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确定“不确定性”的确定性——妹岛和世

 蝶舞沧海WKL 2017-03-27

杰哥:虽然因为春园时代美术馆店的忙碌,又很久没有更新文章。但真的庆幸自己开了拾建家这个公号,因为它让我时常能结识到一些不寻常的普通人,并为他们的才华所折服。本文的两位作者就是其中之二,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见面小聚,我买单哈哈!






欢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好久没更新文章了。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是能够很好的支撑这类文章(就是懒),于是看了很多晦(bu)涩(shuo)难(ren)懂(hua)的文章。

看到知网上一篇关于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硕士论文,顿时觉得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前关于SANAA都是什么漂浮感啊、透明性啊、纯净啊,这种玄学的东西我一向是很头痛的,不过这篇论文我是看懂了一二。

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解读,我觉得,你看完应该能明白个十之二三。恩,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

ps:如果我侵犯了作者的权利,大家和我联系,我会积极解决此事的。

pps:粗体字为笔者自己的观点,不涉及任何人的立场,如有异议,欢迎讨论。

ppps:关于知网的论文下载问题,其实只要用学校的网打开知网,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

论文引用来源: 《确定“不确定性”的确定性——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解读》——王发堂  武汉理工大学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正文


关键词: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  伊东丰雄   库哈斯  形式的不确定性  功能的不确定性  方法的不确定性。

行文结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介绍伊东丰雄,第二部分介绍库哈斯,最后介绍SANAA。文字部分正常的为论文原文,粗体为笔者的解释。


1
形式的“不确定性”

   


师承关系


妹岛和世曾经说:“一般来说.我自己属于承上启下的一代”。她承上主要是指承袭了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发展了库哈斯的观察和思考现实的方式。因此在解析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之前就必须对这两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的思想有所展开。

 妹岛是伊东的学生,而妹岛又称小库哈斯,所以先介绍老一辈,才能有更好的理解。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


在日本战后,存在着三个主要建筑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是菊竹清训和黑川纪章引导的新陈代谢派。


中银舱体楼是黑川纪章代表性的新陈代谢派建筑

其中丹下健三认为第二次工业(信息)革命将改变整个社会。但是新陈代谢派采用工业技术去解决信息社会的问题,随即由于其不可克制的矛盾,从而后劲不足。


信息社会,即后现代社会,是一种虚拟的,以信息数据为基础的社会。表现在建筑上,有人主张以实体回应虚拟,有人主张以虚拟回应虚拟。


而菊竹清训和伊东丰雄的这一支流保持“新陈代谢派”的思想出发点的高姿态即以信息社会革命为背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电脑网络和IT产业的日渐兴盛,社会环境也开始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由物质社会向非物质社会转变日渐明朗这样“新陈代谢派”时期的社会背景不足的原因,渐渐地消解的新陈代谢派自然又“死灰复燃”最主要的是表现在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上。

也就是说新陈代谢派是以信息社会为背景的,只不过黑川纪章等是以工业技术来应对信息社会,即以确定性对应不确定性。而伊东丰雄则以自己的建筑理念面对信息社会,即以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

他敏锐的发现了信息社会的一些特征:

1:电子网络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改变了社会交流方式,也就改变了空间的存在方式。

2:人成为失去场所归属和历史记忆的人。当今社会人们流动性过大工作流动过大。过去农业,工业社会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交际范围均被打破。人们行走在“旅途”之中。

3:转瞬即逝的流行也即在消费主义时代的浪潮。无数的符号和象征都拿来消费但转眼即逝而且被新的流行符号所代替。

4:瞬息万变的超级城市,在东京,每20年所有的建筑物都会推倒重建一次。


信息社会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需求,伊东丰雄正是在探索这一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从上述论点伊东丰雄总结出了信息社会的特征,即不确定性”,他以不确定性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建筑哲学。



但其开始时并不是从信息社会处着手,而是转向了自然界的“”。

风的最大特点是任意性,流动性,自由性,风的本质是飘忽不定的不确定性。


在伊东丰雄早期的建筑语言上,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形式的轻盈上,之后他偏向于追求建筑的透明性。即由信息社会——不确定性——风——形式的轻盈——建筑的透明性。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SANAA的建筑理念是继承伊东丰雄的。

