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氏有功于鲁的始末

 JGM1964 2017-03-28


季氏有功于鲁的始末

 

一、鲁国简介

鲁国,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侯爵。武王伐纣,歧周代商。武王姬发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鲁公之“公”并非爵位,而是诸侯在封国内的通称。鲁公即鲁侯。周公旦不去赴任,留下来辅佐武王,武王死后辅佐周成王。其子伯禽,即位为鲁公,而淮夷、徐戎作乱,伯禽作肸誓,平徐戎,定鲁。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经三十六位国君。国都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鲁亡于楚,历时近800年。

二、季氏在鲁国的起源

季氏兴起之前,在伯禽之后即位的鲁国国君分别是考公、炀公、幽公、魏公、厉公、献公、真公、武公、懿公、鲁公、孝公、惠公、隐公、桓公等,此时鲁国已立国300多年了。

鲁桓公有庶长子庆父、太子同(即后来的鲁庄公)、公子牙、公子友,其中公子友是鲁庄公同母弟,庆父与叔牙又是同母兄弟。季友即是鲁桓公最小的儿子,因手掌中生成一“友”字,遂以为名,号成季,故称季友,又称公孙友。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分别是孟氏、叔孙氏、季氏,历史上合称三桓。

三、季友的定国安邦之功

虽则庆父、叔牙、季友兄弟三人同为大夫,一来嫡庶之分,二来惟季友最贤,所以庄公独亲信季友。庄公立公子般为太子,而季友辅佐。庆父生得魁伟轩昂,与庄公夫人哀姜私通,情好甚密,并勾结同母弟叔牙、勇士圉人荦相约共谋国君之位。到了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笃,问身后之事。叔牙盛赞庆父之才:“若主鲁国,社稷有赖。况一生一及,鲁之常也。”而季友曰:“庆父残忍无亲,非人君之器。叔牙私于其兄,不可听之,臣当以死奉般。”庄公于是让季友派人用鸩酒毒杀了叔友。史官有诗论鸩牙之事,曰:“周公诛管安周室,季友牙酖靖鲁邦。为国灭亲真大义,六朝底事忍相戕。”

叔牙死后不久,庄公薨,季友立太子般为国君。治丧期间,庆父发难,派人弑杀了尚未正式即位而在党氏居住的太子般。季友闻太子般之变,知是庆父所为,恐及于祸,于是出奔陈国以避难,后与公子申迁至邾国。庆父立年仅八岁的公子启为国君,是为鲁闵公。庆父独掌大权,为所欲为,但总想自立为君。闵公二年,庆父派大夫卜齮秘密袭杀闵公于武闱。不料事情败露,举国震怒,皆怨卜齮而恨庆父。是日国中罢市,一聚千人,先围卜齮之家,满门遭戮,将攻庆父,聚者益众。庆父知大势已去,便微服扮作商人,载了财货宝物满车,出奔莒国。国人素服季友,便迎季友归鲁,立公子申为君,是为僖公(又称厘公)。季友派人出使莒国,许诺若抓庆父回国则重金贿赂。庆父被莒国驱逐后,寓居于齐国边界的汶水之上,并请公子奚斯代求僖公免除死罪,僖公欲许之。季友曰:“使弑君者不诛,何以戒后?”因私谓奚斯曰:“庆父若自裁,尚可为立后,不绝世祀也。”庆父得信后长叹一声,便自缢而死。后来孔子评价这段历史时,曾说“庆父不死,鲁难不已”。

莒国国君闻庆父已死,遣其弟嬴拿领兵临境,索要谢赂。季友曰:“莒人未尝擒送庆父,安得居功?”乃自请率师迎敌,僖公解赠宝刀“孟劳”。两军对阵于郦地,季友约嬴拿单挑,结果力劈嬴拿于阵前。莒军见主将劈倒,不待交锋各自逃命,季友全胜,凯旋还朝。僖公亲自迎之于郊,立为上相

