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臣就算拼上全部家产也要做一回那关内侯

 木头1018 2017-03-28

故事得从西汉武帝时说起,为了拉拢人心,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论功行赏,把关中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当时的名将杨仆因战功赫赫,又熟悉关东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被武帝派往关东任职。临行前,汉武帝对他说:“关内的土地都被朕分完了,你就去关外吧”。

函谷关▲

楼船将军杨仆的老家洛阳南湾村,在今天的新安县境内。按照当时人们的习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关外或关东,以西则为关内或关西。这样看来,杨仆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关外人。回到老家任职的杨仆,虽然在朝廷上领了封赏,但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居关内为荣,居关外为耻”在他心中早已根深蒂固,战功显赫的他并不情愿做一个让人取笑的关外侯。

于是,杨仆上书汉武帝,愿自己出资将函谷关迁到自己家乡所在的新安县,以满足自己成为关中人的愿望。汉武帝也意欲扩大布防范围,控制整个关东地区,便同意了杨仆的请求。

公元前114年的冬天,杨仆带领他的部下及门人,将关楼东移至三百里外的今新安县境内,称其为“新关”,“旧关”也因此而改置弘农县,杨仆的老家就此归入关内,他也终于如愿成为了关内人。

关于这段流传已广的故事,《汉书·武帝纪》记载:“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东汉应劭解释说,“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于新安。”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补充道:“(杨仆)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

函谷,“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地势险要,像盒子一样。函谷关最早的雏形是河南灵宝县的桃林古塞,在春秋时属虢国,晋灭虢后属晋,战国前期属魏,后被秦攻占,筑成秦关,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境内。公元前318年,诸国联手第一次“合纵攻秦”,秦国大胜五国联军于函谷关,因而函谷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汉关就是前文“杨仆徙关”故事中提到的新安函谷关,位于今天的洛阳新安县,建于秦岭东段崤山山脉和涧河河谷之中,扼守在有着“天险”之称的400里崤函古道之上,控制着从洛阳盆地到关中平原的交通命脉。据史书记载,汉函谷关建成之后,“上罗三关,下列九门”,气势恢宏,南北两侧有高大的城墙延伸到山间,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这道屏障往北一直修到黄河岸边,往南一直到宜阳散关,关塞相连,控制着黄河漕运,崤函北道、崤函南道三条路径。

盐东村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

外城东墙南部

马道

水口遗迹

夯土长墙局部

关楼东门函谷关

公元73年,东汉王朝决定重开丝路,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东延伸至洛阳,大量的丝绸、瓷器、珠宝、香料等货物通过这条道路得以流通交易。从洛阳出发的人们,西行的第一道关口就是新安函谷关……

到了三国的时候,相传曹操西讨张鲁、马超时,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在距秦关约5公里的地方(位于今天的灵宝境内)筑起新的关楼,即魏关。

“关”字瓦当

“安世”瓦当

铁戟

今天,重要铁路干线陇海铁路顺着崤函古道贯穿东西。曾经雄伟壮观的关塞,早已湮没在历史风云中。现在我们看到的关楼,是1023年最后一次重修的遗留,在关楼一层的东西门洞上,各有楹联镶嵌,东门为“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西门为“胜迹浸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上方为晚清学者康有为书写的“汉函谷关”四个大字。

功始将梁今附骥

雄关重睹汉楼船

关楼西门 汉函谷关

历史上的洛阳盆地和关中平原,是维系统一多民族的核心地带。从汉到唐,每逢改朝换代之际,作为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重要通道的新安函谷关,总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千年来,从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到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函谷关一次又一次上演着逐鹿中原,定鼎天下的腥风血雨。如今随着新安函谷关已列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这座汉代雄关也迎来新生,它将同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起走向世界。

暮色中的函谷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雄关犹在,人事已非。

如今的汉函谷关整治完成,对外开放。鸣鹤书苑暑期的考古旅行线路之一:“宅兹中国——寻找最早的中国”将带您到这里,领略当年的气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