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从宋朝开始延续千年的船舶“签证制”被取消

 铁血老枪 2017-03-28

水上安全监管的“签证制”在我国自宋朝起已有千年历史。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国籍船舶在国内航行进出港口时也必须办理进出口签证。

简政放权的大潮下,这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沿用了数十年的监管方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签证取消的背后,换来了大把的真金白银。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国内航行中国海船签证正式取消

2016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对《海上交通安全法》修改,将“本国籍国内航行船舶进出港口,必须办理签证”改为“本国籍国内航行船舶进出港口,必须向主管机关报告船舶的航次计划、适航状态、船员配员和载货载客等情况”。

这标志着中国籍国内航行的海船进出港口全面实施进出港报告制度。

至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沿用数十年的“船舶进出港签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每年约300万艘次国内航行海船即刻得享政策红利;而这项改革也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转型腾挪出更大的空间,中国籍国内航行海船进出港的管理由事前审批调整为事中事后监管,开启了一个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的新时代。

  中新社发 司伟 摄

一键报告,三分钟之内通关

“把便民做到船员心坎儿上”山东烟台利丰石油有限公司“利丰18”轮的二副闫胜举着手机,兴奋地向同船的兄弟们喊着“真是太方便了,手机一点,报告成功!”

“不用奔波办证。”“减少了频繁上下船的风险。”“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设备维护保养。”……在一阵阵热烈的讨论中,“把便民做到了船员心坎儿上”是闫胜一群人讲的最多的话,这也是他们对取消国内航行海船进出港签证,实施船舶进出港报告这项改革由衷的褒奖。

而在千里之外的东海岸边,厦门港务海运有限公司的万爱国更是感慨万分。作为一名多年负责进出港签证的工作人员,他亲身感受到了近几年政策的变化——从背着大袋船舶资料、船员证书及签证薄风里雨里办签证,到电子签证远程申报,再到现在的进出港报告,他感叹:“一键报告,用时不超过3分钟,还很快就能收到回执短信,确实方便,也大大减轻了工作强度,对于这项改革我举双手赞成!”

少办一个签证换来大把真金白银

如果说船员、办事员个体感受到的更多是便捷,对于公司来说,取消船舶签证更是撬动真金白银的“壮举”。

走在上海港的码头上,不少企业都能拿出一本取消签证的“经济账”——上海集海航运有限公司估算,以旗下“集海之鹏”轮为例,2016年该轮共往返洋山港—外高桥300航次,取消签证后每航次将省去约2小时的往返时间和100元左右交通费,全年预计可节省签证时间600余小时,省去乘车费用30000 元。

嵊泗县同舟客运轮船有限公司预计,由于取消签证后在港时间大为缩短,船舶周转效率大幅提高,光港口使费一项,公司每年就可以减少支出149万。

从整个辖区看,上海海事局预测,全年上海港预计有进出港船舶15万艘次,这就意味着有望节省近30万小时。而对于繁忙的港口来说,船舶通行效率的提升更意味着货物周转率的提升,以及难以估量的潜在效益。

“取消签证后,船舶不用等在码头办签证,大大提高了我们码头泊位的利用效率。今年一月,公司的来料加工量又创出历史新高。”中化码头经理姜新宇表示,对于原料物资依靠航运的企业来说,每趟船节省的几小时最终将给公司账面带来大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