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3月版《原始点健康手册》-文字版(理论篇)

 舵手先生 2017-03-28

2017年3月版《原始点健康手册》-文字版(理论篇)

2017-03-24 原始点平台
原始点平台





理论

2017年3月最新原始点健康手册



一、总论

(一)、  原始点的医学概要


原始点医学是放空知见,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在患者身上摸索出来的。先是重用内热源,之后归纳一条脊椎及七处原始点,其间又发现外热源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诊、疗一体同步的原始点保健疗法,进而创立以因、缘、果的架构来阐述疾病由来与诊疗原则的理论,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突破、充实、完善、最后建立起一个医疗、保健与理论高度统一的崭新医学体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因果定律。如果种子没有了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等外在条件的协助,是不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的。种子就是“”。外在的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等条件就是“”,长出的果实就是“”,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因、缘、果”的道理。


疾病之由来,可用因、缘、果的理论来阐述。因缘果本是假设的名词,彼此相待而生,无绝对性。但医学要处理的,就是疾病,没有疾病,就没有医学,故先设定疾病为果,则因、缘二者之定位即与之相对待而立。具体而言,果指疾病的症状;异常的形态与指数是衰老败坏现象,本非疾病,却与疾病同因,故亦属果。而疾病是由热能不足与体伤所致,故此二者为疾病之因。其中体伤又分他处体伤及本处体伤,可直接产生症状;热能不足则可影响体伤,间接导致症状。在老坏败坏的过程中,随着热能不足与体伤,身体还会出现异常的形态与指数。缘则统称所有影响人体热能与体伤的各种因素,如外伤、劳累、情绪、环境污染等。有些缘会消耗热能,影响体力,进而导致体伤而产生症状;但亦有缘直接造成体伤而产生症状。而为修复体伤以解除症状必会消耗热能,故生病后热能会更加不足。因要影响果,必须藉助缘;同样缘要影响果,必须通过因的运作。单一的因或单一的缘都不会影响果,必须要因缘具足,果才会改变。切莫在诊断上将缘作因,如把风寒或中暑当成症状的因,而使外缘及内因混淆不清;或倒果为因,如将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当成症状的因,而说一症多因或果生果;或在处理上弃因谈缘,不谈身体运作却谈药食、按推有治病的功效,而说缘治果;或无疾病,却将异常当成疾病来处理。


至于处理方法,当从因着手,用诸善缘,以改善热能、修复体伤。此外要发大心大愿,并随时观照内心,反省明察,断诸恶缘。如此则因变果转,治病不难;否则舍因逐果,祸福难料,惟智者明断。




(二)、原始点医学与古典中、西医智慧的精髓是一致的


最能代表古典中医智慧的,是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的十六个字“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热能充足、组织运作顺畅而无体伤,即是“正气内存”身体无致病之因,此时虽有病邪之缘,此因彼缘不能和合,故“邪不可干”。反之,病邪之所以能入侵人体而致病,必是热能不足且有体伤之故。在治疗原则上中医所强调的是“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即是通过辨体质之虚实及药食之寒热,以采取恰当方法扶助正气,改善人体热能并使之恢复平衡运作,协助身体达到自我疗愈的目的。


代表古典西医的是2400多年前的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西元前460——前337)。他有几句经典名言;一、我们体内的自然力量是真正的治疗者(Natural forces within us are the true healers of disease);二、我们每个人体内的自然疗愈力是获得康复的最大力量(The natural healing force within each of us is the greatest force in getting well);三、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得病比知道一个人得的是什么病更为重要(It is more important to know what sort of person has a disease than to know what sort of disease a person has )。因此他的医学思想核心也是基于人体自然疗愈力,强调采取有助于机体自然愈复的措施,是“治人”重于“治病”,与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思想是相通的。


所以,从思想根源上说,古典中、西医都是内求的、以“身体是因”为中心的医学。而原始点医学则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切入,通过实证,发现没有一法、也没有一药可以单独治病,所有的手段都只是助缘,最终都必须内求于身体这个因,即通过改善热能、修复体伤来激发与提升人体的自愈力以达到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的目的。这个独立发现,却与古典中、西医的智慧不谋而合。尤为可贵的是,它的一条脊椎加七处原始点,兼具经络穴位与阿是穴的长处;以按推此原始点并配合温敷所构成的简易外治法,可快速解除疾病症状,并且于未病之时,如法地补充热能与按推原始痛点,可使疾病消弭于无形,使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的保健养生观念,不再是难以企及的梦想。加上在内外热源应用上的突破与创新,原始点医学证明了一切热象并不代表热性体质,使中医辨证及“一针二灸三用药”的诊治手段获得全面的简化与改良,形成效果卓著的非药物、无侵入性的原始点保健疗法。这样,古典中、西医强调的人体本有的正气或自愈力,如果说过去因缺乏有效的操作方法而逐渐被医学界所淡忘,转而极力外求药物功效与手术疗效,那么原始点保健疗法的诞生,终于可为此提供一套简易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来提升正气、激发自愈力,使身体快速恢复正常运作功能,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甚至疗愈疾病的目的。所以,原始点医学真正代表了古典中、西医智慧的精髓,是人类医学发展由博返约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三)、原始点医学的特色


