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春秋战国打仗都是几十上百万,而近代清朝和民国都没有这么多?

 pgl147258 2017-03-29

首先,可以很确定的一点是:在打仗这件事上,古人是会吹牛逼。

我记得小时候看小人书,双方将领一见面,基本上都是:“我带了十万大军前来,尔等速速下马受死。”其实他只带了2000人。

我们来测算一下:

从一个社会人口构成来看,14岁到60岁的之间,理论可以打仗的人应该在60%—70%之间,考虑到春秋战国时人的寿命还不长,这个比例应该再下调10个百分点。

再把女性排除在外,一个国家所有能上战场的男人,理论上讲最多也只有30%。

你还不可能把所有的适龄人员都拉到战场上去,所以能达到20%就不错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人口规模约在3000万,按20%测算军队规模能达到600万就是峰值了。

按战国7雄分一下,一国也就平均100万的军力。

但冷兵器时代,军队数量确实庞大,还有得益于当时的征民体制。

严格来说,春秋战国时代,基本上全民皆兵的时代,平时务农,战时从征。

所以兵源数量能得到保证。如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14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到了前线。这种征兵能力是清朝民国根本做不到的。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武器的升级换代,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在冷兵器时代,军队人数往往会成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但随着火药的出现,军队人数已经很难左右战局,鸦片战争英国就来了7000人,大清数十万人都没个鸟用。

今后,随着武器的发展,战争也许就是大家坐在电脑前点几下的事,技术和钱,将是决定未来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完全要根据当时的社会制度来决定。

夏至春秋这个时代,一般作战兵力都较少。一是当时人口的确也不充足,没有足够的兵力。二是奴隶社会中能参与战争的都是贵族阶级,也就是士以上阶级,所以称之为士兵。平民和奴隶是不允许参战的。贵族阶级人口比例本来就少,也就不可能有太多兵力。

战国时期是我国军事战争的一个顶峰时期。各国开展变法后,基本实施全民皆兵,鼓励耕战,不分阶级以战功为晋升方式。所以五口出三丁这种战争动员模式比比皆是。四百万人口就能动员近百万军队,国家不承担士兵的口粮,服饰等。不过这种动员模式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战争持续性不强。一般维持一年左右,因为大量劳动力从事战争,致使农业生产停顿,所以不具有可持续性。例如,秦赵长平大战三年,秦虽胜,却无力一口吃掉赵国,主要原因就是国内已经物资空虚,无法支持灭火之战。

到了唐代,出现了府兵制,地方政府开始养兵,承担地方兵的财政支出。府兵规模的大小完全由地方军阀的财力决定。和人口比例基本以没有什么联系。

到了宋代,军权再次集中,中央禁军成了国家主要军事力量。当兵吃粮成为主流,职业军人开始出现,军队的规模完全由中央财政来决定。战斗力也开始直线下降。明代的军户制,清代的八旗制都是职业军人的体现。但是战斗力就呵呵了。而这种职业军人,在中国古代顶峰规模就是宋代的百万禁军。后世基本没有超过这个规模。民国的军阀们更像唐代的府兵制。

所以战国时期基本就是中国古代兵力的最高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