾等等受影响的人群多了,就变成了天灾,那只能是上天对这个儿子的警告;

第三、皇帝的位置快坐不住了,眼看着宝座要丢只能忍气吞声说自己错了,一句“我错了”就能得到百姓的原谅,挽回失去的民心。

很不凑巧,发生在建中四年的泾原兵变以及随后的奉天之难,使唐德宗明白他的江山马上就要换人了,怎么办?

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告诉他,哭可以解决问题,于是著名的唐德宗《罪己诏》诞生了。

罪己诏在历史上有很多版本,唐德宗的这份能这么有名,还有一个原因是文笔好,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诏书的作者是来自杭嘉湖平原的大才子陆贽(读 zhi),当时在唐德宗的朝廷里担任宰相的职务。

陆贽是聪明人,皇帝只是哭一下是没用的,关键的是让那些造反的人看到希望,以皇帝的名义在罪己诏上承诺,对河北三镇的节度使以及淮西的李希烈全部赦免,不追究了,以前都是皇帝的错,现在皇帝也知道错了,大家原谅了他吧,同时提前预支奖金,工资是有的奖金也是有的,已经在路上了。

唐朝宰相陆贽:唇亡齿寒平定李希烈叛乱


有了民间基础再加上实在的优惠,河北三镇的成德节度使王武俊首先松动了,他的地位是从原节度使李维岳手里抢来的,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而且在河北朱滔实力强大,与长安的朱泚联合后更不是王武俊一个人可以抗衡的。

罪己诏就像一个心锚,他向所有的士兵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无论你曾经做了什么,只要还认唐德宗这个老大,你就可以被原谅。

紧接着,河北的田悦跟着王武俊一起靠向了中央,曾经不可一世的朱滔在田悦、王武俊和李抱真三方的强大压力下也投降了,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李维岳请求继任节度使前的状态,除了淮西的李希烈。

奉天之难将天下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长安,全天下的人都盯着唐德宗与朱泚的奉天保卫战,李希烈在河南闹得动静很大,但是得到的关注度不够,于是河南几个重要城市,包括许州、汴州、汝州、郑州等都成了李希烈的地盘。

隋炀帝时期修的大运河把洛阳当成了天下转运的中心,而李希烈占领的那些城市使他的淮西军在粮草上没有了障碍,吃完了去抢南方朝贡给中央的粮草就行。

承认唐德宗的地位,意味着回到过去,但是李希烈手里的牌能赢得更多,当然希望再赌一把。

在如何对付李希烈的问题上,陆贽给唐德宗的建议只有一个字:堵。

堵住李希烈的扩张,将他困在河南地界。

为什么不像朱泚那样打垮李希烈呢,当唐德宗把这个问题抛给陆贽的时候,这位江南的宰相是这么回答的:如果往死里打李希烈,河北三镇在南方就失去了外援,唇亡齿寒,他们肯定还会派救兵来增援李希烈,那将开启另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中央政府消耗不起。

怎么堵李希烈呢?

在李希烈的四周,唐德宗放了三个棋子:寿州刺史张建封守东边,去安徽江苏的路被堵死了;鄂州刺史李兼守西边,进湖北的路也被堵死了;曹王李皋(读gao)守黄州,去江西的路也走不通了。

唐朝宰相陆贽:唇亡齿寒平定李希烈叛乱


李希烈往南走不了,往北就是大唐的中心长安,除了背靠盟友的河北山东,李希烈成了秋后的蚂蚱蹦跶不起来了。

除了河北山东,也就是李希烈还可以去这两个地方,于是公元784年的一个下午,李希烈打到了宁陵,再过去就是山东了。

李希烈的部队有五万,濮州刺史刘昌在宁陵的军队只有三千,眼看着宁陵坚持不住,原先奉天之难时在家看热闹的镇海军节度使韩湟出山了,帮助刘昌守城。

韩湟原先是守在家里看戏的,在朱泚、李希烈与唐德宗之间选择一个强大的势力投靠,现在唐德宗已经安全的返回长安,河北平定西北成了皇室的亲兵,整个形势都导向了唐德宗,在南方看戏的节度使们集体开始行动,李希烈的日子很不好过,原先的盟友只剩下淄青节度使李纳。

在泾原兵变前,唐德宗的计划是平定李维岳后,以马燧对抗田悦,以李希烈镇压李纳。

田悦和李纳都没有外援,取胜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结果李希烈和李纳走到了一块,马燧也被朱滔和王武俊给打跑了,一盘好棋变得没办法收拾。

这一次,陆贽建议唐德宗改变对付李希烈的方法,只堵不灭,感受不到李希烈会灭亡给他还能翻盘的希望,山东的李纳就不会第一时间赶来救援,实际上李纳宣布承认唐德宗的老大地位,仗不打了。

没有了外援,李希烈就陷入了困境,几个月后,大将陈仙奇将他毒杀了。

淮西的叛乱在有惊无险中平定了,唐德宗经历了痛苦的783年和784年,迎来了崭新的785年,将原先困扰大唐的三个问题变成了两个。

仗打完了,唐德宗依旧没有听取宰相陆贽关于经济的改革建议,他想做的是给儿子留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改革的事还是留给下一任皇帝吧。

-------------完---------------

谢谢转载、分享

【中国历史名人】系头条号签约作者历史崔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