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射司登冲锋枪的英军伞兵 二战爆发后,为了应对战争对冲锋枪的巨大需求,英国伍尔维奇(Woolwich)皇家兵工厂的监察官雷金纳德·谢泼德(Reginald Ⅴ. Shepherd)少校与恩菲尔德皇家轻武器制造厂(RSAF)的哈罗德·约翰·特平(Harold John Turpin)两位设计师共同设计了司登冲锋枪。“司登” (STEN)一名取自Shepherd的首字母“S” 和Turpin的首字母“T”,“EN”则取自恩菲尔德兵工厂(Enfield)的前两个字母。 司登MkⅢ型冲锋枪 为了便于生产,军方提出了以下要求: 1.冲锋枪不能采用特殊合金材料制造; 2.生产工艺尽可能避免传统的切削加工,要以冲压加工为主; 3.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和人工费) 要控制在25先令以内。 1941年1月8日,在研发命令下达仅仅36天后,谢泼德和特平完成了司登冲锋枪的试制型设计。 司登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原理,由于弹匣在左侧供弹,看起来怪模怪样。该枪采用国际通用的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弹匣可以与德军MP-40型冲锋枪通用,因此英军士兵可以直接为司登冲锋枪装上缴获的德军弹药。 司登冲锋枪设计简单、造价低廉,非常适合于在战时大量生产,当时英国生产一支司登冲锋枪的造价只有10美元,而从美国进口的冲锋枪单价可达45英镑。该枪于1941年投产,1943年产量达到巅峰,每周可达47000支。1941至1945年间,共有400万支各型号司登冲锋枪问世,恩菲尔德皇家轻武器制造厂(RSAF)、伯明翰轻武器公司(BSA)、法贾克利(Fazakerley)皇家兵工厂和加拿大的长枝兵工厂都参与了司登冲锋枪的生产。英国人自己研制了繁多的司登冲锋枪子型号,包括MkⅠ、MkⅠ*、Mk Ⅱ、Mk Ⅲ、Mk Ⅳ、Mk Ⅴ、Mk Ⅵ和Mk Ⅱ(S),战时及战后由外国制造的变型枪和发展子型号也有许多,阿根廷、法国、比利时、挪威、丹麦、波兰等国家都生产了各具特色的司登冲锋枪,该枪甚至也被二战末期穷途末路的德国人仿造,用来弥补战争消耗或用于阴谋破坏活动,其影响之广泛可见一斑。 司登MkⅠ冲锋枪早期型零部件拆解图 英制司登冲锋枪主要枪型技术诸元对比表 司登冲锋枪家族,从上至下依次为司登MkⅡ(T形枪托)、司登MkⅡ(环线枪托)、加拿大造司登MkⅡ(T形枪托)、司登MkⅢ(T形枪托)、司登MkⅤ(木质枪托)。 司登系列冲锋枪使用的枪机对比: A. 无分离杆凹口的MarkⅠ型枪机,仅应用于司登MarkⅠ型冲锋枪; B. 带分离杆凹口的MarkⅠ*型枪机,应用于司登Mark Ⅱ型冲锋枪; C. MarkⅠ*型枪机替代型,采用铜铝合金压模工艺制成; D. Mark Ⅱ型枪机,其侧壁分离杆凹口进行了深度切削加工,应用于司登Mark Ⅴ型冲锋枪; E. Mark Ⅲ型枪机,中部进行了深度切削以减轻重量,应用于司登Mark Ⅱ(S)型微声冲锋枪以及Mark Ⅵ型冲锋枪。 司登冲锋枪从1941年末期开始装备英国本土部队,随着产量不断提高,陆续装备到海外的英军和英联邦部队。该枪因其丑陋的外形,在部队中获得“水管工的噩梦”“水管工的怪胎”“臭屁枪”等各种不雅绰号。司登冲锋枪产量巨大,也许是因为该枪生产流程过于简化,战场上的英军士兵经常抱怨,甚至认为司登冲锋枪“喜怒无常”,因为即便枪机锁住,枪支掉落在地时偶尔也会走火;一些冲锋枪的快慢机出现毛病,出现拨到全自动时冲锋枪只能够单发射击,而拨到半自动时却能够连发射击的窘相;一些部队还反映司登冲锋枪在战场上会出现卡壳、枪机失灵的情况。一个鲜明的例证就是1942年5月27 日英国SOE派出捷克斯洛伐克士兵约齐夫·戈巴克(Jozef Gabsik)行刺纳粹头目莱因哈特·海因里希的行动,戈巴克在海因里希坐车经过时突然掏出司登冲锋枪,却因为枪机失灵而错失良机,幸好战友投掷的手榴弹将海因里希炸成重伤。尽管司登冲锋枪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遭到使用者的诟病,但无可厚非的是,简单工艺所带来的巨大产量正是战争中数量第一、质量第二的鲜明写照。1944年反攻西欧大陆之时,英国步兵、空降兵以及欧洲战场的英联邦部队基本全部换装了司登冲锋枪,该枪俨然成为同盟国阵营中与美国汤姆森、苏联波波莎冲锋枪齐名的英系冲锋枪的代表作。 1942年恩菲尔德皇家轻武器厂的司登冲锋枪生产车间 除了装备英军和英联邦部队之外,司登冲锋枪也广泛装备英军旗下的自由波兰军、自由捷克斯洛伐克部队以及在英国组建的由荷兰、比利时、挪威等流亡人员成立的正规部队。由于司登冲锋枪便于拆卸,该枪大量被空投给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波兰、南斯拉夫等国的反纳粹游击队。二战结束后,司登冲锋枪继续在英国、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服役,曾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陆军装备司登冲锋枪才被斯特林冲锋枪全部取代,换下的司登冲锋枪换掉海军装备的兰彻斯特冲锋枪后,又继续服役了一段时间。 战后,司登冲锋枪根据英国轻武器新式命名规则被依次命名为L50(司登Mk Ⅱ)、L51(司登Mk Ⅲ)和L52型(司登Mk Ⅴ)冲锋枪。在1956至1962年的北爱尔兰冲突中,装备司登冲锋枪的英军和爱尔兰共和军相互厮杀。二战结束后,大量过剩的司登冲锋枪流入了其他国家,在中国解放战争、第一次与第二次中东战争、希腊内战、马来亚危机和印巴战争中都可以看到大量司登冲锋枪的身影。越战期间,美国游骑兵部队少量装备了安装消音器的司登冲锋枪。1984年,印度总理辛迪亚·甘地也正是被她的锡克族保镖使用司登冲锋枪打光全部32发子弹杀害的。直到20世纪90 年代中期,墨西哥反政府武装萨帕塔游击队仍然将司登冲锋枪作为制式装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