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颖名师工作室器乐教学随笔选登:神奇的“小圆圈”

 灵石水华 2017-03-28



我们学校器乐进课堂已经有六年的时间,学习葫芦丝是学校特色校本必修课之一。

去年,我迎来了2015级初学葫芦丝的孩子们,孩子们拿着新的小葫芦丝,满脸都是兴奋和期待。第一课时我把课前准备编成了一个小口令,一上课,我就打开多媒体,把精心制作的美图小口令投影到大屏幕上开始学习,孩子们边做着手势边用那清脆响亮的声音合着口令。

(师)小葫芦,(生)放腿上。

(师)左手上,(生)右手下。

(师)头正(生)  

(师)葫芦(生)  

(师)左上(生)  

(师)手势(生)  

(师)一  

(生)即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吹奏葫芦丝的第一个音——“5”音”,请你们仔细的观察老师怎样吹奏出“5”音的?”孩子们一个一个把眼睛睁的大大的,生怕错过了什么,一个小男孩反应特别快第一个抢着说“老师是用大拇指按住后面的孔”,这时班长大声说“不对不对,老师是用左手大拇指按住后面的孔”,“除了按手指老师还用嘴吹了才能发出声音”孩子们都抢着回答。

“是的孩子们你们的观察能力非常强,“5”音就是是用左手大拇指按住后面音孔,其余手不按音孔”说着我打开多媒体展示了按孔图。

“孩子们你们也来试试”,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了。

“老师我的葫芦丝是不是坏了,声音怎么跟你的不一样真难听!”班上的最小个子的男孩高举着葫芦丝着急的说,顿时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孩子们的目光齐刷刷的看向了他。我走了过去说“我来看看”,孩子们伸长了脖子好奇的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帮他拯救葫芦丝,“你先吹一下给我听听”,小男孩立马吹起来,男孩的葫芦丝并没有坏,只是孩子的大拇指闭孔不严实导致了音高发生了变化才跟大家的声音不一样。“孩子,你的葫芦丝没有坏,我们用大拇指把孔闭严实了,就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了,你再试试”“老师我已经用了很大力气了,可还是吹不好”,对于二年级的部分孩子他们的小手还是那么的瘦小,个别孩子的机能差异导致了不能马上掌握好闭孔的方法。尝试了几次还是闭不好。刚开始接触孩子们总有个适应过程。我跟他说“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课后小男孩那着急难过的样子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要如何帮助他呢?晚上回到家,按往常一样陪女儿练习大提琴,可心里还是想着小手如何闭好孔的事情,“妈妈,我已经练了很多遍了手有点累了,能休息一下吗?”女儿伸着小手在我眼前晃动,我一看女儿小小的手指肚上有着按弦留下来的小印子,就想起我教孩子们演奏小提琴的时候为了孩子们能快速掌握好按弦方法用的盖章游戏。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葫芦丝教学中啊,我拿出葫芦丝研究起来。

第二天,我把小男孩叫到了音乐教室,“老师有一个小秘密能让你的吹奏葫芦丝更好听,你想不想知道?”,小男孩听完头点的像小鸡啄米,我伸出刚按过孔的手指请他来观察,“有发现了什么?”男孩很快发现我手指肚上刚按过音孔留下的的小圆圈印子。“秘密就在这个圆圈里,你试试看能按出小圆圈吗?如果能按出小圆圈了,你就吹吹看,声音是不是好听了!”小男孩一遍又一遍的试着,一遍比一遍的声音好听了,小男孩兴奋的说“老师,这个小圆圈真神奇啊!”

第三次葫芦丝课,我刚进教室,很多孩子晃动的手指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的手指上也有神奇的小圆圈!”原来小男孩把我们的秘密已经分享给全班的同学了,我开心的笑了。从那以后每当教葫芦丝入门课的时候,我的课堂中就多了一个好玩的“盖章”游戏,每个孩子的手指肚上都会出现那一个个神奇的“小圆圈”。

  从事器乐教学二十年了,深刻体会到器乐教学对基础技能的高要求和循序渐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运用新方法的本领。器乐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刷出灵动的教学方法,刷出融洽的师生关系,刷出教学相长的幸福,刷出一派快乐的器“悦”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