任何一门医学,都必须由医疗、保健与理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但医学发展到今天,尚有诸多不如意之处。比如,医学发展的趋势,偏重于解除疾病症状的医疗,却忽略了改善体力虚弱的保健,或人为地割裂医疗与保健,以至二者不但无法紧密配合,反而渐行渐远。须知医疗离开保健,医疗将成无根之木,其效不能长久;保健离开医疗,保健则如不实之花,独力难以解症。又如,医疗中的诊断与治疗之间也经常是脱节的,乃至于往往身体康健如常,检查却有异常;或已病苦不堪,检查却属正常;即便有症状又检查出异常,但服药、手术使此异常恢复正常了,症状却未必改善。产生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在于仪器检测的异常的形态与指数亦属果,而非疾病之因,且异常之果不同于疾病之果。因此,不论是将异常倒果为因还是当成疾病来治疗,都无助于病因的改善,造成诊断与治疗的脱节。至于二者在时间上的脱节,更是从古皆然。这些问题自然也体现在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反差,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对立上。原始点医学的诞生,终于使医疗、保健与理论获得了高度的统一。


在诊断上,原始点医学认为人之健康与否,应以“疾病症状之有无”为准,而所有疾病症状皆因热能不足及体伤所致,故可从体力之强弱辩体寒之程度,以便改善热能、增强体力;从按推症状部位相对应的原始痛点辨体伤之位置,以便改善体伤、解除症状。前者属内治之保健范畴,后者属外治之医疗范畴,两者虽在治疗上必须彼此兼顾,但在诊断上却不可互相混淆,既不可从症状辨体质之虚实寒热,也不可从体质论症状之体伤位置。这与中医内治法之辨证论治,从虚实辨体力之强弱以判体寒之程度,从寒热辨药食之药性以对治体寒,及其外治法从症状及患处推断体伤之位置,而给予针刺按推以对治症状,其实是相通的。由于体伤是直接导致症状之因,而外治法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体伤、解除症状,所以找出导致症状之体伤位置,是有效诊疗的关健。原始点医学有办法找出导致症状之体伤位置,经双方互动找出痛点来确认的。而这个互动过程既是诊断、也是治疗。


在治疗上,原始点医学的特色是“从因解症”,以非侵入性的外治法,从他处体伤下手,同时以非药物的温热性饮食及温敷改善热能,并在日常生活中放松心情,重视运动与休息等保健措施,来提振身体本有的正气或自愈力,使身体恢复正常运作。换言之,它以外治法处理体伤解除症状,配合温敷,并以内治法及其他之保健措施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外治内治互相配合,体伤体寒兼顾处理,医疗保健相辅相成,保命为先,解症居次,行于中道,故可大幅提升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原始点医学是“做出来”的,有效、安全、可重复性为其第一考虑,理论则在这一目标达成并完成确知其有效范围之后、在成功实证的基础上,才总结升华而成的,务求与实践相一致,即说出来的就要必须能做得到,故能一以贯之,不自相矛盾与对立,使医疗、保健与理论在医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做到了高度的统一。


简而言之,原始点医学是一门简易而有效、廉价而环保、非药物而又非侵入性的自然医学。它离相探源,舍果治因,化繁为简,大爱为心,易学易用,便于普及,不仅可让民众很快掌握自己的健康自主权,还可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一条活路。


(四)、原始点医学之定位


相信人体具有自我修复的潜力,所以崇尚自然,敬畏生命,顺应自然,守护生命,是原始点医学的宗旨;打破门户的藩篱,融会所有医学的宝贵遗产,并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具有普世意义的健康之路,解决人类的所有病苦,再由博返约,使人人都能掌握健康的自主权,是原始点医学的使命。


原始点医学所宗奉的是人体的自然疗愈力,并认为任何的医疗或非医疗手段都不能直接治病,只能做为助缘使身体恢复正常运作以激发、提振自愈力,重获健康。所以,身体才是健康的主人,要敬畏身体,不可轻易毁伤,医者及一切的医疗手段都不可越俎代庖,这应是保健与医疗的普遍真理,也是古典中、西医智慧的精髓。原始点医学与这一东西方共同的古老智慧是一致的,并将以其特有的外治法使之发扬光大。


不过。原始点医学的诊疗手段并无侵入性,亦不用药物,而是以生活化的方式来改善体质,只调因不治病,所以是非常安全的,本不属医疗行为,但却可以预防疾病。依照常规定义,原始点应属保健养生范畴。然而这种诊疗一体、改善体伤与热能的方法,对症状与体力是兼顾处理的,完全具备了医疗与保健的实质,针对疾病症状的疗效不但有立即性,更有长效性、根治性,还可用于心脑之急救及其他急症之处理。所以从其兼具保健与医疗的实质这个立场,称其为医学,可谓当之无愧。这种生活化且没有医疗行为、却又完全具备医学实质的新型学科,到底该归属于保健还是医疗,甚至是一体贯穿、包含更广的医学,那就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由民从去评判、让时间来检验吧。


二、辨因


所有疾病皆因热能不足及体伤所致,其中热能不足会影响体伤,再由体伤导致症状;体伤则可直接导致症状。故二者虽然都可以导致症状,却有间接与直接的不同;而在处理上,则必须按推与热源兼顾。


