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通常有哪些?

 pgl147258 2014-11-22

梅卫锋的回答(25票)】:

首先,对认为NGO不需要核心竞争力的说法表示不认同。

NGO也是一个组织,虽然它存在的不是为了盈利,但是,所有组织的存在都有其愿景和使命,而为了达成组织的愿景和使命,他们必须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停的接近他们的愿景。

谈谈我对NGO核心竞争力的看法:

首先,不同地区和国家,由于NGO组织或者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所属的阶段不相同,所以,不能简单的找到一个核心竞争力来适用于所有地区和国家的NGO组织,而应该需要区分不同的发展阶段来谈核心竞争力。

就我们国家的慈善公益事业来说,我认为慈善公益发展阶段应该分成下面几个过程:

1、政府NGO垄断期:

这个阶段的NGO,多数都有政府背景。这个阶段形成的原因是政府对各类社团组织的严格控制,但慈善公益类的社团组织又需要有,因此,哪怕是从国家上引入的NGO,也以政府出面成立并进行行政管理,比如红十字会。

这个阶段,NGO是不需要核心竞争力的,因为各个政府背景的NGO,不管愿景是什么,做事情都是政府安排好的,不存在真正的竞争关系。

2、民间NGO萌芽期:

这个阶段的出现,时间大约从2000年开始,并在2008年达到NGO成立高峰期,而且现在,我们仍旧处在这个阶段。汶川大地震,激活了非常多普通民众的爱心,也让很多人从此走上了慈善公益的道路,民间NGO大量的涌现。去年的“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调研”(《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三次调研报告》发布)中,参与调研的组织,92.8%都是2000年成立的,其中,2008年成立的NGO最多。

这个阶段的NGO核心竞争力的判断标准,从目前来看,应该是获取公众支持的能力,或者是指,民间筹款能力。因此,这个时期的NGO核心竞争力,除了组织本身的愿景外,多数取决于发起人中是否有个知名的公众人物。比如壹基金的影响力,多数来源于李连杰,其次是他们的低门槛公益的理念(只要1元就能够参与公益);比如免费午餐,影响力大多来自于在媒体领域有很多资源的邓飞;

这个阶段,实质上是对国内所有人的公益启蒙阶段,对普通民众来说,自己所熟悉的明星等公众人物能够更容易相信,所以,这个阶段的特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明星公益”,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做全职公益那要有钱了退休去做的事情”的观点的来源。

这个阶段大概什么结束,我认为比较核心的标准之一,是国家能够全面放开民间NGO的注册,并且在各级政府的预算中,有采购NGO服务的预算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这个阶段的结束标准。这个时间,我估计还需要3~5年。

3、民间NGO百家争鸣

这个阶段,与第二阶段后期是存在部分重叠的。在这个阶段,NGO注册已没有限制,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让更多的人有能力来做一些他们想做的事情,于是,全国各地将的各种NGO组织注册将出现一个持续的高峰期。

既然是百家争鸣,那么,自然会出现很多愿景相同或相似的组织,不管是全国性的还是地方性的组织,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NGO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必然需求,否则,对公众来说,相同愿景的情况下,通常只会支持一两家他所信任的组织。

这个时期的公益组织核心竞争力,将是透明。这是由于现在公众对当前慈善公益组织的信任度已经非常之低,如果一个NGO能够让自己在公众的心中成为一个透明的NGO,那么这个NGO无疑将获得公众的支持。同时,透明做为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将会在NGO的百家争鸣中,形成优胜劣汰的格局。

百家争鸣的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的基础上,持续时间预计在5~10年,时间长度取决于NGO是否自己能够理解这个阶段竞争力的本质并实施,同时,政府是否能够在核心竞争力上对NGO进行引导。

4、NGO发展壮大期:

在第三阶段结束后,各个领域都会出现一批透明的、有一定影响力的NGO。

在这个阶段,透明度已经是基本要求,不满足透明度要求的组织会直接被淘汰(麦烧的观点指的就是这个阶段)。这个事情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化。即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不再是仅凭借一颗爱心就能做好公益了。

5、成熟期

这个阶段的特点,在各个领域,TOP5的NGO将得到最多的资源和支持。透明度和做事情的专业性已不存在问题。核心竞争力变成了基于类似CRM(包括捐赠人和受捐人)的管理能力。