僖公又从季友奏请,以公孙敖继庆父之后,是为孟氏食采于成以公孙兹继叔牙之后,是为叔孙氏,食采于郈;季友食采于费,加封以汶阳之田,是为季氏。于是季、孟、叔三家,以季氏为首,并执鲁政,史称“三桓”。季友相僖公,执政多年,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得其乐,鲁人作《诗·鲁颂》称赞。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谥成,史称“成季”。

四、季文子的稳定发展之功

季文子,名行父,鲁国正卿,是季友的孙子。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季文子上承其祖成季之遗风,下启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政治。季文子为人谨小慎微,克俭持家,执掌鲁国朝政三十多年,厉行节俭,开一代俭朴风气;开初税亩,促进鲁国的改革发展。季文子以自己的行动,向历史证明了他大权在握而克勤近邦的高风亮节。

据《国语·鲁语》记载,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又据《说苑 善说》中的记载,子贡曾这样描述季文子三穷而三通之事:“其穷事贤,其通举穷,其富分贫,其贵礼贱。穷而事贤则不侮,通而举穷则忠于朋友,富而分贫则宗族亲之,贵而礼贱则百姓戴之。”富裕而能分财于贫民,老百姓就希望他更为富裕;富裕而能分财于贫穷的亲族,族人就会拥护他。可见季文子政治经验之丰富。

在“公室”与“次室”的斗争中,季文子实行了有利于民众的社会改革,推行“初税亩”,世代劳作在井田上的奴隶获得解放,开垦私田的“隐民”有了鲁国户口。鲁国民众拥护支持季文子的新政策,站在“次室”一边,以至于“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其中所谓“隐民”实际上就是“新制”初税亩之后归附于季氏的依附农民。所以,鲁君失政的关键就在于“失民”。确实,对民众而言,“礼不下庶人”,老百姓本来就一个被传统礼仪遗忘的阶层,因而季文子关注是他们是否能够生存或生活得更好。鲁君“失民”,便是“失礼”,而季氏“得民”,便是“得礼”。

季文子去世前留下遗言,要求用薄葬来举行下葬仪式。家臣收集家里的器物作为葬具,但家中一切用具没有重复,只好以他用过的家用器皿陪葬。鲁襄公对季文子政绩和一生清廉给予高度评价:行父“廉忠矣!”非常感动的说:辅佐过三位国君而没有家私积蓄以大夫礼节入殓,难道说不是对国家的忠诚吗?

五、季氏后人在鲁国的演化

季文子之后的几代子孙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等都继承了鲁国正卿之位,位列三卿之首,独专国政,也开始了三桓和公室的权利之争。

季武子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军队和税收政策从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权力,使三桓强于公室季武子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巧妙地利用晋、齐、楚三大强国之间的矛盾关系,周旋其中,多次为鲁国化险为夷,不可谓不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他善于利用礼法制度的规定,通过三军的增设罢黜来达到分鲁的目的,不可谓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阴谋家。他从谨小慎微的父亲那里继承季氏,依靠杰出的政治才华,从而稳固季氏在三桓中的首脑地位,并以三桓分三军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三桓一体的信念,从而紧紧地团结三桓的力量,为季氏的繁荣发展奠定不可磨灭的强大基石。

季平子是季武子的孙子,他继承武子遗风,执政专权,辅佐鲁昭公、鲁定公。昭公二十五年,公室奋起反击,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劝说下,鲁昭公发兵伐季氏。而孟氏、叔孙氏认为唇亡齿寒,三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发兵救援。结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专权,摄行君位将近十年。

季平子的僭越行为,导致其家臣仿效,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阳虎。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孙成子相继去世,阳虎发难,囚禁季桓子,逐仲梁怀,随后执掌鲁国权位长达三年。虽然后来阳虎被三桓赶出了鲁国,但是三桓的影响日渐削弱、公卿之别君臣之礼日渐败坏也成了趋势。

直到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公室的权威。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