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世纪的“中国风”挂毯,康熙爷穿着喷火的西方龙

 昵称974066 2017-03-28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乾隆意象

路易十五的中国皇帝挂毯与北京宫廷战图铜版画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有一场展览,规模不大但很有意思。

 

展览中有4件描绘乾隆皇帝形象的法国挂毯,来自18世纪法国皇家博韦(Beauvais)手工工厂,其中一部分挂毯是法国1776年赠与乾隆皇帝的礼物


这几件挂毯,说是“中国风”,但又有点难以言喻。


宫女们打着巴黎流行的阳伞;皇帝上朝时人群熙攘如同集市;婚礼上行的是面对面的西式礼。


图案设计师,是洛可可时期的重要画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你应该能想起他的画,蓬帕杜夫人和贵族小姐们,甜腻浪漫,精致奢华。







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1703-1770


布歇本人从未到过中国,这些作品是一位18世纪艺术家对东方的想象。

 

来看看18世纪的欧洲,人们对中国是如何“瞎想”的。

 



----------“中国皇帝”挂毯---------


对17、18世纪的欧洲人来说,遥远的东方是一个神奇的梦。从马可波罗开始,一本本游记、一段段转述,使那片富饶之地更另人心动。

 

这时候的法国,“中国热”正盛:东印度公司运回的远东瓷器、茶叶和丝织品;商人和使团写下航海图志与游记;传教士们讲述清政府中的种种见闻。

 

17世纪末,法国博韦皇家手工工厂顺应热潮,做了一批“中国皇帝”挂毯(推测时间为1670年之前),美国保罗·盖蒂博物馆收藏了一套。


这套壁画一共6件,《便宴》、《采菠萝》、《天文学家》、《皇帝出行》、《狩猎归来》和《皇后茶饮》,展示君主的宫廷生活。

 

《便宴》


《采菠萝》


《天文学家》


《皇帝出行》


《狩猎归来》


《皇后茶饮》


但这“中国风”在我们看来显然有点奇怪。

 

《皇帝出行》 皇帝坐在轿子里,由四位侍从抬着。他右手执杖,左手置于腰间,头戴朝冠,身着龙袍,前胸绣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史矛革”——龙是龙,但是是西方龙。



那么,壁毯的设计者是如何想象出这些画面的?

 

主要还是受当时两本图书的影响。一本是约翰·纽霍夫的《荷使初访中国记》,另一本是德国耶稣会学者亚塔那修·基歇尔的《中国图说》,尤其是后者。

 

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耶稣会士,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称为最后的一个文艺复兴人物。”

 

基歇尔

Athanasius Kircher 1602-1680


他编撰的《中国图说》,是17世界后半叶耶稣会士关于中国的专业著作,影响巨大。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风土人情、社会信仰、建筑样式和文字等。书中插图极为精美,以致欧洲许多藏有《中国图说》的图书馆中,该书的插图全部被读者撕去。


《中国图说》插图


然而,作者基歇尔本人其实从未到过中国。

 

基歇尔是来华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的数学老师,与许多到东方传教的传教士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卜弥格、白乃心等。

 

在这些传教士提供资料的基础上,他凭借着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想像,写了《中国图说》。

 

《皇后茶饮》细节


《天文学家》细节

 




----------布歇与中国风---------


1742年,法国皇家博韦(Beauvais)工厂设计了“第二期中国壁毯”,这一次他们图稿的绘制者是布歇,其中一部分挂毯还是法国1776年赠与乾隆皇帝的礼物。

 

虽然对第一期有所借鉴,但画风是截然不同的洛可可风格。

 

画中摇摇欲坠的滑盖,没有秩序的人群,市井集市般的热闹,透露着洛可可式的浮华、戏谑和享乐。


中国捕鱼风光


中国花园


中国婚礼


中国集市


中国舞蹈


中国渔钓



中国皇帝上朝


中国皇帝宴请

《中国图说》的影响还在。


在《中国图说》中,介绍了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信仰与习俗,书中还有两幅菩萨画像,一位坐在莲花宝座上,旁边是一位跪拜者。同样的跪拜图式也出现在布歇的画中,例如《中国皇帝上朝图》的中心部分。

 

这些挂毯图案中的中国元素,在布歇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出现,例如《中国皇帝上朝》和《中国花园》这两幅画背景中的凉亭,同款在《伸手拿鸟的小孩》中也有。

 

《中国皇帝上朝》局部


《中国花园》局部


《伸手拿鸟的小孩》


评论家曾这样描述这批作品:“装饰的、轻率的、灵巧的,这表现的是脱离现实的幻境中的中国,画面中的棕榈树、木偶般面无表情的人,羽毛帽子,以及大量的扇子、阳伞、六弦琴,显示出令人愉悦的异国情调。”


本应该用庄严的历史画表现的帝王图,在这里却变成了一张风俗画,这种“中国风”的绘画,不仅反映了洛可可艺术对庄重肃穆的古典艺术的反抗,也反映了法国当时岌岌可危的路易十五政权。


逐渐失势的贵族,仍然说着及时行乐,对东方风情的器物尤其钟爱。或者说,法国人借助这“似是而非”的中国风,描绘一个符合他们审美趣味的田园式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