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治心术”?(刘余莉老师)

 枕月 2017-03-28

“治心术”,“治”是修治的意思。“心术”,就是你心怎么想、你用什么方式去思考的,这可以说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思想、我们对人事物的态度。

那怎么样去修治自己对人事物的态度呢?要顺着天性去修治自己对人事物的态度。因为我们知道了人和万物、众生都是一体的,所以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就应该体现出这种同体之仁,就是我和众生是一体的仁爱之心,那么它就不会有对立,不会有冲突,更不会有竞争。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从小教导人要礼让、退让、谦让,从来没有教过人去竞争。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古圣先贤了解人的本性。所以这种教育是顺着人的本性去施教的。这就是《中庸》上所说的“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从习性返回到本性,我们这样来修治自己的心术,修治自己的想法、态度,才能够和本性相应。

中国古人有很多的观念,比如说,仁爱的观念,说“仁者无敌”。为什么仁者无敌呢?因为仁者真正体会到了人的天命之性,人的本性是纯净纯善的,和众生是一体的,所以他不会和任何人有敌对,不会有对立的念头。“仁者无敌”并不是说打遍天下无敌手,或者说,有仁德心的人就没有人诽谤他、批评他、嘲笑他,而是他自己遇到别人的诽谤、嘲笑、攻击,他仍然是以一片慈悲之心来对待,在内心之中不和任何人起对立。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化敌为友”。为什么能够化敌为友呢?真正能够化敌为友的人,一定是有仁爱之心的人。

我们看到在“二十四孝”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位于“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他的后母,他的弟弟,还有父亲,三番五次地都要置他于死地,但是他不仅没有对立之心,反而总是反省自己的不足,说:“我做儿子没有尽到孝道,还没有让我的父母欢心,他们还对我不满意。”所以他得了天子之位后,不是想着去报复,“我现在当领导了,终于有权势了,可以给你们颜色看看了”,他不是这样想的,他还跑到原野上去哭泣。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自己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仍然没有尽到人子之孝,于是,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他的后母、弟弟等等。最终,他的德行感化了父母,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受到了人们的爱戴。

和大舜相似的一个故事,也是在“二十四孝”之中的,那就是闵子骞的故事。闵子骞的亲生母亲过世了,他的父亲给他找了一个后母,后母又生下了两个孩子。他的后母非常偏心,在寒冬腊月的时候,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穿的衣服是非常暖和的棉衣,给闵子骞穿的却是芦花做的衣服,看起来很厚,实际上并不保温。有一次出门的时候,闵子骞赶马车,因为冻得瑟瑟发抖,没有把马车赶好,他的父亲非常生气,盛怒之下,一鞭子就抽在了闵子骞的身上。结果这一抽,把棉衣给抽破了,里边的芦花都跑了出来。他的父亲才知道,原来他这个儿子身上所穿的衣服,不是保暖的棉衣,而是芦花做的衣服,他就要回去把后母休掉。当父亲在盛怒之下,要把后母休掉的时候,闵子骞并没有想,“给我报仇的机会、出气的机会终于来了”,反而是乞求他的父亲。他说了一句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意思是说,如果我的母亲还留在这里,只是我一个人受冻而已,如果您把母亲休掉了,那我们兄弟三人都要挨冻了。他劝父亲把后母留下来。他的这种德行感化了后母,从此以后,一家人过上了和睦而幸福的生活。

(摘自刘余莉老师《成为卓越领导:<韩诗外传>里的领导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