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劳民伤财的举措: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做得都是赔大发的买卖

 海枯石烂海枯 2017-03-27

早在100年前,梁启超在《郑和传》中曾感叹:“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个哥伦布,而我国自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郑和的“七下西洋”,何以后继无人?是因为郑和的下西洋,完全是大明帝国握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朱棣一手制造的政治泡沫,从其动机和效果上,注定了下西洋只能是昙花一现。

明朝劳民伤财的举措: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做得都是赔大发的买卖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必须从朱棣其人其事综合的去观察,分析。皇权制度核心,是皇权神圣,不可分割、让渡,嫡长子继承制,不容改变。朱棣从其侄子朱允炆手中夺权,在古代,完全是谋反、篡夺,大逆不道,人所不齿。这种负罪心态,导致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改变自己的形象,把自己塑造成合法者。如捏造史实,朱棣将建文帝时修的《太祖实录》修改两次,伪造自己是马皇后所生。

明朝劳民伤财的举措: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做得都是赔大发的买卖

朱元璋在世前的一个多月,头脑尚清醒时,已预感到朱棣拥兵自重,可能要闹事,故密谕晋王,“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手里行”。干什么?无非关键时候可以剪除燕王。明清史大家孟森前辈考订,建文帝确实已逃出宫廷,朱棣却认定两具尸体是他和皇后的,然后就给下葬了,并假惺惺地说自己本来是效法历史上的先例,辅佐他的。但他深知建文帝未死,并怀疑是建文帝主录僧溥洽策划让朱允炆扮作僧人逃走,并逃亡海外。于是朱棣把溥洽关打牢里十多年。

明朝劳民伤财的举措: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做得都是赔大发的买卖

为加强自己的统治,消灭建文帝的政治势力,除大开杀戒,对建文帝重臣株连九族外,更恢复明太祖明令永废不用的锦衣卫、镇扶司狱,在永乐十八年又特立特务机构东厂,实行国家恐怖主义,厂卫的横行,在全国上下形成告密的坏风气,弄得人人自危,政治秩序完全被扭曲。

此外,有明一代,甚至到清初,江南一带百姓始终怀念建文帝,这也是朱棣的一块心病,感到建文帝活着对他是个莫大的政治威胁。这是因为,建文帝以文建国,比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机,是寻找建文帝下落,应该是可信的。唯其如此,朱棣在他去世前不久,确信建文帝不管逃到哪里,已属死老虎,不再对他构成威胁,永乐江山已坚如磐石,才宽下心来,将溥洽释放。当然,于此关联的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表明建文帝已经“流水落花春去也”,自己才是天朝的天子,要海外诸国赶紧“万方来朝”。

明朝劳民伤财的举措: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做得都是赔大发的买卖

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至永乐时,明王朝的国力比较强盛,但财政状况并不理想,从洪武23年至成化22年,史上的相关记载:明朝生产的白银总量共约3000万两,但拨给郑和下西洋的白银共700万两,花去600万万两,这对明王朝来说,是何等沉重的财政负担!高压政治下,无人敢对永乐皇帝派郑和下西洋,公开说个不字。但永乐皇帝一死,太子立即将财政专家、户部尚书夏原吉从狱中放出,夏原吉实行财政紧缩政策,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停止劳民伤财,停止下西洋。其后,宣德年间,头脑清醒的夏原吉已去世,明朝虽又下过一次西洋,但不过是夕阳残照,从此成为绝响。

明朝劳民伤财的举措: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做得都是赔大发的买卖

诚然,郑和所率庞大的船队所到之处,也有民间贸易,但比重甚小,主要是朝贡贸易,赏赐为主,不计成本。用一句流行话讲是: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换回的是珍禽异兽,名花异木,如海棠花、五谷树,各种香料等奢侈品,于民生无补。郑和七下西洋,做的是大赔本买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