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人性”的一点思考(一)

 HNYZL 2017-03-28

常言说,人心难测,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善变,难以揣测,人们一直在寻找方法,试图揭示人善变的背后那些稳定的特质,即探究人性是什么?

我们像认识所有物质世界的事物一样,应用区分和联系的思维特性尝试从认识人的外在特征开始以达到认识人性的目的。

首先我们还是从人的外在特点开始先认识人,人有血肉之躯,分头颅、躯体、四肢。头颅有五官,五官是人收集物质表象信息的感受器。头颅内有大脑,一般认为是思想产生的地方。躯体内有脏器,让人维持生命特征。而血肉之躯以骨骼为支撑,才能坐卧立行。

对于人体特征东方和西方都有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由于思维习惯的差异,得到的结果迥然不同。这一点在中医和西医的体现的格外明显。中医体系是将人的身体各个部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理论的“五行”、“阴阳”等相结合产生的,常采用望闻切问的方法诊断疾病。其特点是讲究人体功能系统的协调性。西医则是建立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对人体大量解剖的基础上产生的,特点是关注身体各个部分的功能,常采用器械诊断疾病。

然而将人的外在特征进一步总结、抽象、思考以达到探究人性的目的,仅仅是对人的血肉之躯是不够的,还要研究人的语言、行为。语言、行为更能体现人的思想。同样的东西方都有所研究,且达到了应用的程度,如我们知道的著名人物曾国藩曾写《冰鉴》,在民间传有《麻衣相法》的著作,他们共同特点是通过人的外貌、声音等判断人的性格特征、行为,以及将来的命运。而在西方主要是体现在心理学方面的《行为心理学》,通过对人的表情、行为研究,预测人的真实内心活动。

通过对人的语言和行为研究可以说触及了人的意识层次,但是距离研究“人性”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为我们依然无法得知“人性”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真正对“人性”进行深入探索的是在人的两个关系层次开始的,即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我们称为社会关系。

哲学的思考的层次正是通过这两层关系进入“人性”的世界。

在社会关系中探索“人性”,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强调“人性”的道德价值,追求达到“圣人”的境界,所谓圣人境界就是达到道德完美的境界,孟子曾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强调通过克制私欲,坚持不懈的修炼达到人的最高境界。我们通常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性质分为利己何利人两类,并且认为利人是道德的,但并不否定利己是不道德的,而是认为损人利己才是不道德的。儒家早期思想认为人之所以要追求道德的境界,是因为“人性”中本来就具有的品质,因此有了“人性”本善的说法。

本来对于这两类关系应该是叙述的重点,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不想在这里详细叙述人的两层关系中对“人性”探讨的过程,我想把他放在后续的写作之中,还是先说一下我自己的看。

我在前面的文字《思考只做两件事》中说思考具有区分和联系的特性。我所有的文字都是以这两个特性为基础的,我在这里将这两个特性进一步引伸,借以尝试探讨人性的观点。

人的区分和联系的思维特性产生两种情绪,即恐惧和安宁。恐惧又延伸出嫉妒、愤怒、憎恨、悲伤等各类负向情绪。安宁延伸出喜悦、快乐等正向情绪。而这两种情绪让人有了两种认知,即“自私”和“利他。”而“自私”所产生的行为具有排他性、攻击性、侵略性。“自私”不是人所特有的,而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兽性”,这种兽性是动物维持生命特征而具有的本能或者说是欲望,这样的本能产生于意识对于物质联结的依赖感,意识恐惧与被割裂在“无依无靠”的时空之中。这是思维联系的特性的表现之一。动物的联结只能达到这个层次。“利他”性也并不是人所特有的,比如“母性”不但在人的行为中存在而且在动物的行为中也存在,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利他”性归结为人性。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在思维联系的特性层次上,人的联结更加深入一个层次,因为人能够透过物质层次的联结,而通过思考联结意识本身,认识到在精神层次才能让人体验到最持久的安宁。我们把这一个层次称为精神境界。这样的精神境界是由“联系”的思维特性所决定的。因此我现在可以总结说,“人性”就是在意识层次上清晰认识到“利他性”,是思维特性“联系”的特性所决定的。这样的认识给我的启发是:1.人应当顺应思维特性的本质,积极思考与创造,并且认识到人无法通过物质而获得持久的精神安宁。2.人应当认识到现实社会中的”利他”行为顺应思维特性,反过来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精神境界。3.如果“利他”行为没能脱离兽性的欲望,是有目的地则是虚伪的,因为你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这种行为是高尚的。这种情况很容易辨别。4.对“人性”这样的思考让我觉得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们虽然能够意识到联结意识层次有着许多的好处,但是要达到“身心合一”的过程却是艰难的,古往今来,达到的人为数不多,但至少方向是对的。我们每时每刻和“欲望”相伴,我们只能尽自己的努力在自己有限的一生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人性的初步见解,有许多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确定,后续会有改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