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教材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与教学价值

 清源渭水 2017-03-27

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一样,也是一种有效的表意手段,甚至有时候它还具有精确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并不少见,但长期以来,其独特的语用功能和教学价值并不为人所重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语言特点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影响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程目标的落实。语用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学,除了继续对精确语言“一往情深”外,还要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模糊语言,充分挖掘、利用、发挥模糊语言的教学价值,进而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




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的常见类型

1.字词模糊

这是产生语言模糊性的重要成因之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动词、代词、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的时间副词、时间名词,以及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的词组通常具有模糊性。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中的:“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为什么不写成“张家想盖房,李家想造犁”呢,就是因为如果具体写出某一两个人,语言虽然是明确清晰了,但砍树人数也就仅限于这么几个了,语义反而窄化了。相反,“谁”虽显模糊,但指向的是任何一个人。它告诉我们,因为小村庄里的所有人都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地滥砍乱伐,才使得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连同他们自己,一起走向毁灭,进而说明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

2.语句模糊

字词有模糊性,语句同样也有模糊性。句子的模糊性或因本体模糊(语言所指对象客观存在的模糊),或因认识模糊(表达主体思想观念的模糊),或因表达模糊(语言使用者有意识的模糊)。白居易的《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就属于本位模糊:“红”和“绿”本就是难以鉴别更难以言传的色调,“江花”多“红”,“江水”多“绿”自然就无法用言语准确界定,只能依赖读者自身的感受和经验加以意会和想象了。

3.修辞模糊

严格意义上说,字词模糊、语句模糊当然包含修辞模糊,之所以将其独立出来,是因为修辞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教材中的许多修辞语句,具有模糊表达的特征。如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辞格,就是以模糊性为存在依据和前提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句话:“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里的“一半”看似精确,其实也是虚指,它到底是多少?谁也无法说清楚,因为即便你本事再大,也根本没有办法到西沙群岛的海里去测量、去计算。但通过“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样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词”的夸张,达到“鱼多”的最佳表达。同时,“一半”的虚指,把深不见底、辽阔无边的大海写得有“形”可想,有“象”可现,使那本来索然无味的“鱼多”之意变得令人回味不绝,且不由得生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

二、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从语言学角度说,模糊语言具有诸如灵活伸缩、信息掩藏、礼节礼貌、文学审美、自我保护等多种语用功能,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语用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掩藏、文学审美的功能上。

1.丰富言语信息

模糊语言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带给文本的恰恰就是无限的可能性,使得模糊语言能以最简洁的言语负载起最佳最丰富的信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进行“二度加工”时,就会获得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形成各自不同的阅读体验。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开篇:“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对于小村庄的“美丽”,这段话并不作具体、准确的表达,而用“郁郁葱葱”“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加以高度概括、模糊表述。什么样的森林才是“郁郁葱葱”的,什么样的天空才是“湛蓝深远”的,什么样的空气才是“清新甜润”的,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有一幅属于自已的“美丽”。有人说:“这个小村庄山坡上的树木很多,叶子繁密得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绿得发亮,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绿色的光。空气清新,一阵阵清香迎面扑来,闻一口,甜甜的、润润的”;有人说:“小村庄河面碧波粼粼,河堤上的绿树绿得闪光,荫在了水面上,美丽极了”;还有人说:“这里的天空蓝蓝的,蓝得就像一个无边的蓝绸缎。蓝天上,一排大雁有的排成‘人’字,有的排成‘一’字,自由地飞翔着、鸣叫着”。你瞧,学生之所以对同一词语有不同的想象,是因为模糊语言给人留下的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不论学生如何描述、填充,都始终指向于“郁郁葱葱”“湛蓝深远”“清新甜润”所代表的情境。试想,如果这句话改成具体、准确的描述,那小村庄的美丽岂不只有一个版本、一个样子?由此看来,模糊语言虽然极其简单,却能使人们展开无限的联想,以达到用极为有限的词语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的目的,即“有限手段的无限应用”,从而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2.丰满艺术形象