【麦烧的回答(15票)】:

好像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一个level上,透明度可能在中国这种公益组织还处于比较萌芽的初级阶段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透明度有问题直接pass掉了。换句话说,透明度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NGO生存的必要条件。

术业有专攻,NGO也是这样,NGO是一个统称,其中有不同的门道,在所在领域是否做的专业,是否与公众有良好的沟通,这些才是核心竞争力。

拿环境保护的NGO来说,绿色和平关注的是公众热心的话题,关注的是大企业,因为它主要依靠公众捐款来生存,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是否话题足够吸引公众(不吸引公众就没捐款了),所提供的报告是否来自于专业的实验室,所得出的结论是否reasonable。

WWF的核心竞争力好像是大熊猫的logo,它的侧重点我还没搞懂,等搞懂了再说。

TNC的核心竞争力是生态保护,就是买下一块有价值的栖息地(在美国买了大片土地,是美国政府以外的第二大地主),然后进行科学的保护和监测。为什么买一块地方,TNC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利用地理信息和蓝图来做数据分析;保护这块栖息地上的什么物种,怎样保护,TNC也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叫CAP,利用这套系统来分析。这些是六十年的发展所获得的经验和技术。除了为TNC长期专职工作的五百多名科学家,TNC还有很多合作的科学家。对待不同的物种的保护,由这些专职或者签了合同的科学家来做。

栖息地的生态系统保护得不错,这就是核心竞争力。早期TNC的口号是,“保护美国活的博物馆”。

其他的NGO组织我不了解了。欢迎补充。

【杨鹏的回答(1票)】:

公益组织需要核心竞争力。但是,什么是公益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公益组织是价值导向的,因此核心竞争力就是价值导向。这种导向,指的并不是写在章程或文件中的价值导向表达,而是领导及团队成员发自内心的价值冲动,为价值实现去努力的热情,为价值实现去创新的强力。

【羽丰的回答(0票)】:

个人愚见,应该还是透明度。

如据正义网报道,截至5月19日,各个基金会为雅安地震募集的捐款的总数额全部发布到第三方信息披露平台——基金会中新网进行统计,共募集善款和物资达13.79亿元。其中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募集2.85亿元、中国扶贫基金会募集2.48亿元、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募集1亿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募集7587万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募集7056万元。此间,144家基金会共累计支出款物合计3.05亿元人民币。基金会中心网表示,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等89家基金会已披露了善款用途,主要用于灾民生活必需品的提供以及教育、卫生医疗和基础建设等方面。随着灾害救援工作进入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阶段,善款将投入到灾后重建阶段的各类软、硬件建设中。

“透明度逐渐成为新时代公益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金会中心网负责人分析指出,前述6家基金会在中基透明指数排名均比较高,其中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均以129.4分的满分表现并列第一名。“在3000家参与中基透明指数排名的基金会中,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也名列前100名。”

“144家基金会中有74家已明确了未来善款的主要使用方向。”基金会中心网认为,如何有效使用善款将成为各基金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尚未披露善款用途和资金使用计划的基金会也将成为未来公众关注的重点之一。

“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邓国胜教授团队的调查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在震后一年,仅有4.7%的捐赠者非常清楚捐赠资金的流向,66.7%的公众明确表示不太清楚捐赠资金的流向。”基金会中心网表示,基于此,国内35家基金会于2010年共同发起成立了基金会中心网,建立基金会行业信息披露平台。

也就是说,透明与公开是公民监督的前提,也是使公民进行捐款等公益活动时选择的根据和导向,也就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Leon的回答(0票)】:

NGO竞争不在于盈利,而在于在人们心智中占据一个位置:一想到该类型公益活动就想到该NGO组织,并信任地参与其公益活动。

【吕浩男的回答(0票)】:

透明度要强于其他公益组织

还有不论你的捐款的多少 都要用一种制度去明确 就像给捐款的钱或物资一种身份证似的 捐款现在在哪里 用在了什么地方 有没有用在捐款人想用的地方等 这也是公益组织需要重视与努力的地方

【朱翊阁的回答(0票)】:

和明星一样 制造话题 获得关注 持续运营

【peng的回答(0票)】:

公益组织的竞争对手是谁?

【李伟的回答(0票)】:

  1. 首先要能注册上,获得国家认可。看这篇文章:NGO注册为什么那么难?

