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悼念我的父亲—徐果(徐卓群)(珠江大鹏)

 珠江大鹏 2017-03-28

2017年清明节

一、绪言

2017年返乡过春节,85岁没有文化农村妇女的母亲寻找东西,翻出了2001年去世父亲遗留下来装在塑料袋的文字遗物,嘴里嘟囔着要烧了,我听了心头一颤,生怕母亲做出傻事,赶忙抢过来。

我们广东湛江遂溪一带的风俗有一点很不好,人死了,随身的东西统统都火化随主人升天,所以也因为此俗,祖宗文物往往得不到留存,文化底蕴薄。当时父亲去世的时候,是我们子女力争,保留了父亲的这些值得纪念的遗物。但是想不到每次母亲看到这些东西,都嘟囔着要火化掉。

遗物没什么,父亲本身的:一本履历笔记本,一本家庭成员亲戚的出生年月笔记本,退休证,老教师荣誉证和一些个人证件;有关他和子女的:他的证件照片和他和母亲的结婚照,我出国期间寄回给他的一些明信片,弟妹一些照片和学习奖状,他的学生给他的毕业照片等。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他写的个人履历。

我是父亲的大儿子,今年也退休了,整理父亲的遗物如我不承担,估计这段历史很可能就消失。我决定这个春节期间沉心做好这件事,一是把父亲写的履历这些文字资料转化为电子文档并拍照,二是根据父亲写的履历和自己和父亲生活的感受和见闻写父亲的回忆录。其中意义是,父亲可以当做生活在两个(民国和新中国)时代那些出身不好或者不太好,政治受到压抑,兢兢业业,老实本分,但不舒心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人物,为了解和理解这一社会阶层状况提供素材和证据。建议读者先看所附录的原汁原味我父亲所写的履历,然后再看我的文章。我的回忆录分两大部分:一是历史背景下的父亲,二是我作为子女眼中的父亲。

二、社会背景下的父亲

父亲的履历已经把他的人生轨迹和社会关系都描述的一清二楚了。父亲名字叫徐果(原名叫徐卓群),1928年生,2001年去世。一生经历民国和新中国两个历史时期。家庭出生虽然中农,但还是过得不容易。但幼子的他,得到家里最好的条件,读了几年私塾,临解放时考上了县的三年制师范学校,解放后当上了教师,后来当上校长,但由于长兄的政治关系的瑕疵,在那种政治关系主导前途的社会环境下,连累了他的政治生涯,自动请求辞去校长职务当教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直到退休和去世,平平凡凡。

父亲的经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青少年时期,1928年到1949解放初师范毕业,其中经历民国、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历史转折和建设时期。青少年时期,家庭背景不算最穷,但也比较艰辛勉强度日,他的祖父早逝,他的祖母带着四儿两女艰辛的生活着。他的父亲(我的祖父)是老大,自小就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任。我的祖父这辈四兄弟在抗日战争前就分家过日子了。以我所知,我祖父这辈四兄弟是同父异母,我祖父是前母,后面三个兄弟(我的叔公)是后母,四兄弟并不和谐,传说曾经后母三兄弟一起合打我的祖父。

这样推算,我父亲在祖父他们一辈分家时候也就是十来岁。我祖父生我父亲他们一辈是三男一女,三个大哥,一个姐姐,他是最小的,家里有条件供他读几年私塾,临解放时候,已经在圩镇洋青读六年级毕业并到县城读上遂溪师范,这个从当时的农村社会状况来看,已经是幸运的了。另外从他写的履历中,能感觉到他特别得到他的姐姐我的姑妈的关爱。

