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鸿章凭靠十二个字,终成一世大名,然也败于此,留千载骂名

 龙叔文馆 2017-03-29

李鸿章凭靠十二个字,终成一世大名,然也败于此,留千载骂名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颇受争议的人物,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然而他功过是非,均在外交上,一生连签卖国条约,遭世人唾弃。

李鸿章有一幅广为人知的对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这“内春功”,可谓是李鸿章超常心理素质的写照,也是他成就重臣的成功之道。

自19世纪70年代主持晚清朝政以来,就一直饱受上下官员的责骂,甚至是辱骂。特别是甲午海战失利及1896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更一度成为国人皆曰可杀的卖国贼。对此,李鸿章一向不予解释和抗辩,只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而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李鸿章原本可以在南方观望时局,可他却不计77岁高龄,拼着老命应诏到北京签订《辛丑条约》。

李鸿章凭靠十二个字,终成一世大名,然也败于此,留千载骂名

作为一位名臣不容易,对于朝野批评,他一向是既不退缩,也不辩驳,一切我行我素。

从他这一副对联可以看出,一是能容骂,承受士子之骂,大臣之责,不光如此,他还嫁女给一度骂自己最凶的“清流派”首领张佩纶。二是能伸屈,承受甲午海战的屈辱,带伤签《马关条约》,被贬为商务大臣。三是识大体,虽饱受骂名,仍与八国列强谈判,签订《辛丑条约》,最终赔上老命一条。

《荣禄存札》记载:“京师陷,中外皆延颈望和”,“鸿章既受命,朝局始有转机,都人皆置酒相贺”。不但崇拜他的人颂扬他此次议和有“扶危定倾”之功,使自己“黄花晚节,重见芬香”。甚至连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其为“当代第一伟人”,“不独朝廷倚之为长城,即中外人民无不望之如山斗”,此次进京,“中外人民莫不举手相望,以为和局指日可成,銮舆指日可回,旋转乾坤,非异人任”。

李鸿章凭靠十二个字,终成一世大名,然也败于此,留千载骂名

1901年11月6日,《辛丑条约》签订后四个月,李鸿章因为受尽洋人的气而病危,本已穿好寿衣,却挨至次日中午“目犹瞠视不瞑”。他的旧属周馥抚之痛哭曰:“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

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须臾气绝。

周馥曾赋诗以志怀念曰:“吐握余风久不传,穷途何意得公怜。偏裨骥尾三千士,风雨龙门四十年。报国恨无前箸效,临终犹忆泪珠悬。山阳痛后侯芭老,翘首中兴望后贤。”

正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写,“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以中国当时的国势,“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辩之理,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李鸿章的悲剧在于:那超常心理素质又使他度过一个又一个政治危机,成为清朝立国以来最长的政治不倒翁。也是如此,使得他能够忍受种种屈辱而完成自认为有意义的使命,却令国人皆呼“可杀也,该杀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