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论导航丨你真正理解知识吗?

 美文云中飞 2017-03-28




知识理解的条件与深度教学_谈课程改革的深化(3)



严格意义上说,课堂教学都必须谨慎地处理知识,并通过知识处理达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的根本目的。教师如何处理知识决定了课堂的品质及其发展价值的实现程度。根据知识发生和知识理解的内在条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


Part

1

       知识理解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基础    


 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不是根本目的,学生的发展才是根本目的,但学习一定要通过知识理解。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离开了对知识的深度处理和深度理解,谈何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因此,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知识。


 知识理解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基础。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知识理解作为教学的基础,需要超越单一的符号理解,走向对符号所存在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第一,理解符号知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或社会事务的本质及其规律。如果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处理停留于符号学习层面,而不进入对客观事物和社会事务本质的理解,无论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知识处理,其教学活动在本质上说都是灌输。知识学习一刻也不能也不应离开对客观事物的表象与表征、属性与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死记硬背式地记住符号,是难以真正理解知识的。


第二,通过符号知识的学习理解并建立人与客观世界或社会事务之间的内在关系。知识的发展价值是以人与知识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建立为前提的。价值是客观事物满足主体内在需要的根本属性。对象化教学的根本局限就在于仅仅把知识作为对象来机械地理解,没有建立起自己与客观世界的意义关系。



第三,理解符号知识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并体验这种思想和情感。符号表征是知识的形式或外壳,思想、思维方式和情感才是知识内核。深度教学强调在知识处理过程中由对知识的形式理解进入意义理解的深度。对知识的意义理解需要对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式、学科思想,及其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加以理解和内化。否则,课堂中的知识处理将永远停留于表面学习和表层学习的状态。



Part

2

                 知识理解的内在条件                    


从知识发生学角度看,知识理解的内在条件主要源于两个维度,一是知识成立的条件,二是知识依存的条件。离开了这两个条件,是不可能到达理解知识的目的的。


(一) 知识成立的条件


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都具有三大根本条件。美国课程理论家谢夫勒在《知识的条件》一书中指出:知识具有信念条件(belief condition)、证据条件(evidence condition)和真理条件(truth condition )。


知识的信念条件,是指对知识确认为真的判断,是对知识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的正确性、真理性的判断。这是理解新知识,区分新旧知识的首要条件。辨析与比较是学生理解新知识必经的第一个逻辑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新知识,基本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能否将新旧知识区别开来,通过辨析与比较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点。



 知识的证据条件,是指用以证明对知识的确认性、真理性判断的基本证据,即用什么东西来证明它是对的,以及与其他判断的不同所在。一般来说,知识的证据条件主要有两种:一是逻辑证据,二是事实证据。知识的逻辑证据需要通过论证与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知识的事实证据需要找到新知识的表象、现象证据或事实。证据条件是建立抽象的概念知识与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的纽带,是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支架。



 知识的真理条件是指知识存在的意义增值,即知识对学习者应拥有的意义启发和意义生成。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指在每个读者心中所产生的新的增值形象。学生学习一种新知识后,说不出自己有什么样的想法和体会,便意味着新知识的真理条件尚未具备。




(二) 知识依存的条件


从形式上看,科学知识都是以符号的形式保存下来的,但从内容上看,知识依存于三种方式存在被人理解和传承,即知识的背景依存、逻辑依存和经验依存。如果离开了知识的这三种依存条件和内在的存在方式,理解同样会出现问题。


知识的背景依存,是指任何知识都指向特定的现象表征或事实存在,是对现象和存在的高度概括。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知识背景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信念条件和证据条件的根据。


 知识的逻辑依存,是指知识都拥有特定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大抵包括知识所隐含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学科方法论。找到了知识的逻辑证据,便找到了知识的逻辑依存方式。所以说,学习新知识在本质上是学习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思想。


知识的经验依存,是指特定的知识都与人类特定时期的认知方式和社会背景相适应,也与学习者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相关联。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知识都反映了人类不同时期的种族经验和认知方式。这正是后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对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新的意义创生的价值所在。


机械训练的应试主义教学往往无视知识成立和知识依存的内在条件,仅仅对知识做表层处理,知识理解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既没有信念条件、证据条件、真理条件的教学,也没有新知识的背景教学、逻辑教学和经验教学,最终导致的必然是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断层。



Part

3

转变知识观,让课堂教学更有广度、深度和温度

 知识理解是有条件的,离开了知识成立和知识依存的内在条件,理解是难以达到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创造学生知识理解和实现知识发展价值的条件的过程。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切实转变知识观,开展深度教学,让课堂更有广度、深度和温度。


1

知识是学生看世界的一面镜子

 知识反映的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成果。课堂教学教学生获得知识,怎么能够仅仅让学生获得一大堆无意义的符号,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知识其实是一面镜子,是学生看待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


我觉得中小学课堂要有“画面感”。所谓课堂的“画面感”,其实就是指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眼前应该呈现出真实的自然图景,或者脑海里再现或想象的生活画面。我们现在的课堂大多是堆积成山的符号,而没有真实的学生自我,真的是太目中无人、书中无人!知识理解内在条件缺乏,课堂便沦为空虚、浮荣和肤浅,于是,缺乏力量的课堂便比比皆是了。


创设知识理解的内在条件,课堂才是丰富的、有广度的。我曾经提出过丰富性教学的主张,就是强调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注重通过新知识的背景导入、文化嵌入、经验回应等方式来为学生理解和学习新知识创造理解的条件,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内化,促进学生的自我觉醒。



2

知识是有温度的

知识不是故纸堆或历史档案馆中的一堆冷冰冰、硬邦邦的晦涩符号,而是凝结着人类智慧、道德与情感的智慧成果,是对后人拥有意义增值的启迪智慧、激荡情感、洗涤心灵的认识世界与人自身的成果,知识是有温度的。


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曾经说过:真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约会。而知识便是约会的通道。知识理解的最高境界不是把知识作为结果或作为工具去简单占有,而是通过知识理解与学习,获得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的体验,获得在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获得对关好世界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处理和知识理解若缺乏对学生思想的引领、情感的冲击、为学为事为人的态度的改变,这课堂又与工业化早期的流水线或与阴森恐怖的存尸间有何异?



本文节选自《新教师》2016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