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90后都成了中年人,就别怪80后老年导演们一言不合就怀旧了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7-03-29



80后导演如今逐渐掌握了话语权,他们不谋而合的集体回忆,既是从自我的成长经验中获取进入电影市场的机遇,也翻出记忆镌刻影像编年史中一章。

 

电影,是城市的一面镜子。城镇,是电影的背景。无论有意无意,城镇的风貌和人的生活形态,都被记录在了记忆里,后来再被留守、或者远离那座围城的导演们刻录在了电影中。

 

 


  • 识得乡愁

 

故乡情结或许是这批80后导演的共性,因为他们生于那个“走出去”的时代,所在城市的变化、职业的变化甚至阶层的变化,从此之后,他们便有了乡愁。

 

▲[乘风破浪]里韩寒的生活痕迹体现在场景上,然而记忆中九十年代的环境,实体和感知可能都发生了改变,所以他的镜头总是一边缅怀一边告别

 

[乘风破浪]、[致青春]、[甜蜜18岁]、[七月与安生]、[少年巴比伦]等太多他们的电影安放了铁路的意向,作为走出了家乡的那一小撮人,他们更能体会留守和远行的差别。

 

郝杰的[我的青春期]里,“古城第一小学”几间简陋的教室、宿舍、开水房,青春期的中学生们挤在一起,日久生情。

 

长大的赵闪闪见识了北京的繁华,开着宝马X5衣锦还乡,发现中学同学大多已在小城落地生根,做了官的、卖烧烤的,同窗的命运竟如此不同。

 

最后定格在张家口郊外的大片雪地,天地悠悠,怆然涕下。

 

▲导演郝杰阐释[我的青春期]描写了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农村文化的衰落,社会发展的悲剧和个人价值的幻灭,在失衡的现代试图找寻纯真年代

 

那是郝杰所感慨的现实,因为太过强硬,衬托得往昔像是一场慷慨激昂的梦,短暂而令人迷恋。

 

而韩寒对往昔的迷恋程度更甚,他笔下和镜头里的“亭林镇”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童年和少年的乌托邦。

 

非电气化的铁轨、亭林百货公司大楼、河道两旁星罗棋布的小楼,在更大的发展到来之前,相对闭塞的空间里,不愠不火地滋长着大城市里罕见的人情味,以及没有被打过鸡血的单纯梦想。

 

[乘风破浪]有韩寒自我投射的部分,但正太帮却不是他自己的故事,而是源自他对过往生活氛围的记忆,一场对小镇青年的动作捕捉。

 

所谓乡愁,其实就是某种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了的氛围。

 

▲[八月]像是一场久违了的梦,对导演张大磊对观众而言,都有着即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因为隔着时间的河流,凝视变成了回望

 

[八月]中出现的内蒙古制片厂大院,也是导演张大磊从小长大的地方,即便后来去俄罗斯圣彼得堡求学生活四年,他的电影处女作[八月]仍然选择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谈起创作初衷,张大磊说是因为目睹母亲用小勺给瘫痪在床的姥姥喂饭,不由想起1994年夏天,姥姥以同样方式照顾她的母亲。

 

“突然感觉恍若隔世,那一刻好像真的听到了94年的音乐声、火车鸣笛声,父亲、母亲、我自己、我们过去生活的院子、被改革影响的人们、弥漫在空气里的气味。简直就像一场白日梦……那一刻我决定拍个电影。”

 

后来酝酿多时,导演张大磊创作[八月]剧本只花了一个月时间,但接着又打磨很久,不仅仅是叙事和戏剧结构层面,而是要了解自己想表达什么,最终他找了这个梦的质感。

 

影片选用黑白色调,和记忆中漫长甚至有些无所事事的时光互相吻合。电影拍完后,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标准放映厅被拆除,这个90年代人们看电影的好去处,长久地保留在胶片里了。那是时代的落幕。

 

▲[路边野餐]的时空是非线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汇聚成了陈升的离别与重逢,那不仅是人际的碰撞,亦是不同时代的碰撞

 

自始至终,毕赣的创作皆围绕故乡凯里,[路边野餐]的人物和故事也只能生长于凯里。他说电影如同庄稼,庄家需要土地,而北京不属于土地,都是水泥,没法种庄稼。

 

边陲小城这些年的变化让他惊讶,于是[路边野餐],让监狱里与世隔绝多年的陈升惶然降落,执着于寻找过去,那些像芦笙演奏一样濒临消失的东西。

 

 

  • 寻找乡愁

 

寻找乡愁可以算是华语电影中渗透很深的隐藏命题,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都沾染了那份思绪,贾樟柯也不停拍着他的汾阳。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就像贾樟柯[24城记]里的国营军工单位被开发成商业楼盘24城,还没来得及凭吊就被抹去的东西太多了。

 

▲李睿珺的镜头直击裕固族现状,[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里枯竭的河床与废弃的村落触目惊心,恶劣自然环境让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者只能放弃祖辈的生活方式,留下回不去的故乡

 

80后导演以1990年代为背景的创作,无从寻觅当时情境,更多是利用躲过轰隆隆拆建的“遗迹”。

 

比如韩寒,他的亭林镇早已不是20年前的亭林镇,所以[乘风破浪]里,他用金山亭林镇和金山朱行、常熟吴市、嘉善丁栅、松江泖港等地方拼凑出了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往昔。

 

那些场景,经过艺术加工改造,被还原成了符合导演们记忆的样子,只不过这些记忆多少是有些变形的,更美亦或更阴郁。

 

路内原著、相国强执导的[少年巴比伦]故事发生地戴城,是围绕着糖精厂建设起来的居民区。

 

电影的取景地是青岛一家制碱工厂,建立于五十年代的工业大生产时期。占地面积很大的厂房,外墙用红砖砌成。钢铁做成的锅炉、机器,敲起来叮叮当当地响,高耸的烟囱常年冒着浓烟。

 

那些工人穿梭于偌大的工厂中,被划分成不同的工种,电工、焊工、钳工。很多中国人的人生纵横上,都有一个属于工厂时代的印记。

 

▲导演相国强认为,做青春片首先要抛弃青春片的概念,青春片是类型和手段而非目标。于是我们看到了[少年巴比伦]里工厂时代的质感和活在这份质感中的路小路和白蓝

 

导演相国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逐步消解的“铁饭碗”工厂时代,董子健饰演的路小路被放置其中,在父母为其规划好的人生轨迹上缓缓前行,不情愿却没有足够勇气挣脱,被迫去守着那份“旧”。

 

像戴城糖精厂这样曾经辉煌一时的工业化遗迹,其实代表着一个半封闭的生活圈。

 

导演王一淳在[黑处有什么]里,专门找到位于河南兰考县的一处废弃的中原油田基地,复原出记忆里中原飞机厂家属区的样子。

 

除了工厂区之外,还有完备的城市功能,比如负责维护治安的公安局,方便家属子弟教育的学校,还有养老院、理发店、音像店等等。工厂区外围简陋的街巷、隐秘的树林、荒草丛生的乡镇结合部。

 

那是市场经济发展浪潮下,私营企业崛起,国营工厂时代走向没落后触目惊心的荒芜,作为少女曲靖成长的背景而无处不在。





影迷互动



聊聊这些年怀旧电影

最触动到你的是哪一部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看电影


新最全的电影周边电影票免费送

最黄暴和最有深度的电影解读每日定时定量推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