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善超市,用慈善的情怀运营超市

 乐康居 2017-03-28



慈善超市到底是一个超市还是一个慈善机构?

到底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社会组织?

它是不是政府的一部分?

还是说,它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慈善”“超市”两个词放在一起,初看之下充满违和感


公益圈的人对“慈善超市”并不陌生

但对普通百姓来讲,这个词还很新鲜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慈善超市”这个概念


“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国,1902年,目睹了城市底层失业人员的饥寒交迫,青年牧师埃德加·J·赫尔姆斯(Edgar J. Helms)在美国波士顿开始了他的“好意”慈善超市之旅。他和伙伴们在富人街区挨家挨户宣传,鼓动他们捐赠闲置衣物,而后训练和雇佣失业人员将其修复,再分发给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核心理念是,强调捐赠的物品可以被售卖营利,并且所获善款能用于支付那些帮助修缮的工人工资。

在经过长达13年的缓慢成长摸索期后,1915年,“好意慈善事业组织”(Goodwill Industries)正式成立,这是一个社会组织。他们也确定以商业市场化运作来推进公益慈善服务的战略,以超市化手段处理、销售捐赠物品的“慈善超市”则是其核心主营业务。良好的商业模式,加上慈善观念、“免税”等利好环境因素带动,好意慈善事业组织成功打造成为一家百年老店。2014年,他们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成立超过3000家店面并建立了网上商城,营业收入达到53.7亿美元,其中83%直接用于项目资助。与此同时,提供了31.8万就业岗位以及总计8900万次雇员及社区服务,超过2640万人得到了就业培训


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慈善超市在英国,它就是英国乐施会的慈善超市,运营模式与美国的慈善超市非常相似。它们免费接收市民捐的二手物品,经过处理后低价出售,所得款项除了支付房租和人工费之外,剩下的都用于慈善。当然,它的账目是有人审计的,因为政府也同样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了很大支持,所有的乐施店都是免税的。


我们可能会说美国和英国的社会福利历史非常长,但在我们东亚地区也有一个榜样,做的也特别好。它就是韩国的“美丽商店”,是一个特别帅的律师大叔朴元淳创办的。


他在2001年提出做这个事,最早,他们是在街上摆临时摊点进行尝试,主要宣传如何把废旧物品变成有实用价值的宝贝,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于是第二年,他们在韩国首都首尔安国洞开设了第一家“美丽商店”。取名“美丽”是因为爱心是美的、节约是美的、环保是美的、助人也是美的,总之,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事业,所以“美丽商店”的名字由此而生。美丽商店主要从事收集、维修和销售居民捐赠的二手物品,用所得利润为困难人员提供帮助。2002年10月,第一家美丽商店在首尔开张,短短数年内,美丽商店店在韩国境内迅速扩张,到2012年已经形成120多家店铺的规模,年接收二手衣物捐赠1000万件、销售额200亿韩元(约1.11亿元人民币)、利润40亿韩元投入公益事业。在韩国有超过5000名志愿者参与了“美丽商店”的经营服务,并和当地企业和社区建立了物品捐赠方面的合作关系。


中国的慈善超市也在本世纪初开始了探索

中国的慈善超市

2002年,沈阳成立了“扶贫超市”

2003年5月,上海第一家慈善超市在镇宁路开业

2003年8月,北京市第一家爱心超市在朝阳区高碑店成立

2004年,民政部颁文倡议在全国推广建立慈善超市

它有两个目标,第一就是要拓宽募捐渠道第二是帮扶贫困人员,帮助再就业。在民政部的倡导下,全国各地都对慈善超市非常重视,2007年,全市铺开建设慈善超市。迄今为止,全市32个镇街已全部设立了慈善超市。上海现在也几乎每个街道都有慈善超市。

纵观国内的慈善超市,有的是由街道下面的一些事业单位直接运营,有的是由居委会运营,有的是委托一些社会组织在做,有的是在超市内开辟一块区域,各种模式都有。

纵观我们慈善超市的运作,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慈善超市成为了政府慈善事业的延伸,政府要做帮困、救助、再就业问题,慈善超市就成为他们在社区的一个点。另外,慈善超市的行政化运作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目前很多经营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它的定位不明确,市场化运营观念淡薄。从经营角度看,这些慈善超市基本都没有市场化经营,它里面经营的物资都特别少,都是一般的大米油盐、洗发水、被褥等生活必需品,物资品质不高,所以只能是一些困难人士前来消费或者领取物资,而慈善超市周边的居民一般不会光顾。有一些慈善超市也就因此成为了上级慈善基金会、慈善总会的物资分发站,而这些社区里的低保户、特困户、孤寡老人就成了捐赠的对象。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国内慈善超市的运作都是封闭式的运作,它们的资源、店面、工作人员都是来自于政府或者事业单位。这种封闭式的运作导致慈善超市成了一味索取的地方,它们后门接受捐助,但捐助量又特别少,前门向困难群众开放,这种运营非常封闭。其实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完全由政府或政府下的慈善组织来运作的模式,必然导致运作效率不高、服务能力差,运营难以为继。所以很多政府部门都想破这个局,想要鼓励社会力量来做这个事。总体上有两种探索,一个是委托在一些超市里面,由超市划拨一块区域来运作,这种模式物资比较丰富,接受捐赠后的变现能力也比较好,是一个好的趋势。另一个方向是将慈善超市交给社会组织来运营,将慈善超市与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结合,可以为慈善超市招募一些志愿者,解决服务问题,同时也作为社会组织的服务据点。比如说有的慈善超市就可以做一些分发八宝粥的活动,这都是比较好的探索。