症状本身一般不会致命,但其发作时间越持久、次数越频繁、范围越大,就表示体伤越严重;为修复严重的体伤,必会消耗更多热能,而严重热能不足可危及生命。反过来,严重热能不足也会使体伤进一步恶化而加重症状,陷入恶性循环。所以体伤严重也代表热能严重不足,反之亦然。它们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左右着病情的变化,二者都为疾病之主因,很难加以界定,只能就疾病受热能不足影响的大小,来研判出何者为主因,并辨别疾病之轻重及决定治疗之主次。比如,当症状属他处体伤所致、且发作短暂而稀少,即表明其受热能不足影响甚微,故主因是体伤,其病情多较轻微,处理上应以按推原始痛点为主,改善热能为辅。反之,当症状属本处体伤所致,或虽属他处体伤所致,但其发作持久或频繁,或伴有体力虚弱的症状,即表明其受热能不足的影响很大,故主因是热能不足,其病情多较严重,处理上必须以改善热能为主,按推原始痛点为辅。至于外热源使用,则以体伤位置决定其治疗之主次。若属本处体伤,则恰好相反。


所以,热能盛衰是决定疾病轻重的最主要因素,而严重热能不足间接所致的症状,都会伴有体力虚弱这一症状出现;反过来说,伴有体力虚弱的症状如行动迟缓无力、全身异常疲惫、肌肉萎缩、瘫痪、声音微弱、气喘、面无光泽、肢体冰冷、发抖、水肿等。只要其中一种出现,就足以说明热能已严重不足。须知治病的目的是为了保命,其次才是解除症状,而体力不仅可以反映热能状况,也是身体自愈力,免疫力的代名词,更是生命力的象征;故研判病情或治疗疾病,改善体力虚弱症状又比改善一般症状更为重要。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炼身体,改善体力,于生病时,不仅可帮助修复体伤,解除症状;于未病时,亦可达到保健防病的功效。至于仪器检测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则属果,无法反映热能与体伤的真实情况,不可作为分析病情、从因解症的依据,但若从果解症,则可参考。


兹对症状轻重、体伤位置及病情研判,详辨如下:

(一)、症状轻重的辨别


1、症状出现在四肢局部,若很少发作、且时间短暂,则属轻症,如臀痛、腿痛、膝痛、踝痛、足底痛、肩痛、臂痛、肘痛、腕痛、指痛等。症状限于局部且很少发作,表示体伤轻微、影响热能甚少,且症状又是在四肢出现,故无危险性。


2、症状出现在头身多处,如发作频繁、或持久,则属重症,如头痛、昏迷、抽搐、口眼歪斜、颜面麻痛、咳嗽、喘促、胸痛、心悸、食不下、腹痛、腹泻、便秘等。重症一般会有几种症状同时发生,如高烧、怕冷、头痛或喘促、胸闷、食不下等。症状多处且发作频繁或持久,表示体伤严重、影响热能甚巨,且症状又在头身出现,故有危险性。


3、概而言之,症状之轻重及介于轻重之间的分析,可从其发作之时间(含久暂与频率)、部位与范围三者推定。比如,将此三项与轻症相比,若三项全同,则属轻症,若其中二项相同,则属轻偏重;若有一项相同,则属重偏轻。若三项全部不同,则属重症。若是重症又伴有体力虚弱,即成重病。


(二)、体伤位置的辨别


所有症状皆直接由体伤所致,偏于【症】的不适感,多属他处体伤所致;偏于【状】的组织受损,多属本处体伤所致,但二者仍须经按推原始痛点做最后确认。经按推后,症状若有改善,则此症状与患处无关,而是原始痛点所致,并称此原始痛点为他处体伤;若无改善,则此症状与原始痛点无关,而是有患处体伤所致,并称此患处体伤为本处体伤。本处体伤所致症状的预后,可参考其修复时间;


1、一般内外伤,约1至7天。

2、严重烫伤、化学毒液灼伤,约10至30天。

3、肌肉肿胀、撕裂、骨折、器官受损,约1至3个月。而严重者,约3至6个月。若经半年仍未改善,则属难治之症。


(三)、好转恶化的辨别


体力是热能的反映,生命力的象征,故不论症状有无改善,如见体力渐渐充足,则属好转现象,最后必可化险为夷,脱离病苦。反之,如症状虽减轻甚至消失,但体力却衰退,则非佳兆, 须提防病情突然恶化。


(四)、险象命危的辨别


头身多处的症状如气喘、头晕、食不下等反复发作,甚至每况愈下,且体力愈来愈弱或急速下降,这表明险象已现,虽没有立即生死之虞,但短期却恐难以恢复。面对此种困境,须步步为营,稍一不慎,就会更加恶化,甚至丧命。详细操作可参考【重病的处理】。


上述病情若已恶化到出现全身无力、身体水肿、面无光泽、气息微弱等热能即将耗尽的命危表征,仍可以重病方式处理。但若又出现喘促不堪、呼吸困难而有立即生死之虞者,应以保命为先,而非急于解决症状,故不可再按推,只可改善热能。此时亦可考虑配合西医之从果解症,如戴氨气罩、抽水。输血等。


(五)、生死存亡的辨别


   若到了张口吐气、不见吸气,眼神呆滞涣散,不能表达,则说明热能耗尽,体力不支,大限已至,此时不须抢救,只可温敷让患者减轻痛苦,保持神志清明。若能再用患者所信奉之宗教或其他善巧方法,使其放下所有执着、或忆起一生所行善事而心生欢喜,安祥而逝,则是临终一大助缘。如此即可避免压胸(CPR)、气切、插管、电击等浪费大量金钱,却徒增患者痛苦的抢救。