人物形象是文学艺术表现的中心,但“意以象尽,象以言著”,面对客观事物的无限性,精确语言往往会因为有限的表现力而无力承担“显象”之重任。而有些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恰恰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最大限度地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比如《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连用三个“褪色”这一模糊语言来写老人生活的节俭:“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虽然这里没有言明过时布衣、蓝布包和大塑料袋“褪色”到什么程度,但已在所有读者心中勾画了一位生活简朴得有点寒碜的老人形象。而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为了海鸥却什么都舍得。看来,“褪色”一词的运用,并不只是为了单纯地介绍老人的简朴生活,更是为表现老人对海鸥的超乎寻常的无私的爱来个有力的铺垫,从而使老人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感人。

3.丰盈文章运思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元代学者程瑞礼就曾经说过:“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将军号命”。的确,作文须讲章法,一篇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如何展开、收束,都要仔细琢磨、认真构思。教材中的有些模糊语言,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谋篇布局也能起到独特的作用。比如《穷人》(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句话:“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句中的“什么”指向模糊,但作用有二:一是衔接过渡。正是由于这个不知是什么东西的敲打所发出的声音,才让心系丈夫安全的桑娜临时起意,萌生马上去探望生病的邻居的想法,从而引起下文,使得前后内容过渡自然、流畅,不给人以此时的桑娜焦急不安地思念丈夫,怎么又突然想到邻居的不合情理的唐突之感。二是刻画人物。既然桑娜能听到有什么东西敲打邻居小屋的门,为什么不前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可见她根本没有这样的心思。但就是在一心挂念丈夫安危而焦躁不安的情况下,她还能因听到声音而突然记起生病卧床的邻居西蒙,进而前去探望,可见她的心地多么善良。

4.丰厚美学意蕴

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存在于模糊性之中,没有明确的外延界限,使得模糊语言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伸缩性和弹性空间。这种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模糊状态构成了语言独有的模糊美,从而产生了含蓄、朦胧的审美效应和美学功能。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首诗中,诗人充分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写瀑布之长、之美、之壮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明知道庐山瀑布不可能有三千尺长,更不可能是从九天而下,但是我们却不能把它换成具体数字。如果换成精确的数字,虽然符合客观现实,符合人们的正常思维,却毫无诗意可言。用“三千尺”这个虚指来表达一个极度模糊的意义,营造了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和令人惊叹的壮观场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同时使整首诗语言优美,表现力强。

三、 小学语文教材中模糊语言的教学运用

1.品味,感受语言魅力

古人云:“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这里的“语”和“言”就是指非封闭性语义的模糊语言,否则不可能“意无穷”。模糊语言的运用,使得事物更加生动、形象、鲜明,达到语意隽永、余音绕梁、言不尽意、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语文教学应该透过语言表层,深入语言内核,体会其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从中感受模糊语言的迷人魅力。比如《猫》(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整篇文章都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里却突然生出个模糊语言“你”来,岂不突兀生硬吗?其实不然,作者故意不说“我”而说“你”,实在是妙不可言!这里的“你”泛指任何人,猫能蹭任何人,任何人也允许猫如此撒娇,并把它的脚印视为小梅花,这不正凸显出猫的可爱无比、人见人爱吗?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写法,比单纯用“我”更能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用“你”不用“我”,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灵距离,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教学可分三步:一是理解“你”的意思,说说“你”可能指谁,学生在自由补充中就能理解到“你”其实不是具体某个人,而是指所有的人,包括作者“我”;二是体会“你”的妙用,这个句子为什么不用“我”而用“你”?交流讨论中体会“你”的表达精妙;三是读出“你”的意味,指导学生带着对这句话的理解,带着对这只猫的喜爱,读好这句话。