我们看今天国内的慈善超市发展

其实与英美和韩国差距还是比较大

这种差距主要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慈善超市首先是个超市,它应该经营和运营,就像美丽商店一样,它正常交税、租最好的商铺。美丽商店的运营是完全市场化的,而好意超市、乐施会超市也是如此,它们背后的本质是一个超市,而定位上更像是一个社会企业。它们虽然主观上、实质上是在经营,但客观上它们将利润拿出来支持慈善事业。市场化的运营是确保它们运营规模更大、为公益事业提供支持的保证。

第二个方面,它们也将慈善情怀贯彻到底,创始这些慈善商店的人本身就是有慈善情怀的人,他们在经营之中贯彻了慈善的精神,比如说商店内有大量志愿者参与,而不是像国内由一些低薪的人来兼职,或者由失业的人在运作。因为这些人对慈善没有概念,也没有积极性与激情来把慈善超市做好。

中国的慈善超市如果要得到更好的发展,我的一个建议是用慈善的情怀来经营超市。首先要把它当作一个超市来经营,要向最好的超市学习,研究周边居民的需求,提供相应服务。同时要去做慈善的营销,比如哪些公益项目能够得到社区百姓的支持。要扎根社区、与周边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服务的人也不仅仅是一些贫困的人群,而应该把服务范围扩大到整个社区。其次,一定要把慈善情怀做大,因为这一方面的打造能够吸引更多人为慈善超市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另外,应该把各种志愿者的专长发挥出来,比如在慈善超市捐献时间,也可以教给困难人群一些技能,同时也要打造一些有情怀的产品,比如由工艺品专家教授社区居民制作小工艺品,比如刺绣,而制作出的产品都可以在商店内销售。再就是要把慈善公益的项目做得更有创意,这些创意可以吸引更多人来到店里。所以慈善超市一定要去卖慈善两个字,把慈善打造成最突出的文化。

最后,慈善超市经营的内容可以是什么呢?我觉得二手商品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就像我们讲到的国际上成功的三家慈善超市,无一不是把二手货品作为主营的业务,在这一方面一定要去做一些社会倡导,把穿二手衣、用二手物品变为一种生活时尚。十几年前韩国的朴大叔在推动美丽商店的时候,面临的情形与今天的中国差不多,当时的韩国社会也没有闲置捐赠的习惯,也没有穿二手衣的习惯,大家都觉得穿别人的衣服用别人的东西不吉利,美丽商店就做了大量的社会倡导、社会活动,比如说请明星来穿美丽商店的衣服做它的代言,这使得很多人觉得二手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反而在今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追求简单生活、追求环保与极简,在这样的大形势之下,它反而成为时尚的行为。这就吸引了很多韩国人开始买美丽商店的二手东西。所以在我们国内做慈善超市,应该把二手物品作为主打,通过市场义卖、社区活动,鼓励更多人把自己的二手物品捐赠出来,同时鼓励更多人消费二手物品,把闲置物品的共享作为一种时尚来打造,让媒体、社会组织都参与其中,那么二手的文化一定会蔚然成风。



慈善超市的经营是非常重要的

到底应该由社会组织来做、企业来做还是政府来做?

在中国的实践表明,政府不会把它当作一项经营项目来做,所以越做越封闭、越做越行政化,从而没有效率。而社会组织来做这件事呢,也有天然的不足,比如社会组织争取资源的能力不足,又面临政策的限制,它的所得不得用于扩大再生产,只能用于进一步捐赠公益项目,这也客观地限制了它的发展。而我认为企业是做慈善超市最好的主体,因为企业可以讲规模效应,也有更多的资源,如果它在一个店能够盈利,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免税政策,它可以迅速地扩展,当慈善超市的数量超过一定数目之后,它的规模效应就出来了,它的价格优势、产品丰富度、物流统一等方面就成为了一个大系统。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居民能够在慈善超市里面买到最好的东西,同时又能够体现情怀,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慈善超市里面去买东西。到那一天的时候,慈善超市会真正成为我们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