三、论果


果指疾病症状以及异常的形态与指数。至于西医病名及病因,不过是据果不同特征加以命名,已含在果中,不再另列。


疾病异常皆因热能不足与体伤所致。有疾病必有症状,症状可感可见,多用以指称疾病之具体表征,而疾病则是所有症状的抽象代名词。症状可再细分为症与状,其中“”指不适感,“”指组织受损,但症与状同异常一样,都不会产生其他症状。历来的习惯,不论是症与状,都一概统称为症状。这里将二者分开,除了易于辨别“”与“”的体伤位置,另一目的即是为了指出“”消失后,“”未必能解除;反过来,“”解除后,“”也未必会消失。


异常不同于疾病,且随着热能不足与体伤的恶化,身体会加速老化败坏,出现更多异常,故异常是自然规律所呈现的衰老败坏现象,而非疾病。医学要解决的就是疾病,然而从果解症,却将衰老败坏而非疾病的异常也当成治疗的对象时,它这不但违反了自然规律,而且还超出医学范畴。


症状:偏于“症”的不适感如疼痛、酸、麻、痒、胀、闷、刺、晕、抽筋、口干、口苦、口臭、怕冷、怕热、潮热、灼热、烦躁、谵语、多汗、盗汗、流鼻涕、耳流脓、咳嗽、腹泻、便秘、小便困难、呕吐、白带、肌肉跳动、下坠感……以上所有症状皆因体伤所致。偏于“状”的组织受损如出血、目赤、心血管堵塞、脑溢血、脑梗塞,口眼歪斜、口破、红肿、溃烂、溃疡、发炎、发烧、粘黏、牛皮癣、干癣、红疹、褥疮……以上症状多为本处体伤所致。可见体伤这一种因可导致多种症状之果,例如头部体伤可导致头痛、干眼、鼻塞、耳鸣、牙痛、面麻等所有头面部症状,也就是“多症一因”。倘若反之,认为一种症状的果,有多种可能的因,如认为痛可由组织受损如溃疡、沾黏、发炎等,或异常形态如肿瘤、骨刺、椎间盘突出、结石等,或异常指数如高尿酸、高血脂等引起,也就是“一症多因”,则于理不通。譬如一个母亲(因)可生出很多个孩子(果),而一个孩子(果)不可能会有很多生身母亲(因)。再者,组织受损或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属果而非因,所以“一症多因”根本不能成立。


异常的形态与指数:癌肿瘤、子宫肌瘤、纤维瘤、脂肪瘤、脾肿大、肾萎缩、脑萎缩、肝硬化、肺纤维化、骨刺、关节变形、脊椎侧弯、椎间盘突出、各种结石、血压、血糖指数、癌指数、肝指数、肾指数、胆固醇……以上许多检测或者须忍饥挨饿空腹进行,或者须忍受像麻醉剂、内视镜、抽脊髓、穿刺、切片……所带来的不适于风险。付出这么多代价,只为了找到疾病可能的因,殊不知这些异常却同疾病一样,皆由热能不足与体伤所致,属果而非因。而果不生果,即所有异常之果都不会产生任何疾病之果,就像发白不会生出头痛、头晕,面皱不会生出肤痒、溃烂一样,肝硬化也不会生出腹痛、腹水、肺纤维化也不会生出咳嗽、气喘,糖尿病也不会生出眼睛瞎、高血压也不会生出脑中风,癌肿瘤也不会生出怠倦、暴瘦、疼痛甚至导致死亡,即使组织受损如目赤也不会生出头晕,红肿也不会生出热痛,疮疹也不会生出肤痒,阑尾炎也不会生出腹膜炎,胃溃疡或肠粘黏也不会生出腹痛、腹胀,脑溢血或脑梗塞也不会生出昏迷、偏瘫、口眼歪斜,心血管堵塞也不会生出胸闷、胸痛、心肌硬塞。若是果可以生果,则不需父母,孩子本身就可生出弟妹来;同一株苹果树上的一颗苹果也可以生出其他苹果、甚至香蕉、葡萄来,这岂不是天下大乱?


所以,无论是“一症多因”或“果生果”,皆于理不通。这再再说明,异常之果与疾病之果,互不相同,彼此亦无因果关系,故不可为了解除症状,将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当成处理对象。只有当其中的异常形态有组织受损或已影响到生活作息,从因解症(可参考本处体伤所致症状的修复时间)无效有情形下,才可从果解症处理此异常形态。除此之外,不论有无症状,如将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当成处理对象,就犯了“倒果为因而说一症多因或果生果”与“将异常当成疾病”的过失。


总之,所有异常形态与指数都不会生出各种不同疾病令身体难受的。就如同发白面皱一样,它们是老化败坏状态,而非疾病“状”的组织受损。所以,不论有无症状,都不可处理异常形态与指数。


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身体随时都在运作变化,并无固定形态及指数。通过检测所发现异常的形态与指数皆属果,但这些异常的果不同于疾病的果,因此检测无法反映健康的真实状况。 比如,常见身体有病,检测结果却正常;反之,身体无病,检测结果却异常。这些异常之果既然同疾病之果一样,皆由热能不足与体伤所致,那么通过补充热能、改善体伤,身体康复后,这些异常是否都会恢复 “正常”?这并不一定。因为身体受到饥饱、动静、情绪、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同属一个年龄层仍会有个体的差异。这些差异,无论如何努力改善,有些仍会超出正常标准,而被视为异常,但这些异常却与疾病无关。所以不必削足适履,刻意逃避老化败坏所带来的异常,而去追求仪器检测的所谓人为“正常”标准。


