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北京点心,尝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味道

 江山携手 2017-03-29

今天,我们在北京的很多老字号里买到的糕饼点心汇聚了蒙、满、回、汉四个民族的口味。

能尝出来吗?不能!能!

......

没关系,这些口味都已融合的几百几千年了。早就幻化成了一种精神,叫包容!

吃北京点心,尝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味道

北京的点心确实融合的至少四个民族的口味。

首先,元世祖定都北京后,市面上出现了以蒙古点心为主的民族食品,经营这种食品的称鞑子饽饽铺。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又带来了南方糕点,经营这种糕点的称南果铺。

清朝入关后,又带来满洲饽饽,从此北京形成了蒙、满、汉、回四个民族、三种类型的饽饽铺。

吃北京点心,尝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味道

蒙、满合称鞑子饽饽,汉族的大教饽饽以及回族的清真饽饽。

后来,由于各民族多年生活在一起,逐渐融合,

北京的点心也转化为以满汉结合为主的北方糕点,称“北案儿”;南果铺则称“南案儿”;清真则称“素案儿”。

在过去,卖点心的铺子都叫什么什么斋。

比如:东华门的金兰斋

东四八条路口的瑞芳斋

前门大栅栏的聚庆斋和正明斋

菜市口的桂兴斋

东风市场西门对过儿的宝兰斋

地安门烟袋斜街的公和魁、增庆斋、

大栅栏东口儿以南的祥聚公、祥茂斋

崇文门大街的大生斋

菜市口烂漫胡同的清华斋

广安门门脸里头的清顺斋

北新桥儿以北路西的庆明号

交道口儿大街的义兴斋

东四北四条的庆明斋。

还有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里特意提到西四牌楼以南的异馥斋,便是一家义和团以前的老店。这些在过去都是大名鼎鼎的点心铺子。99.9%都叫斋。

点心铺子很忙啊。。。每天要做的花样很多,给人吃的,也有祭神佛的...

一年到头都要按节令习俗做点心。

吃北京点心,尝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味道

除了上面那些,日常供应的品种还有大、中、小八件。

包括:缸炉槽糕、套环蓼花、龙凤喜饼、核桃酥、杏仁酥、杏仁干粮、焦排叉、中果条(江米条及糖枣、芝麻球组成)等等。

随着时间推移,过去很多大名鼎鼎的老字号已经渐渐没落。但是这些点心花样还是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在稻香村、月盛斋、、、等等很多地方都能买到。

你可能已经很难吃出这些点心到底是哪个民族流传下来的特有口味了,但也许,正是这甜蜜蜜的口感,让你觉得北京如此包容而博大。

精品头条-来自微信公众号

北京民俗(bjmins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