他对后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感悟,表现在建筑上即“形式的不确定性”,并将其思想传授给了下一代。

SANAA有三大不确定性,至此从伊东丰雄那学到了“形式的不确定性”,这里我要说一下,所谓“形式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指设计可以考虑各种主义,例如柯布密斯的现代体系,文丘里的后现代体系。这里“不确定性”就是指形式的轻盈和建筑的透明性,非严格意义上讲是可以划等号的。

2
功能的“不确定性”




雷姆·库哈斯


作为欧洲的建筑师,他也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意识到时代的“不确定性”上,这时间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的旗手文丘里所隐约感到的“模糊”(也即不确定性)时间相差并不大。

文丘里在《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声称要模糊(即不确定性)不要清晰,应该说是时代变动的先知先觉。

由于库哈斯早年当过记者和编剧,所以他在《疯狂的纽约》里早就注意到建筑物外在严肃和内在功能的不确定性,同时发展了一种“设计方法的不确定性”。


库哈斯的西雅图图书馆,体现了不同的功能块之间“不确定”的关系

表现在建筑上,他一反既定的功能定义的方法,从功能的拆散和分解,批判性研究功能的内在的社会含义,结果就是产生功能内在单元的重组,是分析过程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创造。


如CCTV大楼的环形流线,广州歌剧院的舞台和观众厅的分离,法国巴黎图苏大学的图书馆模糊楼层的设计思想,西雅图图书馆的功能拆解和重组。


这里论文就有点深奥了,我的理解是库哈斯和其他建筑师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家也许有这个体会,就是做设计时某些功能是固定的,比如学院派老师会说你这个卧室应该放在安静的位置,这个客厅应该是中心,平面图如何画有秩序感,有构成感。这样的设计在其他人眼中当然是一个合格的,好的设计作品。

但在库哈斯眼中,什么设计原则啊,功能至上啊,形式美啊这些,He does not give a shit。他就是反叛,就是想把一切都颠覆然后看看会如何。所以他做的是真正的先锋建筑,不像某些参数化建筑师扯点理论扯点表皮非线性就可以建筑理论挂帅,收大家的智商税。


3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思想




前面铺垫了那么多,终于到了这篇文章的核心。

也没办法,其实都是一脉相承,如果你看到这时,看明白了上文的话,基本上妹岛的思想你就能明白大概了。

刚才说到一脉相承。没错,妹岛从伊东丰雄那学到了“形式的不确定性”,从库哈斯那学到了“功能的不确定性”和“设计方法的不确定性”。三者相聚到一起,就形成了妹岛和西泽的独特的建筑思想。

下面就开扒!

形式的“不确定性”


上文中说过,伊东丰雄的思想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开始追求形式的不确定性,后来转向建筑的半透明性。

虽然妹岛二人领悟了老师的思想,但是并没有像伊东那样,追求具体形式的营造轻盈的气氛,他们的建筑形式有时却是笨拙的方形,圆形或其组合,但是由于采用的材料具有轻盈的气质,确实削弱了形式的呆板。

具体的手法:

1:采用轻质材料。

2:尽可能的减少墙体的厚度,提高墙体的明度和亮度,有时在墙上随意的开洞。

3:在建筑室内多使用密柱,以减少柱子的直径,增加空间的轻盈感。

4:尽量压薄建筑的楼板和屋顶。

然而,相对于具体形式上的氛围感,他们在写意层面上将不确定的氛围推到了极致。

下面贴上原文,描写的很到位

“在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室内阳光弥漫在室内,光线被钝化而变得柔和,浅色或白色或朦胧透明的或反光等材料,不断钝化光线,同时透过或反射柔和光线经过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的光线在室内轻盈地来回传递(反射),最终使得室内形成一个朦胧纯净和半透明的“光的海洋”,这种“光的海洋”呈现天堂般的美丽和魅力把时代的“不确定性“感用建筑语言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是晶莹不是剔透,而是朦胧、氰氢和柔和纯净得近乎禅一样的空间。我们眼前只有柔和的光线物体消失了。视觉上的感受,给予人心灵强烈的震撼,与现实生活中弥漫着电子媒体时代的虚拟的世界的“不确定性”融为一体。他们的建筑作品使我们似曾相识地体验到电子时代的“非真实的梦幻世界“。在我们内心深处获得的电子时代的“不确定性“印象,在我们眼前奇迹般地出现了我们感到精神(或者灵魂)与外在物质世界的融合。”