四、谈缘


保健,治病的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考虑缘对因的影响。其恰当运用而能改善体力、解除症状者,称为保健治病之缘;反之,会损伤体力、造成症状者,则为伤身致病之缘。但缘的作用,并无绝对性,所以如果使用不当,本来是保健治病之缘,也会变成伤身致病之缘。比如内外热源,虽可改善热能,但过度了,反而会消耗热能;又如按推与运动,虽可使组织运作顺畅,但过度了,反而会造成体伤。故不论从因或从果解症。任何保健治病之缘,皆需适度,即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才能解除症状,延长寿命;否则,再好的措施,如超出身体负荷,即成了伤身致病之缘而适得其反了。  


伤身致病之缘:错误观念、缺乏运动、压力、生气、熬夜、劳累、外感风寒、中暑、药食过冷或不洁变质、手术不当、外伤、烫伤、环境污染、化学毒液、毒气(如化学废气、煤气、沼气、天然气等)、毒物(如毒蛇、毒蜘蛛、虎头蜂、蜈蚣、毒蝎、毒蚊等各类毒虫及有毒植物)及各类细菌、病毒等等。以上伤身致病之缘或可直接造成体伤,或会使热能更缺而导致体伤恶化,进而产生症状,故须尽量避免。若已造成伤害,则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必须按推与热源兼顾。而其中较危急如烫伤、食物中毒、化学毒液、毒气、毒物及少数特殊细菌病毒等所伤,则会立即造成严重体伤而产生症状。为了修复体伤,热能会瞬间大量消耗。因此,在头部及背部若原本就有体伤,则会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昏厥等危急病情。此时当以补充内外热源为主,不可间断;而为解除症状,可按推他处体伤。惟此二者皆应以患者能承受为宜,如果热源太多,太热或按推太重、太久,反而会进一步透支热能,加重体伤甚至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保健治病之缘:正确观念、按推原始点、善用热源、适量运动、良好心态、规律作息、适当休息……以上诸缘,都必须在生活中一一落实,才可以改善热能,修复体伤,并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虚弱者漱洗应避免使用冷水,可用姜粉刷牙,温姜汤漱口。

受伤后:手避免握拳出力。脚避免久坐。腰背避免弯腰、

持重。关节如腕、肩、颈…避免转向痛侧。

保护好环境资源,使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源、呼吸的空气

不再遭受污染,一切回归自然,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净土。


五、原始点、原始痛点、身体与体伤


原始点是经临床实证的症状起源处,,它们位于身体一系列的固定部位,各涵盖特定区域作用于全身。在这此部位找到较痛的点,称为原始痛点。按推此痛点,若有症状,则可分辨其体伤是属于本处还是他处,并可改善其中他处体伤所致之症状,还可辅助热源以加速其中本处体伤之修复;若无症状,亦可防患于未然。所以原始痛点是诊断、治疗、保健合一的大开关。


身体是由热能与各种组织、器官、组合而成,且需缘如空气、食物、水等才能产生作用。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血管、血液、神经、骨头等等,器官包括心、肝、脾、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子宫、乳房、眼、耳、鼻、脑等等。所有这些器官与组织相辅相成,在热能的推动及众缘的辅助下,共同维持着这个生命体。当身体这种相辅依存、协同运作的关系受到致病之缘的破坏,即形成体伤而导致症状。可见,症状是由热能及各种组织器官动作失调形成的体伤所导致的,虽然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有关,但任何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都无法单独动作而形成体伤而导致症状。  


举例来说,身体疼痛与神经传导有关,但神经还须有血液滋润,进而包括血管、肌肉、骨头等组织也要加入运作才行。但心脏不跳,神经也不能传导。以此类推,可知还要其他各种器官的参与,才能维持神经的传导功能。此外,要是没有足够的热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也不行。所以,为了解除体伤所导致的症状,不能只从单一组织或单一器官下手。而按推原始痛点,则可以激发体内热能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运作,使其所影响的区域能增强自愈力及修复力,达到“通则不痛”的解症目的。这与中医阿是穴的原理是相同的。


至于身体某处症状对应的原始痛点却不一定只有一点,而是常有多点出现。这些痛点都要按推,以激发体内更强烈的运作,加速体伤的修复 。虽然具体痛点位置常会有所变动,但一般都不会超出所对应原始点部位。反过来,在原始点部位出现的痛点,其所影响的立体区域范围也非常明确,只要在此区域范围的任何症状是他处体伤所致,经按推后都会改善;但一旦离开区域范围,其影响力就会随距离而递减,直至消失。


因此,原始点大多紧邻其影响区域上方的骨旁处,以利于传导,且距离症状处很近,有利于解症,故能于此位置,或按推以修复体伤解除症状,或温敷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由于原始点有以上种种特性,不仅能处理各种疾病,还能保健强身,所以是诊断、治疗与保健合一的大开关。


六、论经络、阿是穴及原始点


经络学说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更是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核心,两千多年的实践也证明是有效的,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更传播到世界各地,继续为全人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复杂性,也是公认的。在经络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异于经络思维的阿是穴与原始点,而它们是否有可能补足经络的不足呢?


