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邯郸市,武安市,阳邑镇——小摩天岭下的古村

 东海若水斋 2017-03-29


阳邑镇

2010-11-13

 

概述

阳邑镇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在东经一百一十三度,北纬三十六度。东与石洞、贺进,南与涉县,西与山西、管陶,北与活水交界。总面积一百零七平方公里。(包括原柳河乡),均为汉族。以农为主,兼营工副业。

镇内有邯长公路、磁阳公路、武安至列江公路、邯长铁路、邯涉铁路越境,交通比较方便。

镇以驻地村名而得名。

阳邑镇境内丘陵起伏,南洺河纵贯全境。总耕地面积六万七千一百一十七亩,林地面积三千八百九十七亩。土地利用率达百分之三十九。改革开放开始时,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较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商业化,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工矿企业一方面发展了地方的经济,另一方面随着新建扩建也占去了大片的耕地。

气候

属北温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三十八点三度,最低气温零下十六度,年平均气温十三点一度。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的转暖,气温也逐渐的增高。年降水量三百二十毫米。是一个干旱少雨的乡镇。无霜期二百二十天。

资源

主要矿藏资源有煤、铁、白云石、硅等。

阳邑煤矿

阳邑煤矿位于阳邑镇南丛井村。以驻地阳邑镇而命名阳邑煤矿。隶属邯郸矿物局。

该矿建于一九六九年。

占地面积十七万七千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二万七千一百四十二平方米。

原有干部职工一千六百二十四人,家属一百二十九名,年产煤二十二万吨。但随着地下资源的枯竭已宣布破产,划归地方政府。

阳邑大桥

阳邑大桥为邯长公路重要桥梁之一。因座落在阳邑村西的南洺河之上,故名阳邑大桥。本桥为悬砌拱桥,全长二百二十四点五米九孔,中间七孔跨度为二十五米,两侧边孔跨度为十五米。桥高八米,宽九米,两侧有人行道,并装有护栏。全部为料石浆砌。载重量为十三吨。

本桥呈东西向,东临阳邑镇,西靠万寿山北坡,为武安通往涉县及山西的咽喉。

本桥建于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隶属邯郸地区交通局,由武安公路管理站代管。

镇内山脉

阳邑镇境内山脉,皆属太行山余脉。其主干摩天岭屹立于西北边境,向东南分支,盘旋而下,为我镇山脉的主要发端。有的山脉来自山西左权县,也有的从涉县入境,蜿蜒起伏,纵横全镇,据其地理位置和走向特点,属小摩天岭山脉十八盘山脉西南横行山脉

镇主要属于小摩天岭山脉。摩天岭主峰位于县西北边境艾蒿坪村(即长寿村)西侧,岭上有峻极关,为入晋之咽喉。沿摩天岭南行称为小摩天岭山脉。此脉盘旋于南、北洺河之间,为南北洺河天然分水岭。南行十余公里,至马店头乡昆仑峪、列江乡木作两村间,脉分东西两支:我镇属于西支脉。西支脉盘错于白云川管陶川两川之间,有五峰山罗锅寨大地坪黑锅垴轿顶山。由轿顶山南行至杏花村,有千岁垴氓氓牛山(杏花村南)万宝山(陆渠村西北),到此支脉若断若续,为小摩天岭山脉峰腰处。迤逦东行至东井村,旁支四出,佛爷岭四亩垴等山。东至于贺进村。越贺进村南起为双尖垴。蜿蜒于北洺河南岸。氓牛山东南为大寨山(龙务村东)、五花山(北丛井村东)。