2.推敲,提升语言品质

语言表达是有高低之分的。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心灵交流的桥梁,语言的格调、品味直接决定着作文的品质。有什么样的语言品质,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文章品质。语言品质是一个作家或一个写作者的文化音容。高品质的语言不仅要做到表达不走样,还要能够得体、传神,有韵味与品位,追求语言的和谐性、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和分寸感。比如《鸟的天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此语句中的模糊语言用得真是好,从用词上看,两个“到处”既写出了鸟的数量多,满眼都是,又暗暗告诉人们鸟或显或隐的情态;“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用语简洁,却写出了鸟的种类繁多,体型不一,毛色各异,美不胜收;“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组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动作千姿百态,从数量、颜色、形态、动感等方面描绘了百鸟争鸣、群鸟纷飞的欢乐、热闹的场面。从句式上看,“到处……到处……”的工整,“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的短语,“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相互交错,让人读来抑扬顿挫,清脆利落,富有节奏,顿生欢快跳跃之感,从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鸟乐人欢的生动画面,也传递出作者的喜爱、喜悦之情。教学这样的语句,必须引导学生“驻足”多“流连”多“品咂”,像品功夫茶那样,运用情境渲染、朗读品味、比较推敲、明象入境、欣赏评析等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触摸语言温度、感受语言精妙、体验语言意趣、内化语言材料,在感悟文本语言品质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图式,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

3.填补,培养想象能力

模糊语言往往是以简短的文字,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使文本内容出现了跳跃,留下了空白,引发人们去想象、去联想、去思考。这就决定了模糊语言的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拓充填补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审美力。比如《装满昆虫的衣袋》(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小小年纪的法布尔用三天时间捕捉纺织娘,一定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但课文只字不提,只用“终于”一词笼统概括。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教学时,就要以“终于”和“三天前”为抓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填补“终于”留下的空白:

师:“三天前”“终于”,多么不容易啊。透过这两个词,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境?

生:我仿佛看到法布尔蹲在草丛中静静地等待着小虫子的出现,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等待着。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他还是不肯放弃。

生:三天前,法布尔发现了这只纺织娘,连续三天,他每天都早早地蹲在草丛中,观察着它,常常连晚饭都忘了吃。

师:好一幅耐心等待图。

生:他还轻轻地拨开草叶,竖起耳朵细心地听着,睁大眼睛四处寻找,希望找到那只会唱歌的小虫子。草尖划破了他的皮肤,他却忍着、坚持着。

师:好一幅细心寻找图!

生:突然,法布尔听到了小虫子的歌唱,他蹑手蹑脚地向前走,猛地一扑,衣服弄脏了,可那只调皮的小虫子好像故意跟他过不去似的,早已逃之夭夭。他叹了一口气,又继续寻找着。

师:好一幅用心捕捉图。

生:直到第三天傍晚,他才又发现纺织娘的影子,心想:这一回,你休想逃出我的手心。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前进,快到了,他屏住气息,放慢脚步,双手猛地一合,接着兴奋地叫起来:“哈,我抓到会唱歌的虫子啦!我抓到会唱歌的虫子啦!”

师:好一幅开心收获图。是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啊。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不容易呀。难怪他抓到后那么高兴呢。让我们好好读一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法布尔此时的心情。

在这里,教师以“三天前”和“终于”两个词为原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于是,几个抽象简约的文字却在想象力量的催化下,演变成耐心等待、细心寻找、用心捕捉、开心收获四幅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在把“薄”读“厚”的同时,也训练了言语应用能力。

4.练说,发展语用能力

凭借文本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模糊语言所产生的内容空白、语义模糊,恰好为学生的个性表达和语言训练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因此,如何用好模糊语言这一教学资源,使其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力的有力助推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比如《燕子专列》(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在介绍了燕子遭受到的生命危险之后,写了这么一句话:“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离自己最近的火车站”。政府是怎么“呼吁”的?“呼吁”了什么?课文没有明明白白地写出来,留下了一个空白。教学时,先要让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讨论交流向人们“呼吁”要注意什么,接着以“如果你是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你会如何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解救燕子呢?”为题,安排写话练习。如此一来,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从前文中选取“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已经很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到处可见”,以及“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去”等语句,将之移植到政府“呼吁”这一新的语境中来,最后全班汇报交流。这样的说写训练,不仅让学生对“呼吁”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感受到瑞士政府和人民对燕子的爱之深、护之切,更重要的是,课文的静态语言融入了学生的语言仓库,变成学生自己能运用的活的语言,有效促进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6.5.33~36;《小学语文教与学》2016.10.27~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