经络的不足,早在唐朝时的药王孙思邈就注意到了。一次他用十四经的空位治疗一位患者的腿痛,经半月,无效。于是他尝试避开患处一分一寸地在其病腿上掐试,另寻找经络外的压痛点,然后下针,方才见效。但次日痛点位置却变了,传说是在七天中变化了五个位置,才告治瘉。“阿是穴”即是因压痛而得名,孙思邈认为其比经络空位更有效。因此看来,阿是穴疗效之所以更胜经络穴位,是因阿是穴不被固定位置所限,并通过双方互动而确立,这与经络穴位的固定、单方推断正好相反。


从阿是穴的发现来推断,经络穴位也应是古人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位置,效验是有的;但如误会其背后有实有的循行路线,纵横交错,周遍全身,然后循经而取固定穴位,那就开同刻舟求剑了。阿是穴正是突破了这种思维,所以效验胜过经络穴位,即可说是对经络的发展,也可说是对经络的颠覆。阿是穴这种跳脱经络的创新思维,在原始点的应用中也可以得到印证。以手臂为例,经络是由手三阴、手三阳六条贯穿分管;原始点则是由肩部、肘部两处涵盖全部上臂与下臂,完全不需要区分路线。换言之,原始点的作用模式与经络的单线式传导不同,它是立体式成片区的,如石投于水,水波必往外全面扩散,而非单线进行,因此不需要循行路线的设定,也就不存在循经取穴的问题。


那么原始点继阿是穴之后又有什么新贡献呢?这可以从与经络穴位及阿是穴的比较中得到答案。 首先,三者都只是代表位置,但分布上,原始点只分成一条脊椎及七处,至为简要;经络则分成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络脉等,并在这些经络路线上分布着三、四百个穴位;阿是穴则无固定位置。其次在应用上,原始点可处理其涵盖范围内的所有症状;经络理论则在此范围内须区分不同症状与不同患处,再一一选配多个固定但属不同经络的穴位分别处理;阿是穴虽然功效显著,却因位置不定,又无固定范围可寻,故难以应用。而最重要的是,原始痛点也需避开患处,经按推确认、双方互动才能成立,所以疗效显著,这则类似于阿是穴而而不同于经络穴位;但它又有固定范围,此则类似于经络穴位而不同于阿是穴。原始痛点的这些特性,不但解决了经络穴位繁多,且因单方确认、位置固定及配穴复杂以致疗效不定的问题,同时也突破了阿是穴似大海捞针以致千年来无法应用于临床的困境,并将诊断、治疗与保健融合为一,极大简化了诊疗过程,易学易用,从经络的历史发展来看,这又是阿是穴的创新思维之后,再一次为中医、为医学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暂新局面。


七、论热能与寒凉伤人


如将身体维持其恒温环境与组织运作、新陈代谢,以及自愈力、免疫力与活动力等各种生命功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能力总称为体力,那么热能就是维持体力的能量。热能作用与组织运作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协同进行的关系。在此情形下,热能的吸收补充与使用消耗,也是一体两面,而不能孤立看待。比如,虽然维持身体恒温及组织运作会消耗热能,但也因为身体在此恒温的动作下,才能把吃进去的无论是温热性还是寒凉性药食,经组织器官吸收后转化成能够提供身体使用的热能。又比如温敷与温热性药食,虽可改善热能吸收补充,但在其转化的过程中,却需要消耗热能。再如按推运动可使组织运作顺畅,而增强对热能的吸收,但其本身也会消耗热能。正因为温敷与温热性药食的吸收、以及按推与运动的进行过程都会消耗热能,所以必须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妥善调配、灵活运用,才有助于各种生命功能的有效发挥。


身体随时都在运作变化,而任何动作变化都会消耗热能,生病时消耗更多,体质会趋向更寒,故体内的热能只会不足,不会过多,根本不存在热性体质。既然无热性体质,那么据以判定热性体质的一切热象,如怕热、口破、喜冷饮等,或寒热交杂体质的一切表象,如虚(寒)火、上热下寒、表热里寒等,只要手法及内外热源到位,体伤改善,即可化解。因此,不可误认为真有热性或寒热交杂的体质。总之,原始点的辩证很简单,仅需从体力之强弱或症状轻重,以辨体寒与体伤之程度即可。


保健之道,除了同时要注视热能的开源与节流,还要注意体力及身体运作的变化,随时补充内外热源,并处理体伤。否则,一旦热能严重不足,会使体伤进一步恶化,甚至造成患者感觉错乱,而出现假热之症,如怕热、灼热感、红肿热痛、发烧、潮热、口渴喜冷饮等。以上种种热象之症状,皆属体伤所致,与热性体质无关,故不但不可冰敷及服寒凉性药食,还须在按推后温敷及服温热性药食。


至于寒凉性西药如点滴、疫苗、抗生素、消炎止痛药、退烧药、类固醇……以及寒凉性中药、生机饮食等,在被吸收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比温热性药食消耗更多热能。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人服食后一开始也会有轻安、舒适的感觉,甚至一段时日后症状也会消失呢?这是由于部分人体力还好,身体的热能尚足以消化吸收寒凉性药食而直接抑制症状,甚至使疾病痊愈;但于虚弱者,寒凉性药食不但不能被身体吸收运作以抑制症状,反而因其透支热能、加重体伤,导致症状反复而拖延病情,甚至诱发其它疾病。然而,即便最后使病因改善、疾病痊愈的,其实是靠自身热能体力及组织运作的修复,但这却让病人及医师误以为是这些寒凉性药食的功效。有人因此长期服用寒凉性药食,而忽略了背后热能下降、体力的衰退,直到疾病开始恶化,却仍执着于最初的感觉继续服用。如此颠倒,必陷危殆。


体内热能是维持生命的主要因素。试看人之将死,皆因热能耗尽,体力不支,器官衰竭所致。但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也是必经过程,在这个老化败坏的过程中,体内热能会随着年长体衰而越来越弱,故医疗与保健,做得再好,都不能违反这样的自然法则,使人不老、不病、不死,顶多就是解除症状,延长寿命罢了。因此要健康长寿,纵使无法改变热能趋弱的事实,起码也要延缓其衰减的速度。故日常起居及药食一定要避免寒凉的侵害,同时要重视热能的补充,加强运动,适当休息,并随时放松身心才行。