干脉至此,纵横错杂,然可区分为北、中、南三支:北支东行于土岭村北叫北岭,在西梁庄之南叫南山,东至于大北庄;南支南行,由土岭入赵庄村,这里有峰,名叫蜂窝垴轿顶垴

大寨山

大寨山位于阳邑镇东山村东北,为贺进、阳邑交界处。呈南北走向。坐落面积约五平方公里。属小摩天岭山脉。

大寨山以其主峰大寨而得名。主峰海拔八百六十三米。山体岩石裸露,树木稀少。山东、南、北均可攀登,唯西侧较陡,单人可攀山顶。

此山是武安深山区与浅山区的分界线,西为深山区,东为浅山区。

此山北部偏东四点五公里处有佛爷岭,海拔八百二十六点一米,南部偏东三点一五公里处有五花山,海拔七百六十五点五米。此三峰实体相连,大寨山高而居中。

万寿山

万寿山位于阳邑村西南。呈东北西南走向。来自于涉县之山脉之余脉。坐落面积约零点五平方公里。属十八盘山脉。

山脚下原有寿圣寺,以此得名万寿山。此山为武安较小之峰,海拨五百九十一米。主峰南山岭重叠,主峰西山坡延缓入涉县。

此山地理位置重要,既是武安与涉县的界山,又是通往山西的要道。邯长公路由东北向西南盘山而去,南洺河自西侧沿崖根由北向南流。阳邑公路大桥建在此山脚下。

镇内河流

镇西部高,西北部最高,河流随山脉地势曲折奔流,主要有南洺河及其支流,纵横南北,蜿蜒于全镇。

南洺河

南洺河位于镇西北部转南部流经列江、管陶、阳邑、石洞、冶陶、徘徊、崔炉、磁山、庄晏、下白石、伯延、午汲、北安乐、宋二庄、康二城、清化等十六个乡镇,全长九十五公里(包括上游管陶川二十七公里),河床平均宽约三百米,为本县第一河流。

河源于列江乡的荒庄村北摩天岭南麓,沿小摩天岭和十八盘山脉之谷,曲折南流,纵贯列江、管陶两个乡,两岸之水随地注入,汇流于下站村南,入阳邑镇境,这一段长达二十七公里,名曰管陶川,川名借管陶村名而得之。

自下站村南继续南流,称南洺河。流至阳邑村北,青塔川自西来注入(源在涉县青塔村北),

过阳邑折向东南,流至北华村东,兴文河自北注入(源在杏花村南山);

流至石洞村西,倒流河自北来注入(源在赵庄村北山沟);

流至牛头村西,龙虎河自西来注入(源在涉县龙虎村西南);

西南流至徘徊村南,东河自北来注入

一直到五湖村西,玉带河自西来注入

曲折东北流,至永和村东,与北洺河合流

该河系季节性河流,除管陶川内有泉水外,其余长年干涸,唯汛期泄洪。

建国以来,经长期治理,已在上游的管陶乡境内修建了车谷水库(即朝阳湖),并修建了车谷干渠、及与河道平行的公路,沿河建有阳邑铁路桥阳邑公路桥磁山公路桥东洞铁路桥东洞漫水桥等。

南阳邑的革命纪念地

柏林村的李河林、东井的李堂义诸烈士纪念碑

沿革

阳邑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远在7500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繁衍生息在这里了。当时,主要散居在南洺河及其支流沿岸。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平凡,阳邑镇境内为秦赵交兵之地,在通晋、通鲁、通邢的交通要道旁,相继出现了一些城邑和村落。

秦以后,我国封建制度已经确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镇人口增长较快,一些以商业贸易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应运而生,村庄也星罗棋布遍及全镇,阳邑古城既是隋时阳邑县的县城,又是西部山区的商业中心。只是后来,朝代更替,沧桑巨变,有些遭受天灾或战乱而被毁灭。

1939年秋,在杏花村召开武安县第一届抗日政府选举会议,贾云标同志当选为县长,抗日政府临时设在杏花村,后迁柏林村。

1939年解放,属武北县抗日政府(后为武西县)。

1946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属七区(阳邑)。

1953年,建立阳邑乡政府、西井乡政府。

1958年,属阳邑大公社下设的阳邑管理区、柳家河为贺进大公社下设的柳家河管理区。武安县改矿区时划归涉县。

1961年复县后划回武安。同年由大社分建阳邑公社、柳家河公社。

八十年代,又重新改为阳邑镇、柳河乡。

1996年,乡镇合并,柳河并入阳邑,称为阳邑镇。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镇境内一些交通便利、人口集中、自然条件优越的村庄,逐步形成了以商业贸易为中心的小集镇,阳邑曾为县的“八大镇之首”,阳邑、柏林在一九八一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时,全村人口超过五千。

自然村名起因

该镇自然村名称,主要用字有岭、山、峧、河、井、寨、店、城等,自然村名起因大体分为八大类型:

一是以姓氏命名,

二是以地理方位命名;

三是以建筑风物和自然风光命名;

四是以历史人物命名;

五是以吉庆嘉言命名;

六是以地形特征命名;

七是以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命名;

八是以职业作坊命名;

此外,还有地形与方位、姓氏与职业等结合而命名的。

这些村庄的命名,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地理、风俗等面貌,也反映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地名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反映。了解这些自然村的来历、沿革和现状去,对研究我镇的历史大有裨益。

阳邑村

阳邑村位于武安市城西偏北二十七点七公里处,居市西部边境。

村北倚群山,西南角有万寿山,南临南洺河,丘陵起伏,村东有八里横小平原,土质较肥沃。邯长公路由村南通过。

现村内分设阳邑东街、西街、北街(即寨上)三个大队,邑东大队所属山庄有大峪峤,均为汉族。耕地一万零二百五十六亩,以农为主。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做生意的渐渐多起来,商业贸易繁盛,形成武安西部商业中心。

相传,建村于汉代。古时称河的北岸为阳言城曰邑故取村名阳邑。隋开皇十年(公元五九0年)置阳邑县,筑有土城。现镇内有隋古城遗址。

阳邑古城位于阳邑村寨上,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200米,寨周围断面发现城墙夯土,古城设东、西、北三门。

炀帝大业初年,(公元六0五年)废阳邑县,复回武安为镇。

元代镇内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曾设“炉官”和“税使”。

1939年,共产党领导的武安县抗日民主政府驻此地。

1945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办事处先后在该镇开设贸易公司运输支公司保险公司禁烟总局等,以粉碎日伪经济封锁和保障根据地的物资供应。阳邑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当时西部山区一带的贸易中心,被喻为太行山区的“小上海”。据统计,当时镇内有商业、手工业等21个行业,105家,资金达140多元(银元)。

解放后改镇为村。

1956年修建邯长公路,1975年又修建了邯长铁路,分别由村南和村北通过。

村内交通主要为一条东西向贸易大街,全长1500米,其中水泥路面长1050米,宽9米。在一侧设有宽0.7米、深1米的盖板排水沟。

主要建筑有镇政府办公楼、供销社百货楼,同时设有百货、医药、五金批发站、农业银行营业所、邮电所、各种商业店铺,以及镇办中学一所,市医院分院一处。

该村自古临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昔日店铺林立,贸易繁华,商贾来往不息,为武安县八大镇之首。设有集市,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不仅本县的商人和村民上市赶集,而且波及到涉县及山西省一部分地区。农历每月逢二、五、八大集,人流满街,叫卖声鼎沸,为阳邑历史上商业鼎盛时期。

村西有阳邑水池,为本县最大的旱池,据传为明代午汲小和尚之业,旧志称“圣水池”。1940年版《武安县志》载:“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知县黄之孝重浚,敕碑以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碑文记载:重修寺峪沟、马名泉渠道,引水下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池涸,居民复自浚之。池水可供阳邑、柏林两村人畜饮用。

1942年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领导下,该村进行了补底维修,用石灰、红粘土、河石浆砌。1980年春天再次重修。

池型为圆形,周长315米,直径105米。可蓄水3万多立方米。池底呈圆锥形,周浅中深,最深处为4.5米,用白灰粘土浆制。池崖高2.5米,用青石水泥砌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起了机井,现在原水池已干涸。

1941年和1942年连年大旱,阳邑镇有钱人出钱买水,有牲口的出村驮水,穷苦百姓则往返40华里到管陶川马名泉挑水。全镇饥渴死亡40余人,家破人亡20多户,背井离乡到山西逃水荒的20多户。同年,阳邑为从管陶川上游马名泉引水,与上游的上站村发生争斗,当场打死一人,伤多人,有五人被押。

本县流传的”阳邑怕柏林,继城怕沙洺“的说法,其原委是柏林、继城地处下游,缺水严重,往往为争水而拼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武安平调有一出戏叫《高山流水》就取材于沙洺与贺进的争水抢水,劝告人们团结用水。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担水跑断腿,那年是个头。”该镇是个淡水资源缺泛的乡镇,虽然后来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但现在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平常就该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北华村

