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之声】 公益组织如何筹资和进行项目运作?

 乐康居 2017-03-28

获得资源是公益组织运行的前提,也是实现运行目标的根本保证。然而,在当前捐赠市场相对有限、资源高度竞争的情况下,公益组织筹资两极分化的趋势也日益显现,部分资金会接受的捐赠大量增长,而相当数量的基金会则长期处于尴尬的状态。


那么,公益组织如何达到自己的筹资目标呢?请听本期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秦国英为您分享。



到底什么是筹资?


秦国英:我觉得有两层含义:

第一,现在业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多的,我本人比较同意这样的一种说法,筹资既是我们慈善组织基于组织的宗旨和目标,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大众或基金会等各种渠道,取得的资金、物资或劳务的过程。为什么说“取得”,就是我们公益组织不是去要钱,而是通过我们的合作,为别人建立资源来取得支持。所以我觉得用“取得”还是比较确切。

第二,筹资并非仅仅是货币的取得,而是对符合组织目标实现的各项公共资源的获取。

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筹资现状如何?


秦国英:国外的公益组织,包括香港、台湾,他们的资源的组成有好几类,包括社会捐赠、政府租住、会费收入、实体收入等几部分。

从捐赠主体上看,美国个人是最重要的捐赠主体,中国则与之相反,企业是最重要的捐赠主体,中国和美国的捐赠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在政府这个层面,在国外政府的资助往往是公益组织的资金重要供给方,政府通过补贴、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等方式对公益组织予以资助。萨拉蒙教授2003年所主持的CNP项目的分析数据显示,在223国家的慈善组织来源中,政府公共部门的投入战了40%,其中美国慈善组织资金的30补%来自折政府。

在投资收益方面,民政部对2009年年底其等近的132个基金会投资状况数据显示,其中有82个基金会没有进行投资,50个有投资的基金会投资收益率的中位数仅为5.08%。据《福布斯》报道,比尔盖茨基金会仅2003年就以265亿美元的资本获得了高达39亿美元的投资报酬,投资收益率高达14.6%。

从实体收益看也是一样,目前在中国大陆公益社会组织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很多的实体,政策支持力度现在还是很不够的。比如在台湾和美国实体公益组织是非常大的来源,完全是靠实体的收入来保持公益的延续性。

另外,从筹资策略方面来看。

虽然我国有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构建,但还很不完善,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在一些发达国家,其有关的法律税收方面还是非常的健全,尤其是政府监管是非常好的。

而且,队伍职业化程度比较高,从业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苏阳和丰富的经验。公益项目设计也比较人性化,比较适合多元群体的多样化的需求,服务内容相当的丰富。公益组织目标清晰,有缜密的筹资侧分析策划,价值链比较长。

国外很多公益组织的筹资方法比较多样化,灵活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巧妙。真的,有时候让我们看到觉得眼花心乱,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还有,它们还极为注意与捐赠方的互动,保持资金链的稳定,所以很多是多少年如一日的捐赠,而我们的很多组织都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害怕哪天就没有资助方了。

另外,它们还更多采用筹资商业模式,这个我们就更差了。

国内公益组织现状如何?


秦国英:从国内的情况看,现在的队伍专业程度是比较低的,专业人才从上到下都严重的缺乏,包括领导层。

比如说我原来也不是专门学社工,而且是从机关到的基金会,所以很多基金会的领导层都是这种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是没有的。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从业人员都是被其他行业的边缘化的人员来到我们基金会,有时候我们也挺受打击,找了很多单位都不愿意找,最后就选择公益组织吧。

另外一定比例的公益组织公信力和影响力较差,缺乏社会的理解和粘性。组织目标边界过大,出于生存问题的考虑,缺乏高度契合的项目资金。没有组织的发展规划,处于较粗放型管理阶段,就是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设定组织。没有符合组织目标的公益产品的系统开发,品牌价值链比较短,很简单。

更重要的是,筹资方法相对单一,富有创意的筹款活动比较少,行政化程度高,稳定性差。包括我们现在省级基金会,现在确实存在这个问题,还有一定的行政化问题的另外运转有不够灵活。

与捐赠方缺乏互动性,面对面服务少,资源利用率及对捐赠方管理水准低。而且,对筹资环境的有利变化或机会缺乏足够灵活的行动能力。比如说一个灾害的重现,或者说有一个政策上的机会,或者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募集资金的机会,我们的行动力很差,不能抓住这个机会。

另外,筹资商业模式更是少得可怜。

公益组织应该怎样筹资呢?