八、论热能与寒凉伤人


一、概念界定


医学是为了解决疾病。而欲根治疾病,既要解除症状,又要改善体力。解除症状称为医疗,改善体力称为保健。所以,完善的医学必须包括医疗与保健,二者缺一不可。


医疗是为了改善症状,以达到治病的功效,所以是治已病,出于解除病苦的急迫性,所以要求医疗针对疾病症状的疗效必须具有立即性。医疗包括诊断与治疗两部分,而其治疗方式可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此二者都必须在诊断的指导下才可进行。其内治法是根据辨病的诊断结果配与药物,并用口服、注射、点滴等方式将药物送入体内,再经身体组织运作以达到从果解症的目的。其外治法是根据症状或异常形态来判断体伤或患处,然后用按推、刮痧、复健、牵引等非侵入必方法,或针刺、手术等侵入性方法,从因处理体伤,或从果处理患处,以解除症状。后者直接处理体伤或患处,前者则否,此为二者之根本差别。


保健主要是通过改善体力,以增强自愈力、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及间接疗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是治未病,也是医疗不可或缺的辅助。除温敷外,所有保健方式既不具体针对某种疾病症状,也不直接处理体伤或患处,而是通过全面增强体力以期延年益寿,甚至进而改善或疗愈疾病。所以它无法针对疾病症状产生立即性的效果,而必须持之以恒,日久方显其效。


保健方式亦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及其他,其中内治与外治主要是靠药食之内热源与温敷之外热源,并须结合诊断,才可达到改善热能、增强体力的目的。其他方法包括合理休息、健身运动如太极拳、拉筋、跑步等,心态调整如情绪管理、心理辅导、打坐、忏悔等。


二、内治法


内治法又可分为辨病与论治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属医疗,是直接针对不同症状进行差异性治疗,但不处理热能和体伤,所以是从果解症,这虽然可影响组织运作,具有治病功效,却须以透支热能、体力为代价。辨证论治属保健,是通过改善热能来间接改善症状,所以是从因解症,虽然并不直接治病,却可收因变果转之效,且无伤害体力等副作用。但辨证论治中的虚实寒热之辨,不可误以为其中的寒热也属于体质辨证,因为其中可用于体质辨证的只有虚实,寒热则是用于论治。虚实之辨是为了辨体力之强弱,以辨体寒之程度,故属辨证;寒热之辨则是为了依体寒之程度以选用温热性药物并确定其剂量、同时避开寒凉性药物来改善体力虚弱的寒性体质,故属论治。


显然,内治法中的温热性药物不能直接影响体伤或患处,故无法针对疾病症状有立即性的效果,所以本质上应属保健。而保健方法中的饮食调理,其作用机制与内治法并无二致,故将其并入内治法来讨论,并将药物、食物合并简称为药食。但若要做到合理饮食、正确用药,就要先了解药食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药食对身体的影响有两种要素:药性与成分(此药性仅指药食之寒凉平温热之特性,并从其对人体热能的影响角度来界定)。此二者皆影响热能作用与组织运作,但药性以影响热能作用,改善体力为主,属于保健;成分以影响组织运作、改善症状为主,属于医疗。


时下流行的保健治病之法,诸如多食碱性食物(谓可改变酸性体质),生机饮食(谓可保全营养成分),补充人造营养素,水果酵素,乃至生物药剂等,皆聚焦在成分而非药性。但从保健医疗的角度看,寒凉性与温热性药食在成分与药性之间会有不同的重点诉求。寒凉性药食因会消耗热能,无法改善体力,所以它不是从因解症而是从果解症,虽然可影响组织运作,具有治病功效,但为求治病之功,须辨病论治,且须以体力尚佳为前提,故重点在成分不在药性。温热性药食则不同,它可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具有保健功效,虽不求治病之功,却可收因变果转之效,所以它是从因解症,无须辨病论治,且适用于所有体质,故重点在药性而不在成分。


温热性药食之药性有保健功效,进而从因解症,但为何它不是像寒凉性药食那样通过其成分来达到治病功效?今以姜汤为例,先说明治病功效的问题。当发烧咽痛、咳嗽痰多,用温热姜汤而痊愈,一般人就会认为姜具有退烧消炎、止咳化痰的功效;当痛经、小便困难、便秘,用热姜汤而痊愈,则又认为姜具有活血止痛、利水通便的功效。如此延伸好像姜具的各种治病的功效,但这并不非事实。就如同汽车没油,一切功能失效,加油后又恢复正常运作,此时能说明汽油具有导航、音响、空调的功能了吗?如果有,只须买桶汽油,不就可以知方位、听音乐、吹冷气了吗?虽然,汽油不具任何特定的功能,它只是一种能源,提供汽车运转所需的能量,是汽车各种设备在此能量驱动下的系统运转,才能展现出种种功能。同理,姜也不是具有任何治病的功效,它只是一种热源,提供身体热能作用及各类组织运作所需的能量,是身体热能及各类组织在此能量推动下的协同运作,才达到治病的功效。但如果忽略此身体热能作用及各类组织运作,当病好了,就会误以为温热性药食具有治病功效,对治病功效的迷思即由此而起。


