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焦与疾病

 11jiuge 2017-03-29
  
中国论文网 http://www./6/view-3566411.htm
  【摘要】:中焦,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特有名词。它位于横膈膜以下,脐以上的部位。也泛指我们平常所说的脾胃。《灵枢营卫生会》讲:“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总结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这是形容中焦运化水谷,进而生化气血的作用。笔者经过多年阅读中医典籍和实践,将通过人体中焦来探讨人体健康与疾病。
  【关键字】:中焦;疾病;戊土;己土
  一 失误的治疗
  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饮食、睡眠、情志、遗传因素等。当人体感到某个部位不舒服时,可能疾病已经形成了。当然,我们生活在现代,有高科技的仪器去检测我们的疾病并且能够对症下药,可能我们认为我们胜利了。但是,谁又能保证我们的治疗方案是最优越的呢?我们可能短时间内治愈了某种病症,但从长期看却损害了病人的整体健康,这样的情况是否会发生呢?当我们欣喜的看到病人某方面的疾病渐愈但胃口却差了,人瘦了,大便不成形了……显然,这样的治疗方案是失败的。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疾病的规律,错误地站在局部的问题上,其实这就涉及到了中焦脾胃的问题。常言道:先天心肾,后天脾胃。如果没有照顾到这个后天,那么整个人体就会土崩瓦解,更具体地说是中焦阳气无法运化食物,中焦已经停滞了,可想而知,又有何能力去运药呢?
  过去中医治疗结核病,很多情况下没有照顾到中焦,光从西医的病名出发,用滋阴降火的方法,导致中焦越来越弱,土不生金,最后化缘绝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值得我们引起反思。
  二 中焦阻滞症状及理论依据
  当中焦阻滞,气机不通偏于后背,压迫腰部,因腰为肾之腑,所以就会出现肾区胀痛,遗精早泄,阳痿。中焦阻滞,气机不通从后背上逆就会出现后背胀痛,颈项疼痛,后脑胀痛。当中焦气机阻滞压迫膀胱则会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胀痛。中焦气机阻滞从前面上逆顶住胃脘就会出现胃脘胀满,在往上冲顶住咽喉就会出现吞咽困难,咽部如有异物、呕吐嗝逆心慌惊悸。中焦气机阻滞从肝胆两肋逆行而上就会出现胸闷,胀满,两手麻木,心慌易怒。中焦气机阻滞冲气上逆出现上实下虚则可发生眩晕,头脑胀痛,口干口苦,心烦胸满,下肢发凉,两脚无力,失眠等症状。中焦气机阻滞还可发生脐腹周围坚硬如石,腹大如盘。在妇科方面中焦气机阻滞则可导致冲任失常发生经带胎产的一些病症。
  黄元御所著《太阴湿土》云:“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实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源总由于湿胜也。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亡于滋阴,此古今之大祸也。
  《四圣心源?中气》又云:“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为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中气衰则升降失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消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不止也。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出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三 个人体悟
  综上所述,所有的疾病,我们都要顾护中焦,从中焦出发,建立一套为病人长期考虑的治疗方案,从根本上治愈疾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祖国医学中,其实早已有著名医学专家在这方面做了及其精彩的论述,例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笔者根据东垣老人的《脾胃论》以及其他相关著作认为中焦的治疗大法应从活、通、散三方面着手。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在药物的剂量上应准确把握,特别在实施汗、吐、下三法和应用寒凉之品时尤其要注意。很多患者不是死于其他而是死于胃气衰竭。脾土自衰用理中汤;火不生土用附桂理中汤;湿浊盛者芳化,理中汤加苍术、藿香、白蔻、砂仁等;木不疏土用生芪、桂枝尖。《脾胃论》言:“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升。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生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止发汗也,为助阳也。”中焦为上下之枢纽,升降之本。《四圣心源》言:“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中焦阻隔则上下不通,当运中以溉四旁,理中加半夏、砂仁。腹胀,实者,莪术、三棱、蜈蚣。或者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补大气,理中加生黄芪、砂仁,忌一切行气破气之品(枳实、青皮、陈皮)。
  无论疾病发生在何脏腑,只要有脾胃虚寒的症状,首要任务是顾护中焦,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用热用寒,都应在不伤胃气的基础上治疗。以上内容就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导。
  参考文献
  [1] 《黄元御医学全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 《吴佩衡医案》,人民军医出版社
  [3] 《扶阳论坛 2》,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