我想青少年时期的父亲生活单纯、幸福和自信:老小的地位得到家庭的温暖,全家的宠爱,主要任务是读书顺便稍带点家务。人生比较充满阳光。

第二阶段是1950年到1959年底,师范毕业参加革命工作,当教师,并当上小学校长。因为有知识,在当时缺少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得到社会的重视,有光荣感;但一方面因为那个讲阶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因为大哥是当过伪保长而被枪决镇压而变得政治不清白,而政治上处处受压制和歧视的低微和政治压抑感,使得他变得思想压抑,言行谨小慎微,他因为年轻,因为上进,为了撇清家庭关系,“从1951年起至1958年,我一直没有返过家,都是在校工作”,并当上校长。思想是上进的,处处努力工作,处处表现自己,处处证明自己是革命的。但是父亲万万没想到,社会是那么复杂,各种政治运动应接不暇,以他的经历和他的社会背景,一不会阳谋二不会阴谋,可以想象他当领导是处处受缚心衰力竭,力不从心,担惊受怕,最后不得不选择退却,连着七次打报告要求辞去校长职务,甚至不惜以降薪为条件。从此,他的人生观变得更加谨小慎微,对每次的政治运动,表现极其担惊受怕,只是默默无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来减少对政治的不安。

第三阶段是1960年到1980年患上鼻咽癌时期,这个时期父亲潜心到教学中,备课,家访,支助贫困家庭学生,普遍得到学生家长的爱戴,我记得是1962年到1968年跟随他读小学一到四年级的,知道他用很多晚上时间去学生家访,至今很多他教过的学生和学生家长还念念不忘父亲的恩。到哪所学校基本都把他当成一头任劳任怨的牛,课程、课时都是最多,而且一直都兼任班主任,繁忙的打转,但也没有听他在这方面有过怨言。父亲写到:“凡是在附设初中上课都是任初中二年级的语文兼该级的班主任,还上全校的历史课(当时附中只是两年制的初中),更上附中的体育课,每周的上课节数总是20多节课。加之附中以勤工俭学为主,班主任要全力以赴,带头战天斗地。”

这个阶段的父亲,除了遭到不断的政治运动的折磨和担惊受怕,沉重的工作负担,还有沉重的家庭生活负担:我母亲在家务农,1人的劳动工分要养育四个小孩,肯定是超支的,如果超支不拿金钱补偿给生产队的话,是不分配粮食的,所以父亲的薪水大部分都拿回来垫付生产队的超支,特别我1977年考上大学后,弟妹都读书,父亲负担更重了些,所以他生活极其简朴,也许他的癌症就是这种焦虑沉重的生活结果,他原本壮实的身体终于垮了,1980年得了鼻咽癌。但这时的他意识倒自己不能倒,一直积极地赴广州肿瘤医院治病并还算成功。当时鼻咽癌症的存活率是5年,但父亲手术后竟然活到2001年,这个还得归功他的坚强意志。

第三个阶段是1980年患上绝症到836月提前退休,然后回老家度过晚年生活。癌症的放射治疗摧残了父亲,脖子放射治疗留下的创伤也一直流脓水,父亲的形象一下子苍老了很多。加上当时子女可以顶班(让大妹接替学校工作)的政策,父亲选择了提前退休。退休回到家乡,他把劳动当成锻炼,到村头开荒种菜,参加下村里的有关公益事业,尽管子女大了参加工作了,生活条件好了,但还是喜欢和习惯过着简朴生活,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一幅农民形象。

三、我眼中和理解的父亲

我是1956年出生。父母结婚是1950年,直至6年后才生了我,从51年到58年都没有探家,看出父亲工作的积极,可见父亲全心全意投入了工作。我推测这是因为两点: 一是新社会焕发出大众对新中国的期盼,父亲是其中一员,这是共性;二是他想通过积极向上、努力工作企图洗白家庭关系的污点,这是个性。这也从他改名字的用心可以略以管窥。父亲原名是徐卓群,参加工作后改名徐果,原来的名字的含义是出众出人头地,后面的含义是奉献服务大众。可惜他的这些努力都不如偿,那种特殊年代家庭关系的污点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人生道路。也多少影响到我的青少年时代的人生道路。

