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驳领的结构设计及其变化方法

 洗尽铅华于红尘 2017-03-29

来源 | 服装云教育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驳领的分类



驳领的结构设计



影响驳领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有:


①翻领宽的变化,通常可在4~17cm;


②底领宽的变化,这主要受颈部高度所限制,变化幅度较小;


③驳口点高低位置的变化,驳口点高的在胸围线上,低的在腰节线之下;


④叠门量宽度的变化,如单排扣、双排扣、无叠门……


面料组织结构特性、面料厚薄和面料所用纺织材料的差异;


肩斜度变化的差异,当垫肩厚度的变化增加使翻领在较宽时会受到影响。


一、驳领的作图步骤


1、平驳角西装领前、后衣片上领型造型设计图;


驳领基本领口运用公式:


前直开领:N/5-0.7=40/5-0.7=7.3CM


前横开领:N/5-0.7+(劈门量1.2~1.5)=40/5-0.7+(1.2)=8.5CM


后横开领:N/5-0.3=40/5-0.3=7.7CM


后直开领:1/3X(后横开领)-(0.1~0.3)=1/3X7.7-0.25=2.3CM


驳头造型形状中的数值是由款式设计图来确定具体的数值。


2、根据领子造型设计要求按对称关系作出相对应的领子结构图。

以翻折线为对称轴,M~M’, N~N’, R~R’,P~P’分别对称。


3、以SNP点为圆心,逆时针方向转动所求得的翻领松度a,并作出该角转动后的领子结构图。

二、驳领结构设计的实用作图法


1、平驳角西装领、蟹钳领和大翻领的实用作图法

(1)前基本直开领BD为N/5-0.7=40/5-0.7=7.3CM;


(2)前基本横开领BC为CM+MB=(40/5-0.7)+1.2=8.5CM,此值可根据不同款式作相应变化;


(3)CN为b-0.4=3-0.4=2.6cm(b为底领宽,0.4cm为定值,但当底领较宽时,此值可适当增加)


其二,确定翻领松度,以翻折线NA为基准线,用三角板作出x-x,y-y线。必须满足:


1)x-x线与y-y线相互垂直;


2) x-x线必须通过基点N, y-y线必须通过基本直开领D点。


3) y-y线中OP长度为   x-x线与翻折线NA的夹角即为翻领松度。

其三,作出领子造型设计图和领子结构图。

三、变化的驳领结构设计方法


款式a: N=40cm,翻领宽a=4.2cm,底领宽b=2.8cm

1、按效果图作出领子的造型


上平线→前中心线→前腰节线(41cm)→叠门线(2cm)→前直开领(N/5-0.7)→前横开领(N/5-0.7+1.2劈门量)→前肩斜线(22°)→驳头止口点(从SNP点向下测量值为25cm)→基点位置(底领宽b-0.4cm)→翻折线(连接驳头止口点和基点)→其余数据参考图中相关数值。


2、参考实用作图法


按对称关系作出领子结构图(对称轴是翻折线)-->按实用作图法确定翻领松度-->定出领口线、翻领宽、底领宽、领子领脚弧线……

| 注意事项 |


四、变化的驳领结构设计应用


1、单排钮枪驳领 


N=40cm,翻领宽a=4cm,底领宽b=3cm,前腰节=41cm,驳头止口A离腰节线3cm。

2、双排钮枪驳领


双排钮枪驳领的中心开口点B要比单排钮枪驳领的中心开口点B高。

3、小青果领(1)


N=38cm,翻领宽a=6cm,底领宽b=3cm,前腰节=41cm,驳头止口A离上平线距离26cm。


4、小青果领(2)


N=38cm,翻领宽a=6cm,底领宽b=3cm,前腰节=41cm,驳头止口B同时又是中心开口点,离上平线距离20cm。

5、燕子领


N=38cm,翻领宽a=5.5cm,底领宽b=3cm,前腰节=41cm,中心开口B点离上平线距离18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