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所不知道的清明

 长夏江村 2017-03-28

文/欧怀琳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孝经纬》:“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根据传统4月5日前后十日已经可以算是清明节了。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以后我们还会讲到他)。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

祭礼(MemornialService)是仪式(Ritual Service)的一种,它使得现实中的人同阴间的神灵彼此沟通。古代中国式的仪式是点香、供奉食物,最后焚化纸钱。这在一些外国人看来是一种奇特的风俗。首先为何供奉的食物可能是整只畜体也可能是被分割成碎块的畜体?贝克在纸钱的符号学研究[1]中采访火奴鲁鲁的华裔,得到的答案是:“那些分割成碎块的是供给祖先的而整只鸡则是供给菩萨( Pu Saat)的,因为菩萨会有神灵侍者来帮助他们分割食物”。当然菩萨是佛教神灵,是吃素的,所以应该是供奉给道教的神仙。

为什么先供食物后烧纸钱呢?John McCreery(1990)的疑问是为什么用真食物而用假钱?他在台湾的被调查者回答道.神灵只吸取食物的精华,而钱如果在这个世界是假的那么它们被焚烧后在神明世界就会变成真的[2]。这种仪式的基本规定在《冥报记》[3]中有章可循。McCreery指出,先食物后纸钱的顺序源于宴席与花钱购物两种活动社会性质的对比。中国人已经将宴席塑造成一种高度的聚合方式——食物缩小了社会距离进而重新构筑了联系,而纸钱重新构筑起人鬼之间应有的距离。

实际上烧纸钱,并非完全是以假代真,纸钱的前身应该是陪葬品中的真钱。对纸钱起源的追溯,以物殉葬,是原始人就有的观念,也是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考古发现的一些原始人遗址,就有用生产生活工具殉葬的情况。依照这种殉葬的心理,以货币殉葬也就是一种必然的事情了,最早的货币是贝币,在殷商时期妇好的墓葬巾,就发现了大量的贝币。随着社会的发展,贝币也逐步被后起货币如铜贝、骨贝等所替代,考古发掘证实了这一点:在河南洛阳等地发掘的东周早期墓葬巾,发现了大量的贝币。这种用贝币殉葬的习俗,从商代一直延续到东周初期,然而到了春秋晚期,开始出现包金铜贝,这说明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殉葬所用的货币也发生改易[4]。以实钱殉葬的习俗,自汉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5],埋入坟墓中供死者享用的钱币在汉时称为“瘗钱”。据《新唐书·王璵传》记载,汉以来丧葬者埋钱于墓圹中,称“瘗钱”,魏晋以后则演变为用纸钱。

但习俗并非一成不变。因为亲人故世,均以实钱作为随葬品则成本太高,倘若易俗从简以纸钱取代,则成本低廉。且加以焚化则随葬的纸钱数量也可以大大增加。再说,厚葬容易引起盗墓者的光顾,也是实钱随葬发生变故的原因之一。综合现有研究结果,纸钱的使用之原因为三种:一是祭祀仪式发生了变化;一是随葬用真钱容易被盗掘;三是“鬼神事烦,乃易以纸”[6]。当然这中间还经历了一个用其他物质如陶钱替代真钱的过程。不过纸钱产生在什么时候就是一个问题,纸张的发明和蔡伦[7]有关,而纸钱的传说也和他有关。

不过我想也许假钱的焚化和真食品的供奉并非那么复杂,真食品说是给死人的,其实活人之后也可以吃,《孟子》的《离娄章句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的齐人“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可见祭品是有实用性的。而如果用真钱,埋了起来最后会被盗,而且还会减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除了土豪一般都会想方法减少损失,这就是假钱出现的原因。这个是国人精致的实(kou)用(men)主义的表现而已。

陶币

据说是造纸术发明者蔡伦,想出的推销“纸张”手法:蔡伦假装重病死去,而其妻告诉所有邻居,若将纸张剪成“铜钱”形状焚烧之,贿赂神祇,死者即可复活。邻居都不相信,后来蔡伦妻一烧,蔡伦果然立刻复活。于是“纸”立刻成为最畅销的产品。此传说的其他版本则大同小异,只是主角蔡伦,换作蔡伦之徒尤秀才,或蔡伦的兄弟蔡莫。蔡伦说最不可信,毕竟蔡伦是十来岁当宦官,怎么还有妻子,难道新婚之夜也要对妻子说句“身许国家,心许你!!”不过不论是蔡伦还是他的弟弟或徒弟,如果属实蔡伦把国家科研成果随意传播,多少是个专业失德的罪名。更多的应该是后人为找个名人背书,盗用蔡伦名头的营销手法。

不过纸钱发明是东汉之后的事又很确切,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 “纸钱,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节,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宝钱货,遂以钱送死。《汉书》称盗发孝文园瘗钱是也。率易从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已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8]

纸钱

烧纸钱也是一个我国奇特的现象,然而纸钱未必要烧,《宋史·寇准传》:“县人皆设祭哭於路,折竹植地,挂纸钱。”可见在传统观念中,烧不烧都能传送到逝者的手中,当然可能开始的时候不烧,后来怕像烧烤摊的竹签一样有人捡去,洗洗拿来再卖,于是就烧掉了。其实这个和以活人殉葬改成陶俑一样,是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山西南部保留了最初不烧的传统,有可能还是纸钱使用的发源地。

烧纸钱由来,有人认为来自佛教,但是应该也受到印度或中亚拜火习俗的影响。印度或中亚人认为,可以用火将祭品传递给鬼神,如婆罗门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传递物品的能力。而佛教则为焚烧后纸钱的去向提供了一个地点——地狱。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的《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等都为中国民间传说提供了地狱的素材。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烧纸钱的习俗起于东汉之后。

地狱

很多人会提一个问题,大家都在烧纸钱,会不会造成阴间的通货膨胀?这个不好说,但是用真钱陪葬的年代这个倒是会造成通货紧缩,根据费雪的货币量方程式MV=PT[9],钱的供应少了就有通缩,把钱埋入地下,就是减少钱的供应,于是就产生了通货紧缩。

不说传统的纸钱,现在华人世界很流行的冥界纸钞,面额已经是愈印愈大,壹后头的“零”愈印愈多。台湾有纸扎铺推出“冥通银行”最新的“壹万亿圆”面额冥币,冥界的币值越来越大,而我们向冥界供奉的东西则没有增长多少,这似乎证明冥界也受量化宽松之苦,通货膨胀十分厉害。那么新式冥币和美元的汇率应该是多少呢?银行界的从业人员告诉我们是一比一。新闻上说2016年7月中旬四川省遂宁市女子在地摊上购买类似美元的冥币,并将其9100元冥币存入银行。将冥币存入银行后,便立即通过ATM转汇提现[10]。所以这万亿元的冥币和美元等值,烧上一张,在冥府的先人就提前N年实现上万个小目标。

新版纸钱

至于传统的锡箔纸钱,如果也是等价交换的话,则虽然从纸张到锡箔到人工这数十年都有上涨,但其价格依然远远不及一桌可口的饭菜,送到地府的除了食物还有各类物件,单以传统的锡箔纸钱类论,冥界是没有通货膨胀这回事,扰乱市场的是美式冥币而已,或许冥府也有个新旧版冥币的兑换机制,想要先人在地府实现小目标,不妨烧个兑换店过去,实业比单纯搞金融还是重要的!

锡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