功能的“不确定性”


功能的不确定性是库哈斯在1972年写的《疯狂的纽约》时,就已经意识到。不过后来,库哈斯仅仅是在宏观层面上,对现有的功能单元,打破进行重组。

而妹岛二人,通过日本文化为媒介,对库哈斯的思想进行了以日本的禅文化的内心细腻和独特感受的改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东方式的功能观念—即在微观层面上,对人的基本需求和日常需求的分析。也就是说,从宏观的层面转到微观的层面上。

妹岛和世二人的风格被库哈斯称为“平面建筑图”,他们先是设想在一栋建筑中发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并结合业主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经历,定格于业主所喜欢某些生活经历片段作为构思的源泉。

这种主题也许是业主自己内心潜藏多年,而自己也许未曾意识到而被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给揪出来、放大,突出为业主量身而订做建筑。建筑师把业主中的特殊的偏好或者欲望,进行放大。变成在建筑中的一种普遍性的东西,这是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功能“不确定性”的精髓。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普遍性只是针对特定的业主而言不是针对抽象的人性而言。

这里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库哈斯的功能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是指功能组团上的分解和重组,比如一个图书馆,他设计时想把藏书区和阅读区或交流区打乱和重组,不按照传统的流线进行设计,这样的后果不论结果好坏,对于“人”来说,相对于建筑,他是“被动”的,也就是说,库哈斯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改变功能,但是吃瓜群众往往接受不了。

而妹岛二人则是体现在微观人的层面上,来真正考虑人的空间感受。

子林住宅中建筑师抓住小女孩内心交流的欲望然后放大,使得该建筑的窗户剧增,从哗哗作响的窗户看到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令人不可思议的视觉感受中展开、延伸。

在再春馆制药女子公寓中,没有刻意的功能分析,在设计时尽量不分割死空间。最具特色的是马桶,厕所和厨房等设施随意地散落在建筑之中没有刻意地安排,一切都是“不确定性”的,一切都是反对程序化和刻板。


方法的“不确定性”


这一点可以说是前两点的基础或者是保障。

在设计过程中,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紧抓住他们的宗旨“不确定性”。首先要保持一种“原始理念”也即“不确定性”的理念。其他什么都可以不定,就这点是肯定的。他们把工作细化成各个细小的部分,但各个细小的部分有这个“原始理念”即“不确定性”,围绕这个“不确定性”展开研究,紧紧的抓住这“不确定性”的中心。

设计过程中,没有确定的主题没有确定概念一切都是在设计项目在分析过程中,展现出它的各种不同的特征和魅力。由设计师凭借直觉在过程中捕获有价值的信息一切都处在“不确定性”之中一切都处在“模糊”之中。从表面上好像是这套设计方法在‘自动”产生设计成果。

打个比方,有人在做设计时,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有了很多概念支持,之后的设计过程就是不断完善直到已经达到他内心所想的那种程度,就是个线性的过程。妹岛二人是也许开始有想法,但也不着急,是在项目进行中慢慢发现项目中隐藏的理念,是个不确定的,多线程,树状的过程。

哲学家所说,世界是一切不断变化的,但又说惟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哲学家深刻地指出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关系。同时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两建筑大师的理念是“不确定性”。一切都是不确定性。但是反过来想“不确定性”就是他们建筑理念上的“确定性”。

在我看来,妹岛二人的成功是必然的。其实有心人能够发现,从建筑史的角度来看,古代的封建社会,还有近代的工业社会,都是讲究权利和资本,建筑就表现出清晰,坚定,即“确定性”。而到了后现代社会,信息是爆炸的,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轻盈,浮躁,透明,即“不确定性”。

诚然,有许多建筑师在社会转型时做了很多努力和实验,如后现代主义的文丘里,解构主义的盖里。而我认为妹岛二人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时代的气息。


文章很长,来日方长。希望此文能让建筑学子明悟一二。有兴趣的同学欢迎找我讨论问题。

下面是我的微信二维码,欢迎打扰,转载请联系本人。

建筑学人


JR_SPAC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