北华位于阳邑镇驻地南偏东三点七五公里处,居南洺河南岸。地处丘陵,村西岗峦环绕,村东北多平地,黄沙土质。汉族。耕地三千二百二十六亩,以农为主。

相传,汉代建村。

元朝时,村民被蒙兵杀戮殆尽,幸存着仅有两三家。

明朝永乐年间,又有居民从山西洪洞迁来,复集为村,建有北寨、中寨、南寨三庄。

到清朝中期,颇有富庶气象。

解放前,三村为一村,称为南阳邑(片村名)。

解放后,于一九五五年,以三寨分建为三村,北寨改称为北华,中寨改称为永安,南寨改称为经济。

永安村

永安村位于阳邑镇驻地南偏东四点一公里处,居南洺河南岸。地处丘陵,村东多平地,土质较肥沃。汉族。耕地一千五百二十六亩,以农为主。建村年代和村名来历同北华。

经济村

经济村位于阳邑镇驻地南偏东四点五公里处,居南洺河南岸。地处丘陵,村东多平地,土质较肥沃。汉族。耕地三千六百八十七亩,以农为主。建村年代和村名来历同北华。

大井村

大井村位于阳邑镇驻地南偏东六点七五公里处。地处山区,多岗坡梯田。与所属山庄庙湾村为一个大队。汉族。耕地一千八百六十三亩,以农为主。大队驻地大井。

明朝末年建村。据传,明末战乱,南阳邑姓申的一家避乱于此。定居后,掘井一眼,口径较大,取村名为大井。其后子孙相继,渐成村落,命村名为大井。

柏林村

柏林村位于阳邑镇驻地东北偏南三公里处。居鞍鹤岭东北部。有少量坡地,村南地势较平坦,土质较肥沃;村东临兴文河

现分为东柏林、西柏林、前柏林、寨上四个大队,汉族。耕地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三亩,以农为主。

改革开放后,村民思想有了重大改变,外出搞副业,在村南的鞍鹤岭上发现了铁矿,矿井随处可见,富裕了一部分村民。但破坏了矿体,特别是招雇大量的南方民工,给地方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村民郭恩元创办的普钢经济效益较好,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是武安西部经济栋梁。村办有焊条厂、砖厂、灰窑。

据该村兴隆观石刻记载:秦时已有此村。相传,古时此地多柏树,村名由此而得。又据村西南石桥碑刻记载,魏太和四年,即一千七百五十年前,郭氏、刘氏由涉县迁来;明朝永乐年间,温氏、李氏由山西洪洞迁来,各成巨族,村庄发展很快,村名沿用至今。

村北有凤凰山,山上多柏树,建有碧霞元君庙,后建有烈士纪念厅

北丛井村

北丛井村位于阳邑镇驻地东偏南四点六公里处。地处丘陵,村南地势较平坦。与所属山庄东峤为一个大队。汉族。耕地四千三百五十亩,以农为主。大队驻地北丛井。

北魏时建村。村西兴隆寺内的造像碑立于北魏武定七年(公元五四九年)。

金朝状元胡砺出生于此村。

明朝永乐年间,田姓由山西洪洞迁来。

清初,王氏由山西辽县迁来,各成巨族。

昔日所处水脉浮浅,筑井较多,故取名丛井。又因村南有南丛井,而称北丛井。

南丛井村

南丛井村位于阳邑镇驻地东偏南四点七五公里处。居南洺河东北岸。

村东丘陵起伏,村西地势较平坦,土质较肥沃。

武徘阳公路、邯长铁路从村西通过。与所属山庄不老峤磨子岩为一个大队。汉族。

耕地五千四百零三亩,以农为主。大队驻地南丛井。

北魏时建村。

昔日所处水脉浮浅,筑井较多,故取名丛井。又因村北有北丛井,而称南丛井。

土岭村

土岭村位于阳邑镇驻地东偏南八点一公里处。丘陵起伏,多山坡梯田。与所属山庄南台峤为一个大队。汉族。耕地三千一百一十六亩,以农为主。大队驻地土岭。

相传,居民于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迁来,以房舍筑于土岭之旁,而取村名土岭。

东山村

东山村位于阳邑镇驻地东北偏南五点六公里处。丘陵起伏,村境多岗坡梯田,土质瘠薄。为一个大队,六个生产队。有一百四十一户,五百一十二人,均为汉族。耕地一千零一十一亩,以农为主。

