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业新闻】公益与商业:合体诚可待

 乐康居 2017-03-28

来源:社会创业家

  “公益是做好事,商业是把事做好,二者如果规范合作,结果就是把好事做好。”中国公益领袖、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曾说道。

  提到企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经商”、“盈利”、“产品”,提到公益,首先映入脑海的可能是“慈善”、“募捐”、“非营利”。而如今,两者可不像过去那样“单纯”了。作为“企业公民”,他们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并倾向于改变过去那种将商业运营和公益活动相分离的做法,把公益与商业运营进行战略整合,同时与公益组织开展深度合作,以更为长远的时间轴为标尺,而不是追求一次性的宣传或规模效应,以期对社会做出持续而有益的改变。“公”与“私”力量的巧妙联结共同应对挑战,对社会问题开出更有效、持久的创新方案。公益与商业,应该更紧密地合体。
公益与商业:合体的三种姿势
  渐渐地,企业家的身影走出了各种慈善晚宴、募捐活动中,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不再只是资助与被资助的关系。员工志愿活动也不再仅仅是象征性地参加一两次社区服务活动。企业家们逐渐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甚至将公益融入到自己的发展基因当中,多主体的深度参与、协作创新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5月23日,由北京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主办,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和社会创业家全媒体【SE俱乐部】在鸿芷咖啡馆共同举办了以“公益领域的社会创新与合作”为主题的社会聚力公益沙龙, 嘉宾们与听众分享了机构如何发挥优势、与社会各方协同合作,助力社会创新的经验和实践。
  对于践行“One for one”商业模式的TOMS——每卖出一双鞋,即捐赠一双新鞋给需要的人来说,公益与商业合体是他们生而具备的基因。TOMS与全球超过100家的NGO伙伴合作,提供新鞋以及视力改善和净水等公益服务。这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公益组织,作为枢纽,不仅配合提供捐赠服务,并且担当咨询顾问的角色,为TOMS了解当地情况、产品定制方案、嵌入当地公益事业、尊重当地文化等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在中国,TOMS携手世界宣明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救助儿童会和小母牛,共捐赠出约60万双新鞋给有需要的孩子。

  ThoughtWorks作为一家全球软件设计与定制的领袖企业,它并没有将公益放在传统的CSR部门,而是专门设立了 P3部门,致力于推动公益组织的信息化建设[1]。其中国区负责人周妮娜提出,ThoughtWorks把员工志愿者活动视为员工的“个人旅程”,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真实反馈并与受助对象建立情感连接,从问题的挖掘、需求的识别到产品研发、技术交付,都给予参与帮扶项目的员工充分的自由度。对于Thoughtworks来说,公益以战略的方式被深度融入到企业的血液中。
公益与商业:合体需要面向公众
  早已在商业实战中验明的用户为核心、需求出发、打造产品、互联网思维也是公益人的创新宝典。公益机构,尤其是草根组织,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其实越来越依赖于本土的认可、支持和资助。比起企业的用户,公益组织的“用户”则较为多元,公益组织首先面对的是社区、普通大众,此外,谁来资助?谁是受益者?同样是其用户关系范畴。

  就环保领域来说,国内不乏专业性很强的环保组织,但问题是,离社会大众太远了,缺少向外界传达信息、知识以及共同行动、互动的平台。而成立于2013年的鸿芷咖啡馆则试图做出有益的尝试,旨在体验和传播环保公益文化,开启多元跨界公益生活,搭建公益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鸿芷内设“五馆一库”:提供咖啡馆式的休闲饮品服务、会馆式的会议聚会体验、博物馆式的环保公益文化展示、图书馆式的图书收藏和借阅、行动者组成的“真人图书馆”以及一座环保影像库。鸿芷咖啡馆创始人伟亚说道:“我希望做环保的人能在固定的空间里和社会常规地互动,为环保行业与社会建立起频繁的联系。我们举办沙龙会选择有趣的、能和公众拉进距离的活动,通过持续的活动,形成一个社群,让支持环保公益的人有一个活动交流的平台。”至2014底,鸿芷已为国内外约200家环保、公益组织提供过沙龙、培训、聚会等活动的场地服务,并举办了大大小小200+场次的公益活动。

  ThoughtWorks中国区P3部门则是着眼于目前公益领域资源短缺、信息化建设及商业运作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自身的IT技术优势,帮助各个组织进行公益信息化产品开发,并间接使受惠人群受益。其负责人周妮娜在分享会上多次强调,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甚至比找到解决方案更加重要,从需求出发才能真正研发出有用的产品,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区别“创造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差异。此外尤其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用户是特殊的群体,受助者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要形成低成本。
公益与商业:“敏捷”变革和迭代升级是大招
  公益组织所处的环境和所拥有的资源,较之一般的商业企业来说,可能更需要持续的变革,用新的解决方案应对新问题,才能有更好的生存能力、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创新能力有多大,公益“市场”就有多大。

  “敏捷”是在IT界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如“敏捷开发”。公益领域也需要“敏捷”的思维,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运用升级迭代、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变革和创新,强调的是如何响应变化,并用快速迭代进行调整。

  鸿芷咖啡馆两年前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创立,当时选址在朝阳首府的一个小小公寓间里,运营的不到一年时间举办了130多场公益活动。然而由于空间所限,有时不得不让活动的慕名参加者失落而归;另外如果一直依赖基金会的资助很难持久走下去,而这正是推动鸿芷转型和迭代改造的重要原因。

  为了更好地提供活动和交流服务,2014年6月,鸿芷迁入更加开放的新址——银河SOHO,功能更加多元和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完成了商业化的转型。公寓间里那个带有咖啡馆性质的公益项目鸿芷1.0时期结束了,而焕然一新的鸿芷咖啡馆在银河SOHO开始了它的2.0时代。鸿芷正在积极地走向自负盈亏的道路,而这也正符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良好预期,此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则将逐步递减资助乃至退出。据鸿芷创始人伟亚先生构想,下一步,要将鸿芷推向3.0,设计发行公益一卡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同时给予参加者更多的服务和优惠。我们期待鸿芷的下一次完美变身!

  1+1>2,在社会创新大舞台上,公益与商业担纲大任,是永不过气的主角儿,坚守公益的情怀,善用商业的思维。公益与商业必须善于合体,抱团前进,才能成为时代的主角。

注释:[1] ThoughtWorks 三大支柱(Three Pillars),即 P1 是经营可持续的业务;P2 是推动 IT 变革,追求软件卓越;P3 则是在全球范围利用软件技术推动社会和经济公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