再说明成分问题。比如用加热红豆袋外敷可改善各种疾病,但如果是其成分有效,为何吃红豆却不见效?外敷时又何须先加热?再如经晒干炒过的干姜片与鲜姜片的成分相同,为何疗效却不相同?又冷服姜汤,其成分不变,为何疗效不彰?故加热过的红豆袋跟姜一样只是一种热源,透过身体吸收改善热能,使身体好转才能如此,并非其成分使然。综上所述,可见以温热性药食改善热能,使疾病痊愈的是其药性,而非其成分或治病功效。


此理既明,则用药疗或饮食养生,若从“因”改善,以达到保健功效,只须善用药食之性味,保养热能着手,而不必在意其成分,选方配伍即可大为简化。反之若从“果”着手,为求治病功效,就要强调成分,以对治不断变化的病情,所以选方配伍或药物研发就变得极为复杂。(按:此中所谓用温热性药食不必在意成分,是指不必追求所谓个别的“有效成分”,而不是否定药性与成分的关系。药性虽不即是成分,但也离不开成分,它是所有成分整体和合的作用,所以若从药食中抽提单一的(有效成分)即失其整体的作用,就像树叶的光合作用要靠叶绿素,但单独抽离出来的叶绿素就失去这个功能了。)


人体所需热能主要来自于食物,而不能由温热药性单独提供,如将食物比喻为燃料,则温热性药食之药性犹如助然剂,可助其顺利吸收转化为可资利用之能量;寒凉性药食则如阻燃剂,使食物之吸收转化要消耗更多热能,会重伤虚弱者。


故欲趋利避害,须善辨药食之寒热性。其可辨别规律,经多年观察重症、重病患者饮食用药反应,总结如下。以味辨,甜、酸属寒,甘、咸属凉,辛属温,辣属热,苦则不定,但多属寒凉。以类分,水、油及海产属凉,茶、水果属寒或凉,洒类皆属寒(洒精属寒)。因寒凉性药食皆需抑赖身体有足够的热能,才能被吸收转化后发挥其效用,对轻症及体力尚佳者,适量服用,固然无妨;但对重症或体力较弱者,却会使热能更加不足衍生种种后遗症,是不适宜的。故此类寒凉性药食是否可用,当视自身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轻重而定;若服食后感觉不适或体力变得更差,即说明热能已经不足,食之有害,应当减停,并以增强药食之温热性及加强运动来补救。若已身患重症或体力虚弱,则应少食甜、酸、酒、茶、冰品、生冷蔬果及海鲜等,日常饮食宜少水、少油、少盐、少加工品,多吃温热性药食。


总之,药食只是一种缘,不论是从因解症或从果解症,都必须透过因,也就是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的运作,才能产生效果,否则就不具有任何解症的功效。因此不谈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的运作,而宣称药食可以清热、利水、安神,或产生抗体、抗凝血,或补甲状腺素、贺尔蒙.......都属妄念;或称其可治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亦属戏论。以上处理,皆犯了(弃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


三、外治法


外治法主要是为了解除症状,故在其所有方式中,除温敷的作用是改善体力而属保健外,其余皆属医疗,并可分为从果解症与从因解症两大类。从果解症是直接处理患处,但除非确定症状是由本处体伤所致,否则直接处理患处是外治法的禁忌。从因解症则是处理体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症状,所以在处理上,首先要选对导致症状之体伤位置。只有选对位置恰当处理,才能立即显效。然而,不论是从果从因下手,都会消耗热能,故为巩固疗效,必须温敷,并且配全内治法及保健措施才行。


所有外治手段,不论属医疗或保健,都不能宣称有任何直接治病的功效。比如,当感冒用暧贴或棉被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寒、杀病毒吗?如果能,把它们放在屋里,不就满层温暖,清新无毒了吗?头风痛用木棒或手肘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内止痛吗?如果能,家具多木制,且手肘在身,为何还得头风痛?再说按推、拍打如果有效,眼睛痛按推臀部会好吗?还是直接拍打眼睛?会不会打成熊猫眼?故手术、针刺、按推、拍打、温敷等外治法,就如同药食等内治法一样,只是一种缘,不能说有治病效果,否则说像在说(汽油)的缘,不经(汽车空调系统运作)的因,就可产生(冷气)的果,这明显犯了(弃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内治法的温热性药食虽可改善热能,但改善热能不一定能使身体好转。若体伤不能好转,症状就不能消除,也就是用对内热源,若无按推原始痛点,症状未必会好。此外,服适量的温热性药食,却出现其它症状,亦属体伤所致而非药食有误,应先按推,再服即可。这说明要从因改善症状,内治法必须配合外治法才行。

  

四、总结


保健不能被当做医疗本身来治病,但也不可因此忽略保健的重要性,因为疾病之所以能治愈,也是靠自身体力增强而修复的。所以,医疗若无适当保健措施的配合,对热能较弱、体力较差的慢性病患者就像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一样,只能暂时改善症状,却无法断除病根。


既然治病离不开保健的配合。所以为了增进并巩固疗效,广义的医疗也应将保健纳入其中。反过来,保健得当,也可让疾病消失于无形,达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所以广义的保健,也应涵盖医疗。由此可见,保健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将正确的保健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使生活不离保健,保健即是生活,人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才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最佳途径。也只有如此,人人才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


(转接下一篇)……




【原始点平台网推广链接】

原始点平台网:
http://www.
原始点论坛:
http://www./bbs
全国各地原始点组织:
http://www./yuanshidianzuzhi.html
注册原始点组织:
http://www./yuanshidianzuzhi_reg.asp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