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的爱心超市是怎么做到的

 zilixy 2018-01-16
英国的爱心超市是怎么做到的(图)
2015-01-22 07:36 大河网-河南商报
河南商报记者 侯建勋/摄
记者 董林 李肖肖 徐方方 孙李爽 崔文 王杰

爱心超市怎样才能让全民参与?二手物品的利用,也是环保、节约的办法,在国外深受推崇。
慈善文化非常完善的英国,有超7000家慈善商店,规模最大的慈善商店“Oxfam”(乐施店)更是成了一种慈善文化。它们是怎样运作的?河南商报记者联系到在英国生活多年的人,听他们说说英国的爱心超市。
英国经验
A
慈善商店:一种全民生活方式
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资深媒体研究专家常怡如,在英国伦敦生活多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门口的爱心超市。她家附近就有Oxfam—英国规模最大的慈善商店。在她看来,英国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慈善商店了。对他们来说,做公益就像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简单,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在英国,规模最大的慈善商店是Oxfam,已有超过800家分店。除了这家,还有众多和慈善机构合作的慈善商店,全英国有7000多家慈善商店。
这些慈善商店的操作模式是:免费接收市民捐的二手物品,处理后低价出售,所得款项用于慈善。
差不多每个社区都有这样的慈善商店。有人搬家,或者孩子长大了,就会有一些用不到的物品,都会直接捐给慈善商店。
捐物也很方便,街头随处可见旧物回收柜,或者约定一个时间,比如每周一早上8点,你把一些不用的旧衣服和物品放在家门口,就有人去收。
Oxfam卖的大多是捐的旧物品,偶尔也会有没拆封的新玩意儿。值得推荐的是Oxfam的贺卡,做工精美且富有意义。赶上过节,虽然很多商店都卖圣诞节卡片,但大家还是愿意到Oxfam买,因为知道这是做慈善的。
另外,这里的价签做得很别致,会生动地告诉你你的几镑钱能做什么,比如“6.99镑可以为两头骆驼治疗寄生虫,10.99镑可以给坦桑尼亚的孩子买一头奶羊”。每一枚价签上,都写着“谢谢你”的字样。
店内物品流通很快,因此看到喜欢的东西必须下手,不然等考虑好了再去就不一定有了。
这里最多的,是书籍和音像制品,每本书可能只卖两三镑,远低于市场价格,除了支付房租和人工费,剩下的销售款项都用于慈善。当然,账目是有人审计的。
这事没有政府参与,完全是民间的,店里的日常事务几乎全部由志愿者处理。政府的支持就是在税收上—所有的Oxfam都是免税的。
光顾这里的并不都是普通人或穷人,有很多是衣着考究的中老年人和衣着时尚的女孩们,甚至还有不少明星、名人。运行多年,在英国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和风气,购二手物品意味着你更加支持环保,更加富有爱心。
B
这样的慈善:让受救助者更有尊严
专栏作家潘采夫在苏格兰爱丁堡生活多年,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英国街头的慈善商店。
在苏格兰爱丁堡,我家旁边是主要的大街,一条街上就有一二十家慈善商店,它们都和养老院、救助中心有合作。
这些慈善商店,员工都是志愿者,不要工资,当然都是平时不怎么上班的人。店里的物品都是市民捐的,我和女儿就经常把衣服、家具、书本等送去。
因为店里的物品都是免费得来的,店员也不要工资,房租也打折,所以销售款项基本都是纯利润,要继续用于慈善。
在英国,这样的慈善商店历史悠久,狄更斯时代就有了。狄更斯曾写道,其长大以后还有个习惯,就是去慈善商店买衣服,这样看来慈善商店有超过200年历史了。
因为来源免费,衣服的价格非常低,值100元的,在这里可能也就卖20元左右。
除了大量企业运作的慈善商店,还有少量政府开的,比如“自行车中心”,员工也是志愿者。政府从大街上收的不要的自行车,就会送到那里,车子重新抛光后出售。在这里其实也可以“淘宝”,我曾以40磅的价格买过,如果是新车,可能要500磅以上。
这样的慈善商店,大家都来买东西,并不是贫困人群的“专利”,所以来买东西的人没有任何特殊的想法。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郑州上大学时,学校食堂设了个“贫困生窗口”,饭菜比较便宜,但有的同学不太好意思去那个窗口打饭,仿佛被贴上了标签。在英国,你最大的感觉是,慈善绝不会伤人尊严。
国内尝试
慈善商店模式 国内也开始尝试
事实上,不只是英国,作为慈善商店的起源地—美国,其规模最大的慈善商店“Goodwill”遍布全国,并在世界37个国家中有会员,大部分美国人已经习惯去慈善商店购买日常用品以及捐赠闲置物品。在欧洲国家和韩国,慈善商店随处可见。
这种西方国家的慈善商店模式,国内也有人尝试。
2008年,国内第一家慈善商店Roundabout China(众爱慈善商店)在北京顺义后沙峪附近开始运营,其模式和国外的一样,人们捐的闲置物品,被需要的人买走,所得用来帮助重症患儿、孤儿等急需帮助的对象。
如今,众爱慈善商店已从一个小店发展到上千平方米的店面,是远近闻名的公益中心。
该店销售和志愿者负责人李女士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众爱慈善商店是纯民间的慈善模式,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有以下原因:一是他们给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二是建立义工平台,让更多志愿者参与;三是对每名受助者的详细资料和需要资助的金额进行公布;四是收集受资助对象信息,及时向捐赠者反馈。
“现在,我们店的接收和捐助已经覆盖了整个北京市。”李女士说。
利用“循环经济” 来盘活慈善
2013年4月,中央财政支持的社会组织示范项目—“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启动。该项目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申办,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联合主办。
“地球站”项目的目的,就是利用“循环经济”做慈善。在北京的机关、学校、社区内,通过安置“收集箱”、热线电话通知志愿者上门服务等形式,收集家庭闲置物品,经过分类整理、修缮消毒等处理后,一类直接捐赠给弱势人群,另一类则借鉴西方国家社会企业的经验,通过二手市场运作,将盈利扣除运作成本后,全部用于公益事业。
“既是环保,也是改变以往突击式的、难以为继的捐助形式,以社会企业的模式,为大家提供便捷的、可持续的、常态化的捐助渠道。”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国正介绍,该项目的最终目的,是扶持有志于环保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和NGO,在环保公益事业中创业,以点带面,逐渐在全国形成循环经济的网络链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