  2. 怎么募钱?

  3. 怎么花钱?(干什么?)
  4. 通过某种公益模式使组织能长期稳定的运转。
我个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怎么募钱?

全球慈善家排行榜出炉 盖茨居首

印尼4名富豪登上《福布斯》亚洲富豪慈善家榜

【pengji的回答(0票)】:

我明白楼主的意思,问题个人感觉有些驴头不对马嘴,看着有些别扭。简单说说,不足之处望指出,谢谢。

先简单从字面分析公益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的背景,这也是最别扭的。

公益组织的产生不是理性的经济人所作出的理性的行为,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设定之一理性的人。核心竞争力更多地该概念是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的行为,或是技术,或是渠道等,衡量的标准往往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比来衡量,特别是财务报表,以货币来衡量。公益组织虽然投入的形式以金钱为主,但是产出往往难以具体衡量,尤其是无法用货币来表明你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提问者是把非市场化参与者(公益组织)用市场经济(核心竞争力,投入产出比,竞争优势等等)那一套概念去衡量,这就好比河里的鱼和天上的鸟比较,比较什么呢?个人感觉不是很科学。

再分析公益组织竞争的必要性。

目前大陆的公益组织人员流动性较大,每隔1,2年都会离开NGO,或进入企业CSR,或者退出公益圈。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民间NGO从业人员收入相对不高,生活压力大,社会压力更大。(父母,同学,婚姻等等)。

从人员来看,就知道NGO是没有油水可捞的(只谈论民间NGO,不论官方背景的公益组织如大陆的红十字会等),自己付出的东西更多,得到的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喜悦。试想一下,这样子的一个行业情况,有多少资本愿意投入,有多少人愿意进入。公益投资回报率之低,回报的产出还不是钱,要么是环境的改善,河流的改善等,受益人是全体人,个人无私利。

一句话,想赚大钱,别搞公益。公益行业的基本上能淘汰下99%的人。剩下的基本上是理想主义者,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

那些1%的人进入公益组织,做了两三年,觉得要继续公益之路。要么呆在原组织继续,要么想回家继续做公益,那就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做,要么因为理念不同,在原组织的地方做其他方面。基本上是很少有人会跳出原公益组织照抄。一是圈子小,相熟,二是能进入的人都有公益心。

另外,公益组织的出现时满足社会需求的不足,或者是当有了官方的组织,但是官方组织的不作为,需求依然在。当一个公益组织对某些人群某些议题关注了,另外一个公益组织很少会在同地区关注同样人群的同样需求,要么是不同人群,要么不同需求,要么是不同地区。

所以,公益组织投资回报率,公益组织的少,公益组织的需求区分可以告诉我们:目前大陆公益组织的竞争对手相对少,还有很多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公益市场还很大等着开发。

最后再来讲公益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公益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抛开不同的议题,从公益组织的同性来讲,主要是于公司类似:核心技术(公益产品的研发,知识产权的保护);公关能力(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跟媒体的资源);市场能力(企业合作);志愿者培养体系;组织管理能力等等。

所有的评价的这些指标,公益组织都不能用钱来衡量,产品的方式决定了大部分NGO无法用市场来衡量。所以,无衡量就很难比较高低。但是可以从将很多的东西细化再细化,用这些指标来衡量:比如说某交响乐团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快乐。可以考评每次参加的人的满意度分数调查,演奏完后掌声的频率等等,详情参看《从优秀到卓越》社会机构版。

这些核心竞争力都是与人相关,无论公益还是商业,人才都是最终重要的!

综上所述,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感觉答歪了,变成了论成为人才的重要性)

【Liwux Liang的回答(0票)】:

跟谁竞争?竞争什么?

【郑晓的回答(0票)】:

组织各项资源的能力,高效使用资源的能力。NGO自身不产生资源,相对于政府和公司是资源最稀缺的组织。是否能高效的组织协调各项资源(各种额度的捐款、大大小小的物资捐赠、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是一种非常重要能力。

【白晶的回答(0票)】:

NGO谈核心竞争力,有点不靠谱啊。

首先NGO不盈利,所以谈不上竞争。如果非得要指出核心竞争力的话,那就是强大的政府关系了。国内是不允许有非政府组织的NGO组织的。所以每个公益组织背后都有一个政府机构做担保和支撑。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