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是一生的故事——郑胜宁

 秋枫叶落 2017-03-29

文|陈琦


一直以来,灿烂的传统文化总能让人洋洋得意,也因此每次接触那些从事传统文化的艺术大师们,都会心生敬仰之情。他们或许无人问津,只是默默坚守着每个时代文化的承诺,守护着传统与民族的命脉。但是,在每个值得骄傲的文化故事里,他们又是那样的明亮、清晰。

      到2017年,郑胜宁刚好75岁,从事木雕艺术60年整。一直以来他仅热爱雕刻,如痴如醉,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也赢得了许多荣誉。生活早已无忧,他却越来越“单一”。每天,第一个到达位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工作室内,穿上蓝色的工作服,然后开始一天的雕刻和教学。有时候天气好,阳光会从玻璃窗照进来,洒在他的身上,既安静,又祥和,犹如他手中雕刻的那些人物,日久生辉,风华浸远。

《套 马》

“工艺美术”是一个具有历史性和使命感的行业,虽然从艺人数不多,却独具特性。尤其以家族为背景的工艺美术世家更是以不灭的匠心精神和民族特性,令人尊敬和敬仰。

《独具匠心》

      郑胜宁出生于乐清黄杨木雕艺术世家,尽管父母不是从事雕刻艺术,但是其叔叔郑祥奎先生却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民间艺人,并且是近、现代乐清黄杨木雕发展过程中除王凤祚、叶润周外,深受尊重与认同的木雕匠师。

      

      1958年的夏天,是郑胜宁难忘的日子,当时15岁的他在叔叔的指导下,考进了黄杨木雕厂成为学徒,并在王凤祚先生影响下继承了细腻,柔美的王家木雕风格。凭借刻苦和天赋,郑胜宁很快崭露头角。随后,他被单位选送,参加由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和浙江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三雕研修班学习,以此开启融会中西,博古创新的艺术生涯。

《乡间小路》

郑胜宁的工作室里,摆着许多作品,每一件都十分精神,不仅用刀干净利落,而且有一种大型雕塑的厚重感,与传统风格的雕像比起来,他的工作室洋溢着一种现代艺术的文化气息。

《鲁 迅》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美学会会长杨成寅先生曾在《郑胜宁木雕艺术》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到: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在近二十年来确定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对中西方雕塑的优秀传统的正确评估和学习借鉴问题;在西方雕塑交流融合中如何坚持民族风格;……郑胜宁大师木雕艺术的发展道路对以上这些问题似乎都在一定程度上作了正确的回答。

《毛泽东》

《春 暖》

      像郑胜宁早年的作品中就有一部分在表现西方雕塑和解剖艺术。像《男人体》 《头骨结构》 《马的解剖结构》《列宁头像》等。在美术学院学习回来后,他对西洋的雕塑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研究和学习。


       郑胜宁在其文章《谈黄杨木雕现代人物的塑造》中提到:“继承传统,不是简单地因袭照搬古人的东西,更不应该把明、清的风格当作唯一的传统。”所以,欣赏他的作品,会颠覆许多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民间艺术世界。

《鸿飞那复计东西》

       郑胜宁曾说《弘一法师》最能代表他匠心的作品。他与这件作品的缘分源于阅读了《弘一法师全集》一书,被弘一法师传奇的人生、超凡的才气、律己的人品和一丝不苟的做人文化所折服,“相较于自己的人生,弘一法师就像一座生命的灯塔, 他能带来力量,给予安慰,我想很多人可能也会有同感,所以为他雕像,是我艺术生命里必须要做的事情。”


       从2002年创作第一件 “弘一法师雕像”以来,他便痴迷和执着于作品的再创作,每一件都被倾注不同的生命感悟和思想文化。据说,有一次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到工艺美术馆来参观,看到郑胜宁的弘一法师木雕像,  在旁人还没有反应过来,86岁的她已经走到作品面前合十参拜,因为弘一法师是丰子恺先生的恩师。

《弘一法师》

2016年4月,“郑胜宁雕刻艺术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隆重举行。这次展览无论是在数量、题材,还是表现手法上都令人叹为观止。

《爷爷和孙孙》

       在这次展览的138件作品中,最早的创作于1963年。欣赏他的作品,会发现他的很多作品题材都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像《爷爷和孙孙》 《孩子,老师的生命》 《母子情》等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系列作品《三十六行》。《三十六行》作品取材于民间的36种传统职业,当初为了创作这一系列作品,他不仅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而且特意走访相关行业并亲身体会。

《孩子,老师的生命》

      该系列作品一经展览就广受好评,像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查永玲曾这样评价:“三十六行”系列雕像,每一件品都凝聚着郑胜宁独到的构思和匠心, 每一件作品都讲述了一段普通百姓的生活,每一件作品都有着一个创作的故事,每一件作品都能全方位的欣赏。如此灵活的将生活雕成艺术,并让艺术蜕成文化,正是郑胜宁所独有的艺术魅力。该系列作品曾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和“艾琳·国际工艺精品奖”金奖。

《三十六行》

      在根雕作品上,他善于利用原材料天然的形状、肌理和巧妙地运用对比、调和、单纯、均衡、整一等形式美的规律,在关键的部位稍作雕凿处理,就能创造出各种理想的艺术形象,将天物与人工创造不露痕迹地结合成为一个真善美统一的整体。像作品《岁月》 《楚魂》等根雕精品,都营造出了一种流动变化、开放的、如诗如梦的意境。


      作为一个多才的传统艺术家,郑胜宁除作品精彩外,他还不断总结自己的艺术和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并写了不少有益于行业发展的文章,如《根艺雕刻艺术述要》 《谈黄杨木雕现代人物的塑造》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黄杨木雕艺术跟很多手工艺一样,不只讲求不断创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它更需要传承。

《天下为公》

有人曾说:人生如果是一幅画,早年的活动就是画布的底色,日后涂上的颜料,不过是从底色晕染出来的缤纷。郑胜宁就是如此吧,一心一意的将艺术过成了一种生活。

人物档案


郑胜宁(1943年—),浙江乐清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产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从艺六十年,一直秉承和发扬优良民族传统文化,他的木雕风格继承传统又面向现代,在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不少亮点。擅长木雕人物、动物雕刻。在名人肖像、当代生活题材、历史题材、根艺雕刻及室内外雕塑艺术领域,均体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扎实的造型功力,作品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和独特风格,在业内外享有盛誉。


连续十二次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作品在全国和省级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屡获大奖,其中金奖和银奖多达五十余件。木雕《弘一法师》 《神医华佗》 《鲁迅》 《孩子,老师的生命》等三十五件作品分别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木雕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母子情》


来源:浙江工艺美术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