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管乐器中的戏剧男低音与维瓦尔第《巴松协奏曲》

 xdcd 2017-03-27

同样是低音乐器,大提琴有不少独奏场合,相较之下,巴松管似乎多担任乐团陪衬的角色。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名气实在太响亮了,不但让大提琴跳脱出负责低音伴奏的陪衬角色,而且光是这组曲目的录音就为数众多,足以写成一部专书讨论。

事实上,专门为巴松管而作的曲目也不在少数,像是莫扎特相传就为巴松管写下四首协奏曲,而目前只有一首K191保存下来,而浪漫时期作曲家韦伯(Karl Maria von Weber)也为巴松管与乐团写下《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Op. 35》、《F大调巴松管协奏曲,Op. 75》。到了二十世纪,专为巴松而写的独奏曲、室内重奏,以及协奏曲,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就这一方面来看,其实很多音乐家都为巴松神秘、低沉的音色深深着迷,赋予它在舞台上尽情发挥的机会。

维瓦尔第:为巴松管写下最多协奏曲的作曲家

但相信很多人可能不会猜到,为巴松管写下最多协奏曲目的,正是以演奏小提琴著名的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维瓦尔第。当今研究维瓦尔第音乐最为深入的英国音乐学者Michael Talbot是这样说的:“如果认为维瓦尔第是最重要的巴松管协奏曲作曲家,绝对是低估了维瓦尔第,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几乎不存在其他竞争对手”。此话说得一点也不错,因为他为后世留下了39首巴松管协奏曲,在他写下的350首独奏协奏曲作品中,数量仅次于小提琴协奏曲(共230首)。维瓦尔第笔下的巴松管协奏曲不但数量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除了展现丰富的音乐情绪,而且每一首协奏曲都考验著巴松管不同的演奏技巧,架构纯熟,可见维瓦尔第十分喜爱巴松,也对这个木管乐器的特性十分熟稔。

▲维瓦尔第曾在威尼斯的女孤儿院“Ospedale della Pietà”教导音乐,而维瓦尔第很多作品也是为了孤儿院童的演出所创作的。该孤儿院的音乐演奏名震欧洲各国,吸引各国文人贵族争相参访,并留下不少精彩的文字纪录。

 

很多人一提到维瓦尔第,会立刻联想到他负责教导的女子孤儿院“Ospedale della Pietà”,并认为这些巴松管协奏曲是为院童演出而作。事实上,这些协奏曲创作于1720年至1741年之间,这段时期维瓦尔第已经将活动重心移至威尼斯之外,除了在意大利各地上演他的歌剧作品,并与奥地利大公多所接触,寻求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既然如此,为何维瓦尔第写下了这么多巴松管协奏曲呢?除了维瓦尔第很有可能迷恋巴松管神秘性感、接近人声音域的音色外,根据考证,还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巴松管的前身——一种英文称为“dulcian”、意大利文称为“dulciana”的低音双簧管乐器,于十七世纪逐渐消失,而现代巴松管的雏形则在17世纪后半德、法开始兴起,并于17世纪、18世纪交界开始传入意大利。向来勇于接受挑战、在音乐事业展现过人精力的维瓦尔第,相信在看到这个新发明的乐器时,一定大感惊奇,便为它写下如此众多的协奏曲。

▲现代巴松管的前身:dulcian。其音管一体成型,与现代四件式组成的巴松管有很大不同。

 

从手稿的蛛丝马迹,推敲创作缘由

现代巴松管的前身:dulcian。其音管一体成型,与现代四件式组成的巴松管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学者猜测维瓦尔第的这些巴松管协奏曲,有不少可能是为Gioseppino Biancardi与Anton M?ser这两位演奏家所写。Gioseppino Biancardi为意大利的双簧管与巴松管演奏家,与维瓦尔第一样,曾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乐团中演奏,他之后离开了威尼斯,前往伦敦参与韩德尔歌剧的演出。在RV502的维瓦尔第亲笔手稿中,开头就写下了这位演奏家的名字。