相传,清朝郭氏由柏林村迁来。因建村于柏林村东的东山,故取村名东山。

盘峧村

盘峧村位于阳邑镇驻地西北偏南三点二五公里处。岗岭环绕,皆山坡梯田。为一个大队,五个生产队。有一百三十二户,五百一十三人,均为汉族。耕地八百一十三亩,以农为主。

相传,清光绪初年,村民由阳邑村、涉县井店村迁来,建村于阳邑村西北的深山沟里,以所处地形而取村名盘 。

楼洼村

楼洼村位于阳邑镇驻地北偏西十二点五公里处。地处深山区,为阳邑镇一个社直生产队。有十二户,六十四人,均为汉族。耕地七十一亩,以农为主。

相传,清代建村。村民由柏林迁来定居,渐成村落。此处山洼相接,远望似楼状,故取村名楼洼。

柳家河村

柳家河村位于县城西北偏南二十五公里处。丛山叠岭,多坡地梯田。邯长公路由村旁通过。为一个大队,均为汉族。耕地一千二百二十一亩,以农为主。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多以交通运输为主进行谋生。为柳家河公社驻地。

村中间有一水泉长年永不干涸;村东有一旱池,池旁有一古槐,其旁建一石阁,阁上建有三大菩萨塑像,但年久失修早已不复存在。

相传,建村于明初。初居民多由庙庄迁来。村旁原有涓涓泉水,东流入洺,两岸多柳树,故名柳夹河,村名由此而得。后人将“夹”写作“家”,改称今名。

龙务村

龙务村位于柳家河南偏西二公里处。沟岭相间,多岗坡地。村东背以大寨山,村北有小寨。汉族。耕地三千八百九十八亩,以农为主。邯长公路由村西通过。东风干渠从村北蜿蜒而过,村西北有建于一九七二年的柳河渡槽

古时因村中缺水,村民需到三里多远的柳河去挑水,常因此展开械斗。经多方协商,由龙务村民负责在柳河街中间挖取一条河沟,进行排水。后随着村民的思想开化,逐步在街中修建了许多水窖,进行蓄水。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有传“龙雾三日出李密”,即言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生于此村,不可信。据史料记载,李密是陕西长安人,何生武安,不可靠。

北西井村

北西井村位于柳家河西北偏北二点六五公里处。山岭纵横,多山地梯田。村西背靠窟窿山,北傍清江河。汉族。耕地四千一百七十亩,以农为主。远负盛名的圣泉山云烟寺,曾被著名的清初文人王可大赞不绝口。东风干渠从村西蜿蜒而过,村东建有独孔桥一座。改革开放以后村民在以支书申运书的带领下组建了武安市第二建筑公司第二工程处,使村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硬化街道,修建学校、水池,绿化荒山,开辟旅游景点,修缮圣泉山云烟寺。

相传,建村于明初,申姓居多。村东有井一眼,井之东西各建一村,居西者名西井,居东者名东井。此村居西,故原名西井。西井村中有河,后以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村,居北者名北西井,居南者名南西井。

圣泉:位于村西北圣泉山上。海拨700米。旧县志载:“山顶有二泉,其水蓄而不流,寡而无溢,多取弗竭,故以圣名。

南西井村

南西井村位于柳家河西北偏北二点二公里处。岗岭纵横,多山地梯田。村南紧靠虎头山,北望五牛寨,傍庄后脑。东依歇的垴。均为汉族。耕地二千六百一十六亩,以农为主。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在以胡书的、王天林的带领下组建了武安市第二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使村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硬化了街道,修建了村中、村东两座教学楼、水池,修缮旅游景点—虎头山菩萨堂

村中相传胡姓曾出过弟兄三个秀才,解放前县城自卫队司令胡向前即为该村人士。抗日战争时三五八旅在以旅长陈锡联的带领下曾展转于此地,现存有和平医院旧址,烈士纪念亭等文物。

