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单露娟文/摄 2016年7月,袁振璜耗时两年创作的温岭版《清明上河图》——《太平春秋图》(温岭古称太平)甫一面世,就在台州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幅凝聚了袁振璜心血的巨作长达18米,人物600多个,老温岭的古旧建筑,人情风俗,一草一木都跃然纸上。长长的画卷,细细欣赏下来,可以感受到那一笔一画中,袁振璜对温岭浓浓的眷恋之情。 袁振璜是温岭著名的版画家,但他不是地道的温岭人,他的老家在江苏启东县。1947年,他出生于江苏启东,1968年8月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分配到浙江温岭,从此在温岭“扎下了根”。 走街串巷,为圆老温岭一个“童年梦” 三年前,城建部门请袁振璜画一幅浮雕设计稿,要求表现出在过去的时代里,城外的人到城内赶集的场面。袁振璜说,那时他就意识到,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看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人们,正在寻找返璞归真的原生态平静家园,希望在文艺作品中寻找宽松平和作为精神上的互补。于是,他萌生了创作《太平春秋图》,为老温岭圆一个“童年梦”的念头。他将《太平春秋图》的时代背景定格在民国时期:“太远古与今天的人们过于生疏,太近了没有距离美,不易产生怀古情怀。” 1968年,袁振璜分配到温岭后,很多温岭以前的老建筑都已经被拆了。没有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怎样才能为老温岭圆上一个完美的“童年梦”?这成了一个难题。为了尽量真实地重现老温岭人记忆中的“太平”,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袁振璜认真阅读温岭建城立街的相关史料,走街串巷写生民国建筑,拜访老温岭人。 袁振璜表示,温岭的地方志、商业志、文化志及一些老资料他都一一翻阅过:“一些书我自己原先就有,没有的我就去图书馆借,向别人借。”市民王孔明家收藏了一幅温岭老建筑分布图,《太平春秋图》中的建筑分布,袁振璜就是根据这幅图来定的。对于一些已经消逝的老建筑,他则参照现存下来的建筑样式,加上老温岭人的描述,通过艺术再加工,画到纸上。他表示:“其实不可能一模一样的,画中温岭的老建筑,温岭的老服饰,都是经过艺术处理的。但是别人看到了还是会有感触,因为我在里面融入了温岭的特色,这些足以代表温岭。” “单单画一些建筑可能缺乏一些情感,所以,我在里面画了很多人,通过几十个小故事将整个画面贯穿起来。”袁振璜介绍说。画中的人情故事,大多是在不断走访中,从老温岭人口中听来的。比如温岭以前有张抗倭图,保管在一个王姓大家里。王姓人家平时不轻易拿出来示人,只有在逢年过节才拿出来供大家观赏。袁振璜将人们围在一起看抗倭图的场景在画中表现出来,这样,对这段历史有记忆的老温岭人看到就会备感亲切,年轻人看到也可以增长见识。画中也融入了袁振璜自己童年的记忆:“像这个小孩子放纸鸢的故事就是我根据自己小时候的记忆画的。” 在半个世纪里,袁振璜一直从事版画创作:“几十年来我写生了很多温岭老建筑,这也为我创作这幅画提供了不少帮助。” 艺术创作,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因为不懂艺术,所以面对一幅画他很难产生共鸣。可是《太平春秋图》面世后却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 老温岭人王椋在看了《太平春秋图》后,感慨万千,写下了近两千字的观后感。王椋在观后感中写道:“这就是我记忆中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所充满现代气息的小城里,只有在袁先生的画卷里,才能寻找到太平昔日的古朴与平静,体会到画卷意境的深邃。” 更有甚者,在欣赏过《太平春秋图》后,带上相机,循着画中的路线,一一去那些现存的老建筑前拍照留念。也有人受这幅画启发,拍摄视频,分享记忆中的温岭。 袁振璜的好友、温岭画家季海威表示,袁振璜用《太平春秋图》记录了一个时代:“比起影像,画卷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影像一晃而过,你甚至都还来不及产生情感,但图画不一样,你可以细细回味,可以勾起内心最温情的记忆。” 众人的反响让袁振璜感到安慰。 “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可阻挡,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很多东西。”袁振璜指着画上的老建筑有点伤感地介绍:“你看这个屋檐头多好看,再过二三十年,这些东西就全部没有了,所以我要将它们画下来,记录下来。画里的人与人、人与狗、婆与媳、爷与孙、邻里之间,都有各自的故事。艺术是表现人性的东西,现代人看惯了高楼大厦,不再愿意在艺术作品中看到这些,往往对逝去的东西比较珍惜。”在袁振璜看来,无论社会怎么变,人性都不会变,人总要寻找一个归属感。 袁振璜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可以立足生活来进行:“温岭其他美术家作品都没有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不是因为他们画的不好,而是普通老百姓不感兴趣。搞艺术的人,如果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很难引起大家的共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