维瓦尔第时期的布拉格公爵Wenzel von Morzin,著名的《四季》协奏曲便是维瓦尔第为他所写的。


至于Anton M?ser,后者是布拉格伯爵Winzel Von Morzin宫廷乐团中的巴松管演奏家。据说,Anton M?ser的演奏技巧十分高超,薪资在乐团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1718-1720年间,维瓦尔第在曼多瓦(当时为奥匈帝国统治)担任教堂乐长时,与Winzel Von Morzin伯爵结识,并为他写下多首乐曲,包括最为著名的《四季交响曲》。而1724-1726年间,Morzin公爵又派遣宫廷乐团的小提琴家Jiranek到威尼斯与维瓦尔第学习小提琴。

维瓦尔第可能因为Morzin公爵与Jiranek的关系,得知有Anton M?ser这一号人物。在RV496的维瓦尔第手稿上,直接表明这首巴松管协奏曲是献给Morzin公爵,而近代学者研究RV373与RV500巴松管协奏曲的手稿,推敲这两份手稿写于1730与1731年间,而且是写在波希米亚生产的纸张上。维瓦尔第与他父亲在这段时间中前往波西米亚,这些事证,都指向维瓦尔第有一部分的巴松管协奏曲,是为Morzin公爵与Anton M?ser所写的。

塞吉欧·阿佐里尼:研究维瓦尔第最深入的巴松演奏家


维瓦尔第的巴松管协奏曲不算冷门,市面上找得到不少这些曲目的专辑,不过目前找得到的39首巴松管协奏曲全部录音,似乎只有匈牙利演奏家Tamas Benkocs与Nicolaus Esterhazy Sinfonia在Naxos录制的专辑,以及美国巴松管演奏家Daniel Smith在ASW唱片公司底下推出的5张专辑录音。法国唱片公司Naive自21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Vivaldi Edition」录音计画,计画将意大利杜林图书馆保存的450首维瓦尔第手稿全部录音,自然不会错过录制这些巴松管协奏曲的机会。

巴松独奏:塞吉欧·阿佐里尼(Sergio Azzolini)

协奏乐团:和谐音波(L’Onda Armonica)乐团

录音地点:Santuario di Ariadello 教堂

厂牌:Naive,唱片编号:Op 30551

发行年份:2015


现在Vivaldi Edition推出了这张《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第四辑》,巴松管协奏曲的录制数量。

包括《双簧管与巴松管协奏曲》(Naive OP30379)中的三首,已增至29首,而过去Vivaldi Edition录制的巴松管协奏曲,皆由意大利巴松管演奏家塞吉欧·阿佐里尼(Sergio Azzolini)担任巴松管独奏,这次新推出的专辑自然也不例外。

意大利都灵国家图书馆存有大批维瓦尔第亲笔手稿,其中有很多是过去未曾发现的曲目,Vivaldi Edition的目的,正是要演奏、录制这些手稿,发行唱片。


塞吉欧·阿佐里尼1967年生于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下的波扎诺市,于当地的蒙特维尔第音乐学院与Romano Santi学习巴松管,随后又负笈汉诺瓦音乐戏剧学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heater in Hannover.)事师于Klaus Thunemann(过去,他也曾与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I Musici在Philip底下录制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专辑,包括Philips 4460662与4163552两张)。

塞吉欧·阿佐里尼早期的兴趣著重于浪漫时期与现代巴松管乐曲作品,近年来,他开始关注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与意大利「快乐马卡合奏家乐团(Sonatori de la Gioiosa Marca)」、德国科隆「奇异乐团」(La Stravaganza)、意大利克瑞蒙那「苏瓦维时光乐团」(L’Aura Soave)等知名巴洛克乐团有著密切合作的关系。他除了音乐演奏之外,目前还在古乐的学术重镇——瑞士巴塞尔音乐学院教授巴松管与室内乐演出。

塞吉欧·阿佐里尼与“苏瓦维时光乐团”合作录制Vivaldi Edition《巴松管协奏曲第二辑》的情境。

 

这位目前十分活跃的巴松管演奏家,曾经得过布拉格、慕尼黑ARD与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等多项音乐大奖,但列举这些大奖,不足以表现他演奏巴松管的惊人之处。年轻时期曾经习画的他,十分擅长透过这个音色暗哑的乐器,表现出隐藏在音符中的情境。举例而言,他在音乐教学网站「Play with a Pro」录制的教学影片中,他就巧妙地将RV 473第二乐章的音乐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情景联想在一起,这样的联想,成功将维瓦尔第音乐「宗教」、「戏剧」、「音乐」三元素相互融合的特性,表现地淋漓尽致。

