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细胞在风湿领域中的应用

 hghhphf 2017-03-29


设想存在这样一种治疗方法,只要通过简单的静脉输注一些细胞,就能够修复病变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减轻全身的炎症反应,且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不发生排斥反应。那么,这将是医学史上的重大变革。现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的研究进展似乎使这一切离我们不遥远了。

文|希希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患病时间非常长的关节炎,可发生于除了腰部以外的任何关节,常见于手、腕、膝和足。发生原因是机体的免疫系统紊乱,把自身组织当成了敌人进行攻击,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破坏,并损伤皮肤、眼、肺等器官。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 具有分化成不同细胞类型的能力,同时也表现出抗炎和免疫抑制的特性,从而对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体外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它们能抑制异体抗原、丝裂原和CD3诱导的T细胞增殖,也能抑制B细胞增殖,甚至对NK细胞活性也可能有抑制作用。因此,间充质干细胞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在多种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脊髓损伤、糖尿病和自身免疫病中均有涉及,也已在不少疾病的临床前期研究中证实了较好的疗效及很少的不良反应。

 

在风湿病领域,也已得到了一些动物和人体研究的结果。向试验性狼疮性肾炎的模型小鼠输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延缓蛋白尿的发生,降低抗dsDNA水平,减轻肾脏损伤,且Th1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IFN-γ,IL-2)及促炎症因子(TNF-α,IL-6,,IL-12)水平下降而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增加。在另一项研究中,向MPL/lpr小鼠输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病情改善。


人体研究方面,智利的Carrion等用自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试验性治疗了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仅观察到了外周血CD4+CD25+FoxP3+细胞数量的增加,而疾病活动度无改善。我国南京鼓楼医院的孙凌云等对16例难治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了异基因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平均随访8.25个月,所有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都得到了显著改善,SLEDAI评分、血清ANA水平、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肾功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缓解的同时,外周血Treg细胞的数量增加,Th1和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重新恢复了平衡。并且在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复发,且未发生治疗相关的死亡。


另外,其他风湿免疫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应用MSC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临床疗效,这些结果提示MSC移植可能是自身免疫病治疗中一项很有希望的新疗法。

 

临床案例举例


澳大利亚Mesoblast:

2016年,澳大利亚生物科技公司 Mesoblast 曾报道一种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干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令人鼓舞的结果,大约一半(47%)的治疗患者其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得到 20% 的改善,相比之下,安慰剂组只有 25% 的患者其类风湿关节炎症状人能达到 20% 的改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治疗响应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就能产生。


解放军303医院:

解放军303医院也有收治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临床试验的案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显效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13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73.3%,显著高于对照组40.0%。论文以《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分析》为题发布在《中国现代医生》,结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较好,可明显缓解和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此外,协和医院、广西医科大学、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大学等等诸多医疗及科研机构纷纷就此展开相关研究。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近年来颇受关注,具有以下优点:

  • 间充质干细胞可修复受损的细胞和组织,并具有向受损的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

  • 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以改善异常的免疫反应;

  •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可以阻抑炎性细胞介质,减少骨关节、滑膜破坏,有效地控制病情进展;

  • 间充质干细胞不属于造血干细胞系,具有“免疫豁免”的特性;

  • 由于其来源于成体组织或新生儿组织,没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议;

  • 体内及体外研究均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作为一种创新疗法用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目前,我们已看到了MSC临床应用的曙光,这种新疗法也许将为风湿免疫病患者带来真正的福音。

 

参考来源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 37(1)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32):4014-4018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9, 25(9):860-86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