父亲得不到政治的光环,但他的为人却得到他所到之处的学生和家中的尊敬。祖父的担当精神,祖母的善良菩萨心肠乐于助人勤劳忍耐精神,影响了他。父亲不仅仅做好他的教学,还抽空家访,他的薪金不多,但菩萨心肠对贫困学生家庭经常支助或借钱解困,而且这些借钱很多都无以归还。记得他在马群小学时候,他手头应急,实在没办法,又不好意思,只好送我到村头,支使我这个小孩去向一个借款人要款。直至退休到去世,他本身勤俭朴素至极,但还是似菩萨,有求必应乃至母亲抱怨不断。记得他有一个小账本,记着借款人姓名时间和借款时间,很多页。去世前还给我看过,但他去世后在他的遗物中找不着了。也许被他销毁了。现在看来父亲这种做法是聪明的。

父亲的好表现还在,我自懂事起,见到父亲的假期除了学校的安排外,基本都回到家乡参加生产队劳动,不知情的人以为他是挣工分,弥补家庭的劳力不足而减少超支,而且实际上生产队也叫我们计工时候,别忘计他的工分。但他说,我已经有工资了,计工分是拿双重报酬不合理。坚决不要。我们只好由他了。

这样他的工薪每月结余不多,家庭在生产队又超支,生活历来都比较紧张。我记得我从小到初中都没有一件衬衫,冬天早上浇菜都是打光脚,脚掌冻裂的受不了。后来我力气大了点,劈柴挑到安铺镇子卖,才用劳动所获买了一双长筒胶靴。

父亲对别人宽容,但在我眼里,却对子女的要求无比严格。我7岁很不自愿的离开乡下母亲,被送到岭北小学跟随教学的他读书。刚开始,对我规定作息时间,学习时间,学做饭自己洗衣服,近乎军队生活,我在老家练出来的野性被他罚站罚打调教,当时不懂事的我恨他咬牙切齿,我记得我在住的宿舍的门背后用粉笔写“打倒徐果”,被他发现了害怕的要命,以为逃不了惩罚了。没想他没事似的。呵呵。我的爱读书,勤劳耐劳、独立、安分、自觉的性格也被他训练出来了。父亲生活上基本是苦养我们,但注重孩子的能力、独立培养,到文化大革命我离开了他回老家生活读书,他基本没有怎么管我了,我也不用他管,我自己在那种读书无用论的环境下竟然还自觉读书钻研,乃至读书的成绩当时一直都是名列前茅,恢复高考一举中榜,这些离不开他的苦心培养。我的印象是问父亲要生活方面的钱花,基本是不可能事情,但问他要学习的钱,那就好办,记得高中时候参加学校宣传队喜欢上小提琴,希望父亲给买一把,这种要求近乎奢侈,但他还是答应了。我当时真是觉得幸福,但不知父亲背后是怎么节衣缩食。还有,父亲要求我有空就做家务,劳动,但那时的我太爱看书了,一有空,就沉静在读书之中,这个时候往往父亲就默默随意我了。乃至三伯老骂他放纵小孩不干活,养懒小孩。呵呵,现在看来父亲还是有远见。

父母四个小孩,我、大妹、弟弟、小妹。间隔都比较大。我下面记得还有两个弟弟夭折了。所以我和妹妹弟弟的年龄都相差比较大,我1977年恢复高考后,上北京读大学,帮助家里的重担落在大妹的身上,妈妈带着大妹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他的重点也放在培养弟弟的身上,弟弟小学高中都学习不错,考上了县城重点高中,高考也到广州读书,两个儿子都培养出人头地,着实让父亲在家乡荣耀了一阵子。

但我们兄弟参加工作,大妹妹接替他的工作后,按理家庭经济好了,但父亲却没有享过福。晚年的他,还是那么处处为社会、为乡亲为亲戚、为家庭、为儿女、从不考虑自己。他的穿着,永远都是那么朴素无华,粗茶淡饭,有钱就借给需要的人,晚年的他,就像一个老农民。我们兄弟曾经谋过他脱离农村生活,或者谋过陪他去饭馆享受一顿,但他一概摇头拒绝。父亲的品格高尚!我想,如果新中国成立后,放弃阶级斗争,最大程度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焕发他们的青春和才智,国家更是进步!父亲应该是另外一个精神面貌,另外一个样子。这是国家的遗憾也是父亲的遗憾!此文悼念父亲,也是反思他的时代,希望国家越走越好,越来越富强。愿父亲在上天安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