在这段“Play with a Pro”录制的教学影片中,塞吉欧·阿佐里尼教导学生如何想像维瓦尔第音乐中的画面感,诠释乐曲中的情绪。


对他而言,维瓦尔第的39首巴松管协奏曲作品不但大幅开拓了巴松管的演奏技法,更描绘出威尼斯外围潟湖的景色:那是威尼斯人出航或自海外归国时都会看到的景致,时而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时而烟雨朦胧,凄美动人。如此多变的潟湖景色,象征着威尼斯人归航时的喜悦,以及出航时的乡愁。

演奏充满画面感,戏剧张力十足

而本专辑中搭档的「和谐音波(L’Onda Armonica)」,则是塞吉欧·阿佐里尼为了17、18世纪的欧洲巴洛克音乐,于2013年亲手创立的乐团,尤其诠释德勒斯登小提琴家皮森戴尔 (Johann Georg Pisendel 1688 – 1755)留下来的手稿,更是不遗馀力。这次塞吉欧·阿佐里尼首次与自己成立的乐团共同诠释六首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作品。

专辑由RV 469以充满节庆欢乐气氛的节奏开场,乐团以冲击力饱满的方式演奏,彷彿模仿游行队伍吹打乐器的声响,似乎与巴赫圣诞神剧的开头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RV 491第二乐章与RV610/611《圣母颂主曲》与RV587《垂怜经》相关,让旋律有著丰富的歌唱性;RV498第一乐章由一连串的弱音开场,让人联想到威尼斯冬天的雪景,有着浓厚的忧郁气息;RV492强弱交错,对比强烈,彷彿描绘一位健忘多疑的歌剧人物,充满戏剧性的张力;RV500的旋律以一个C大调小赋格结尾,在维瓦尔第的巴松管协奏曲之中十分特别,维瓦尔第也将此协奏曲旋律编写成RV463双簧管协奏曲;专辑最后的RV473,则是所有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中,唯一以小步舞曲变奏作为结尾,慢板乐章沉痛哀绝,是全曲的高潮。

我将这张专辑与塞吉欧·阿佐里尼以及L’Aura Soave乐团演奏的《巴松管协奏曲第二辑》(Naive OP30518)互相比较,两张专辑的演奏风格都展现丰富生动的情绪表现,节奏分配充满弹性,强弱变化犹如海浪般不断起伏,同样奔放、精彩,而这也是Vivaldi Edition系列每张专辑共通的风格。

不过这次吉欧·阿佐里尼首次与自己成立的乐团共同诠释六首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作品,比起第二辑,独奏与乐团之间的合作默契似乎更为密切一些,而乐团的诠释也拥有更多自信心。

 

空间感与动态为音乐加分

录音方面,两张专辑同样都由 Fabio Framba录制混音,不过第二辑于意大利布雷西亚小镇Corticelle Pieve的Madonna della Formigola教堂录制录制,而本专辑于意大利伦巴底小镇Sorensina的Santuario di Ariadello小教堂录制,前者录音着重各乐器的清晰度,后者巴松管的地位反而并没有那么突出,反而乐团演奏部分比巴松管独奏略微清晰,有时后巴松管吹奏到低音部,反而会淹没到乐团的声音之中。不过,两张专辑都表现出宽广的动态,生动展现吉欧.阿佐里尼激情的演奏风格,也补捉了小教堂中的空间残响,带来华美湿润的听感。

塞吉欧·阿佐里尼曾于2015年来北京参加了巴松艺术节。

尽管本专辑巴松管的录音略有瑕疵,但整体演奏依旧保持Vivaldi Edition先前三张巴松管协奏曲专辑惯有的水准,挥洒而出的情感与演奏力度远远比其他版本来得大胆、奔放,将维瓦尔第乐曲中复杂的戏剧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塞吉欧·阿佐里尼在这张专辑中,以表现力丰富的手法,再度为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的诠释方法立下典范,精彩绝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