相传,建村于明初,村名来历见北西井。

东井村

东井村位于柳家河村北偏东一点一公里处。居佛爷岭西麓,岗岭起伏,多山地梯田。村西背靠青龙山,北望四亩垴。均为汉族。耕地二千三百九十三亩,以农为主。邯长公路由村东通过。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靠山吃山,利用自然资源,白云石、硅矿、大理石石子厂应运而生,使村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但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

修建了武安市西部山区第一座教学楼、水池,绿化荒山,修缮了村中的碧霞元君祠,即奶奶庙,使村中三里五里的善男信女们有了烧香拜佛的去处。土地庙关帝庙修缮一新。远近闻名的杨州城庙会空前繁华。村中建有八座石阁,但年久失修大都倒塌。

相传,建村于明初。初时,王、侯、陈、郭等姓自山西洪洞迁来,李姓由红土坡迁此。原村西有井一眼,井之东西各建一村,此村居东,故取名东井。

杏花村

杏花村位于柳家河乡驻地西偏北二点四公里处。居青龙山西麓。群山环绕,多山地梯田。汉族。耕地二千三百八十三亩,以农为主。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组建了武安市第二建筑公司第九工程处,逐步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修建了学校、水池。

相传,建村于隋末。初时,冯、刘、郭、罗等姓迁此定居,后元、吕、常、路、张等姓相继迁入。《武安县志》书为“古豪”,俗称“狗嚎”。村人嫌其欠雅,以其村后有杏园,于一九0一年改称杏花村。

有传,“狗嚎三日出王伯当”,即言隋末瓦岗军将领王伯当生于此村。王伯当初在河南兰考东北率众起义,后从李密降唐被杀(公元六一八年)其籍贯无考,但生于杏花必不可信。

尖山村

尖山位于柳家河乡驻地南偏北二点二五公里处。岗岭纵横,多山地梯田。汉族。耕地一千四百二十五亩,以农为主。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形成以交通运输为主的致富方式,逐步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硬化了街道,修建学校、水池,修缮了村南山上的菩萨庙

相传,建村于明代。初时,李氏由山西洪洞迁来定居,因居尖山脚下,取村名尖山。

坟岭村

坟岭村位于柳河村西南偏北三点五公里处。山峦起伏,皆山地梯田。均为汉族。耕地六百九十六亩,以农为主。

据查,建村于清代。初时,李、张、祁等姓相继迁此定居。因村所处山岭层叠,建村在山岭之上、古坟之旁,故取村名坟岭。

 

金状元刑部尚书胡砾

 

胡砾,字元化,金时武安丛井里人。生于辽天祚帝乾统七年(公元1107年),卒于金海陵王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是我国金代较为著名的文学家。

胡砾少时好学。北宋宣和年间,被元军掠至燕京,逃匿到京郊香山寺。后被参知政事韩邡偶然发现,亲自教他诗词散赋。

金天会十年(公元1132年),胡砾中进士第一名,初授右拾遗,暂任翰林院修撰。

1158年胡砾出任刑部尚书,掌管全国法律、刑狱等事。

1161年得病。皇帝多次派人探问。七月二日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开封)官舍,享年五十五岁。同年十一月十五日葬于武安县丛井里

胡砾在文学上的功绩是不可否定的,曾编修国史,文章言简意赅,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元化格”。虽身居要职,但勤奋好学,难能可贵。

 

镇内名胜古迹

 

该镇古为冀州之域,晋国之地,赵国之乡。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为革命根据地。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绚丽夺目的文化,留下了一座座人类文明的历史纪念碑。

阳邑镇有建于隋代古城

北丛井的龙山寺比丘道王宝造像碑(为北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即公元五四九年建造,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属省保古石刻。此碑原在北丛井村兴隆寺内,寺庙早已倒塌拆除,现建为小学。碑身高一点三九米,宽零点七五米,厚零点二六米。碑头为九脊歇山顶,山檐较远,龟跌。碑身正面上部浮雕两座殿堂,中间站有三人,中部刻一大龛,内刻一佛。龛外左右,自上到下刻飞天、坐佛、菩萨、力士。龛下刻有两个壶门,龛内刻五像,中间者略高大,两旁有执伞、拿扇的。其他三面刻字,隶体,有方格。右上角刻“大魏武定七年岁次己巳四月丙戌朔四月八日癸巳~ ~司州魏郡易阳又今为武安龙山寺主比丘道王宝记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