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岚韵 2017-03-27

清川之澹与我心之闲,本无对应关系,但在常去青溪赏玩的诗人看来,心之闲与川之澹互为印证,高度契合。黄花川青溪水趣途百转,动静多变,这样的山水并不罕见,但心地清逸出尘、独具画家之眼的诗人,更能领略此处山水随势转承,动静之美皆出自天然、绝无机心的妙处。

 张梅析典


青溪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赏析】


  此诗又题《过青溪水作》。王维另有一诗写到黄花川,因推测此诗约写于王维知南选入蜀途中。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此句写王维不止一次进入黄花川,循清溪而行,探寻此处幽胜。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趣,趋。清溪沿岸虽未及百里,但水随山势盘旋蜿蜒,百转千回,陡峭多变,其景亦足可观。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此句充分展示了王维做为画家,写景状物的细腻生动。清溪水随山势,遇陡峭急转的大小乱石时,自是泉水激石,瀑声盈耳;而当清溪流过山势较缓的松林时,喧闹之声递减,密林浓阴从视觉上似乎都可以带给人加倍的静谧之感。此联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将从乱石陡壁行经深坡古树的青溪在声势与水色上的变化写得分外生动鲜明。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漾漾,状水波飘荡貌;澄澄,状水面安静澄澈,又是一副有动有静的妙联。溪流波动处,水面菱荇缓缓随波摇曳;山势平缓处,青溪碧水投映出岸边芦花苇叶的挺拔风姿。若将此联视作一幅画,近处点缀有水面飘浮的菱荇群叶,中远处有岸边轻拂的冉冉葭苇及水中倒影,傍及密林,抬眼望去有陡山盘溪。构图上有平有纵,有青有碧,远近得宜,真真是一卷沁人的美景。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此句为古典山水诗名句,写人与山水精神之间的妙合无垠。清川之澹与我心之闲,本无对应关系,但在常去青溪赏玩的诗人看来,心之闲与川之澹互为印证,高度契合。诗人钟情于这处了无尘世羁绊的清越景致,另有一诗也描述此处景物,可与《青溪》相互印证来看:“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回环见徒侣,隐映隔林丘。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望见南山阳,白日霭悠悠。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曾是厌蒙密,旷然销人忧。”(《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据此,尤可见出黄花川青溪水的突出特点就是趣途百转,动静多变。这样的山水并不罕见,但心地清逸出尘、独具画家之眼的诗人,更能领略此处山水随势转承,动静之美皆出自天然、绝无机心的妙处。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此处用东汉高士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之召,隐居富春江垂钓的典故,表明此地清幽可栖,隐居于此也是一个理想的归宿。全诗以此结语,暗示王维仕途失意之后甘于淡泊的心境。起于写景,终于明志,用笔从容清妙,不见一丝勉强刻意,含蓄超逸,余韵悠然。



  王维诗歌喜用“闲”字,如“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泛前陂》)、“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清光》)、“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归嵩山作》)等。所谓“闲”,一般指安闲,清闲,悠游自在,而在王维这首《青溪》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比普通的“闲适”更多了淡泊入静的意味。有些解诗者认为,诗人借青溪的淡泊来衬托自己的超脱,笔者觉得,此情此景虽可说是“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但这是读者解诗的视角,从诗人来说,物并不是我的衬托,我也不是物的主宰,物我合一,彼此印证,放下自我,遗去机心,这才是庄子、王维乃至一部分以禅入诗的诗人想要传达的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辛弃疾妙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便是如此,而王维之“闲”“澹”与辛弃疾之“妩媚”还略有不同。闲澹固然是诗人眼中的山水情味,但王维意思更在于这闲澹并非造物有心迎合人之趣味的斧削,人仅仅是发现了这种情味,并不是去框架和定义了它。清人黄周星说:“右丞诗大抵无烟火气,故当于笔墨外求之。”(《唐诗快》)此语确为的论。



作者/张梅

责编/家筱

制作/兰宇、跃升

版权声明:【阅读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