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与人生:什么是人生的第一动能?

 nangongcunfu 2017-03-29


文王演易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做了前无古人的事情,既有对天道“生生之谓易”自然法则的探索(“昭事上帝”),也有国家治理的方略(“以受方国”)。文王是借“易卦”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从而达到“推天道以明人事”(《系辞》)的目的。



而在五十岁看到《易》时,孔子认识到自己的“大过”,学《易》成为他思想的拐点。晚年的孔子超越了自己,使《周易》从众多巫卜之“易”中脱颖而出。因为他是周易的受益者,有着老师的身份,他总结出来的,成为我们说的“哲学”、“道德”。





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研究中,他把重点放在人和研究上。对于人和,如果分而言之,可以理解为行为与思想上的和谐。这也是认识天地关系后的人生感悟,如“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友忠信”;以“孝悌”道而行,社会秩序就会井然有序;强调“信”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主要方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结交对自己有益的朋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社会关系的和谐正是天人合一的的表现形式。


但孔子的探讨这才刚开始,他最终将这种和谐演变为对人心的感悟,因为人除了与其它生命个体有着许多共同点外,还有着——思想。


其实,外在的东西容易把握,而最难搞清楚的是人的思想!孔子的伟大正是来自对思想、对人心的探索。我们可以逃避环境,但能逃离我们的心么?就算是圣人也要面对内心世界的矛盾与焦虑,以孔子而言,他有着政治的挫折、失意、灾难,这些会使大家对对“德”产生思考。




蔡地绝粮事件中,尽管当时孔子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一向质直粗豪的子路忍不住被命运捉弄的感觉,不高兴的说:您平素教导我们行仁义定会有好报,现在到了这步田地,该怎么解释呢?


孔子的回答意味深长:遭遇困顿的原因并不在于道德修养的程度不够,仁不必信,行不必果。因为阴阳变化之理,道德与吉凶不可能瞬间的对等,但宇宙处在是动态的平衡中。


宇宙来自虚空,我们来自父母。空是有的母亲,而人的生命中接近“空”的是我们的思想,它能转为无穷的“有”!


命运是心相的显现,转变心田便是转变命运的根本。心的安详,生活就自然显现成为幸福美满。孔子就是从中发现了要解决人生的问题一定要从“无”入手,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这就是“德”的实质,只有这样,孔子之德才有了基础。正是这种虚空成就了一个人的伟大或龌龊,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首要要把握好你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都从中而来。






孔子抓住了人的第一动能——“无”、“人心”、“思想”,建立了儒家的家园与精神归宿,这样,再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就不再生硬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