秦国英:这其实是我们大家都在考虑和困惑的问题,我们业内人员经常到一起,今年的筹资状况怎么样,但是到底怎么筹资呢?其实大家也都做了不少的研究,我只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关于基本条件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立一个专业化的筹资机构,不能是“四不象”,一定要有一个一个相对的健全的独立的工作团队,以便于按照公益组织运动规律开展工作。

在蓝海思维的基础上来明确组织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为什么叫蓝海思维?也就是说人家这个领域已经有了,比如说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少年发展基金会、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我们为什么还要成立一个儿童基金会,我们要看看社会的需求是什么,哪些对我们来说是机会。

其次,要有一定比例的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在。比如说有一些阵的专业社工领域、有专门的筹资部门级人员。此外,还要有基本的形象包装、相对严谨的工作制度,等等。

当然基本条件还很多,就罗列这样几点。

第三,要不断形成以公开透明为主要功能的相对完整的媒体网络。以妇基会为例,我们现在有自己的官方网站,每个项目还有网站,是相互的链接。我们在全国有一二千捐款箱,相当多是带多媒体的,多媒体在不断的宣传我们的项目,这是我们非常好的一个宣传阵地,形成了我们的自媒体。

第四,建立主动完善的自律机制,包括健全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安排,第三方审计及评估,确保组织运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将及时公开和反馈军增信息落到实处,让捐赠人了解资金的流向和用途,增强人们对本组织的新程度,提升捐赠意愿。我们基金会除了一些小的项目,我们四个大的主流项目全部是毫不保留的向社会做了一个公示,让捐赠人了解我们的资金流向和用途,增强对我们公益组织的信任程度,提升捐赠的意愿。

第五,结合公益组织的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财务治理对策,坚持财务公开,细化财务流向,并建立财务预算制度。

对国内组织有什么建议?


秦国英:筹资是一个既充满情感,又对工作团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尤其是公益组织所从事都是慈善性的工作,在没有试制报酬的前提下,公益组织就必须利用更多的巧思,创造出更多的非物质性的诱因,让捐助者自愿、乐意的把资金捐给我们,去支持哪些弱势群体。

在策略方面我想有这样几点体会:

第一,是要围绕党和政府民生问题,找准工作切入点,充分利用政府的资源。

这里面含政府购买的服务。像2011年我们也获得了财政部的支持,在二癌基金的救助方面给了我们2.5亿的支持,这也是我们获得政府比较大支持的一个项目。

第二,针对组织目标进行品牌系统的规划,注重捐赠单位及个人的适应度。(如个人便捷的自助式捐赠,确保品牌较长的价值链)

就是说在你的品牌设计当中一定要注意一是符合组织目标,第二你还要注意有的是适合企业的、单位样的品牌,比如说我们健康快车,一辆就是十万块钱,如果让个人去捐难度是比较大的。

我们开发的“母亲邮包”这个项目,社会反响特别好,大家的反映非常热烈。比如说《阿凡达》大家都看到,这部电影它在品牌的开发方面确实令我们公益界好好的学习,他的投资是5亿,但是获得的收益是26亿,而且它的价值链还在延长,还有很多相关的价值渠道非常的广。我们公益产品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学习,这里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了。

第三,制定详细的公益产品营销,利用已有资源,开发可利用资源。

告诉社会我在做什么、或将要做什么,做得怎么样,我能帮你做什么?比如说我们的母亲邮包,在一开始我们进行了反复的研究,一个是这个项目到底有没有市场,我们进行了调研,之后第一步要干什么,什么时候上线,第二步是什么,然后我的目标群体是谁,都经过非常详细的设计,这样一出现、一亮相社会的反响就特别好。比如在邮包启动的前二周,中央电视台7个频道全部给我们免费播出三个月,另外各省在宣传也是全力支持我们。像母亲水窖也是一样。

第四,双赢的工作思维贯穿筹资始终。

从捐赠对象的研究筹资活动的策划、项目十世纪反馈等,注重四个结合,交换理论的援用,承认捐方期待的存在。

第五,善于进行筹资系列活动载体的创新策划。

用新颖的活动方式聚合捐赠人群,比如说香港苗圃行动的系列行走活动。非常的巧妙让你启发非常大。

第六,是发挥宣传的现行与户型作用,提升社会媒体的意识。

第七,以项目实施效果促进捐赠队伍的忠诚度。

第八,注重筹资风险评估,防范筹资风险,加深宣传或作伙伴,狠抓监管机制的效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