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宜城:楚都成语故事——兵不厌诈

 襄阳孙金福 2017-03-29
 
      楚成王(?-公元前626),芈姓,熊氏,名恽,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公元前626年在位。

春秋时期,公元前656年,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公子重耳。重耳闻讯,逃出晋国,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大约在公元前642年,逃到楚国。楚正值强盛,在楚成王的领导下,打败了一心图霸的宋襄公。楚成王早闻公子重耳是当时贤人,便远迎重耳,安置重耳居住在郢都(即今宜城楚皇城)。

一日,楚成王在酒宴中问重耳:“今日,我待你如何?”重耳答曰:“甚厚!”楚成王又问:“他日若你返国,将作何报答?”重耳答道:“若返国,皆君之福。倘晋、楚对战于中原,我必然退避三舍,以报今日之恩!”楚成王默然,令尹子玉大喝道:“寡君奉汝为上宾,汝安敢出此妄言?”并强谏楚成王:“重耳,世之贤主;倘使其归国,如鱼得水,他日必成楚之大患。今日,其羽翼未丰,宜当处之!”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晋国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

 秦穆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赵氏,名任好,是秦德公之子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即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公元前633年至前6324月,晋楚爆发了战争。晋军实力较弱。晋文公用计使强大的秦、齐两国对楚国产生怀疑。在外交上,使楚国处于孤立的状态。楚成王见赢不了晋军,准备班师回郢。子玉不同意。楚成王只好留下一部分兵力给子玉。晋文公又用计激怒子玉后,子玉率楚军倾巢出动,杀向晋军。这时晋文公命大军撤退。文公说:“当年,我落难于楚,幸得楚王招待甚厚,未曾忘却。我也曾许诺,若复国,能与楚国猎于中原。我必退避三舍以报楚王之恩!”(古时行军以30里为一舍)。众人还是不能理解,狐偃说:“出兵打仗,理直气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如两国交战,晋愿退避三舍。今日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如果他们步步进逼,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狐偃的高瞻远瞩,让人钦佩;文公的气魄,更让人肃然。晋国大军撤退90里,至城濮安营扎寨。

         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楚军攻到城濮。晋文公首先击溃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晋军在战车后面捆上早已准备好的树木、柴草。战车疾驰而过,后面黄沙漫天,伸手不见五指。楚军左将军子西望见狼狈逃窜的晋国残兵败将,下令击鼓进军,追剿晋军。左军疯狂扑向敌人。子玉率领的中军还在静观战局,左军已孤军深入。晋军将领先轸留下部分军事,勉强作为保卫晋文公的警卫,便与另一将领郤(yù)溱(cóu)领导着中军“救援”上军,遇上正追得起劲的子西,先轸、郤溱以中军将敌人拦腰斩断,使楚国左军进退不得,假意撤退的晋军掉头反攻,子西已难以控制军队。左军在晋军主力的强力冲击下瘫痪。子玉看着左、右两军之溃败,首尾难顾。直到子西、子上(右翼将领)突围而出,方知晋军已是全力攻击左右翼,根本没有兵力攻击自己的中军。子玉才知大势已去,只得回到郢都领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城濮之战。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