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面对死亡

 人生偶记 2017-03-27

死亡是一个相对沉重的话题,如果心有畏惧,或者不感兴趣的话,请绕行。

在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说死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死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讨论的话题。

可现实是,不管大家接不接受,讨论不讨论,每个人终究是要死的。

1.死亡的困惑

我7、8岁的时候,一个大娘生病去世。大人们在忙着处理后事,好奇的我偷偷掀开了盖尸布,白布下是一张有些扭曲的脸。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死亡,第一次体会到死亡的恐惧。那一掀,掀开了困惑之门。

“人为什么要死?”,“人死之后去了哪?”,“死是不是很痛苦?”

我带着这些疑问向家长请教,结果等到的不是解答,而是搪塞和责备。

后来我向老师请教,老师没有给我正面回答,他说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先把活着的事情搞明白,不然谈论死没有意义。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没有手机,没有度娘,学习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直到我上了大学,系统学习了相关知识,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内心的困惑才算慢慢解开。

2.死亡的体验

上小学的时候,两个表哥带我去野外洗澡。我刚学会游泳,很是兴奋,可游到水塘中间,腿突然抽筋了,当时疼的就喝了几口水,想喊救命都没有机会,双手胡乱的拍打水面,试图抓住什么。庆幸的是,两个表哥看我不对劲,下水把我救上了岸。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当时意识很清醒,但除了挣扎之外,什么都做不了。

2013年,我骑摩托车过隧道,当时父亲在后座。隧道长1公里,里面没有任何灯光照明,临进隧道的时候,我打开了大灯,还提醒自己,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可走到一半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居然失去意识了。父亲怎么喊我都听不见,直到父亲用力拍打我的肩膀,我才恢复意识,这时才发现,我已经跑到了对方的车道上,前方的大货车不停的在鸣笛,离我已不到10米。我急忙转向,侥幸避免了一场车祸。

这是我和死神第二次擦肩而过,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失去了意识,那是从未有过的一种体验,还好有父亲在,不然有没有今天的文字就不一定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两次经历还让我有些后怕,那是接近死亡的体验。不过两次经历让我有了一个共同感受,其实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人并不会害怕,准确的说是没时间害怕。

经历死亡,会对人生有新的认识。当我意识到自己会死的时候,我开始体会生命的可贵,我开始敬畏规则,不再做拿生命冒险的事,我开始书写梦想清单,践行自己的人生。

3.死亡的方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知道生命在何时,何地,何种方式结束。

有人长命百岁,有人英年早逝;有人死于横祸,有人寿终正寝;有人安静中离开,有人痛苦中撒手。

在我看来,死亡有三种:一是,自然死;二是,意外死;三是,主动死。

自然死应该是大家认为最好的死法,寿终正寝就是这个意思,俗语里我们叫老死。

意外死有很多情况,地震,车祸,火灾,突发的绝症,还可能是被人暗杀,总之是活得好好的,突然间人就没了,昨天还谈笑风生,今天已生死两茫茫。

主动死,相对复杂一些,需要多说几句。自杀,安乐死,甘愿赴死,都属于主动死。

先说自杀。

在大多数人看来,自杀是不能接受的,我们奉行的原则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意思是只要活着,哪怕多么痛苦,都比死了强。但从自杀者角度来说,当活着所承受的痛苦远远大于快乐的时候,选择死亡是最好的解脱。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愈加激烈,压力不断增大,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感到“生不如死”,如果得不到疏导,有自杀倾向的人会越来越多。

安乐死。

可以理解为“无痛苦的死亡”。荷兰是第一个立法承认安乐死的国家。中国也多次尝试立法,由于安乐死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学等诸多方面,我国还处于讨论阶段。从支持安乐死的角度来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与其让一些绝症病人痛苦地受折磨,还不如让他们安静地结束生命,生命是自己的,人有选择生或是死的权利。

最后说一下甘愿赴死

这样的人往往具有自己坚定的信仰,为了理想可以心甘情愿赴死。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其实很多,荆轲,文天祥,史可法,戊戌六君子,为国牺牲的一些革命先烈......他们都有选择生存的机会,但为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甘愿赴死。

前两天读到苏格拉底的故事,深深感受到了甘愿赴死的伟大,印象深刻的是他临死前说的一番话:

告别的时候到了。现在我去死,而你们活着,到底谁更幸福?只有天知道。

4.死亡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死亡讳莫如深或认为是不吉利的事而避而不谈,国人缺少“死亡文化”,更缺少“死亡教育”。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死亡是恐惧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我们恐惧未知的世界,我们害怕失去美好的生活,我们不知道一个没有自己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面对死亡则坦然的多,他们看待死亡相对理性、客观,他们不忌讳谈论死亡,他们很早就对身后事做出安排,他们开死亡教育课,他们有很多关于死亡的著作。在他们看来,死亡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在基督徒眼里,人生在世只是很短的时间,永恒的生命在天国里。按照他们的逻辑,人死之后,灵魂去了天堂,陪伴在上帝左右。某种程度上来说,宗教是他们的安慰剂。

对于国人来说,宗教的作用就淡了许多。

儒教的主张是“未知生,焉知死”,对死亡的研究是避讳的;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重视的是今世;佛教讲轮回,认为人死后,会进入来生,行善进入三善道,做恶堕入三恶道。本来佛教最有机会安慰众生,只可惜佛教最终走上了世俗。人们拜佛磕头,希望的是佛保佑自己,保佑自己今世健康长寿,升官发财,儿孙满堂。

除了宗教,解释死亡的途径还有科学。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万物有生有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人的死亡与其它生命的死亡没有区别,承认生命的自然属性,人死了就等于回归了宇宙自然之中。一个人的出生是生物繁衍的产物,一个人的死亡也只是生命转化的结果。

5.向死而生

死亡有两个特性:一是不可避免,二是随时发生。死亡避免不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只不过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

感谢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因为他为我们找到了面对死亡的最好方式,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从死亡的角度回看自己,我们的出生是为了迎接死亡,在无限接近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体会生的意义。

理解了向死而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世间之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理解了向死而生,就能更好的明白:把活着的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

理解了向死而生,就能更好的体会:人生才刚刚开始。

我们不要等到七老八十了,再去思考这一辈子过得值不值。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做的选择,一旦置于“如果马上就会死”的条件下,是否有价值就会变得清晰无比。

趁生命还在,多做点有意义的事。幸好我们还有时间,我们还有机会好好善待人生,好好善待每一个人。

生命脆弱,人生无常,向死而生,且行且珍惜.....

 

微信公众号:人生偶记(renshengouj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