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有'微信综合症'吗?这是病,得治!

 昵称33997491 2017-03-29



 

网络社交的势力范围越发广泛,甚至渗入到线下真实的生活圈,悄然改变你我社交生活。然而,在线社交真的能够对我们的现实人际网络建构产生推动作用吗?

 


麦吉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加拿大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记者和作家苏珊·平克在她的书《村落效应》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解析,她的研究认为,“微信综合症”并不是国人独有的问题,许多Facebook的重度用户也存在“社交网络囤积症”。平克教授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症状对我们的危害,并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治疗指南。


1

社交网络囤积症让信息失效


从前,我们总喜欢囤积物品,比如图书只买不看、没用的物件不舍得扔掉,还将之美其名曰为“收藏”。在线时代,情况并没有多大改变,社交网络带来了新的囤积形式:看到好文章先mark、加了无数个群不说话也不退出...

 

“社交网络囤积症”让我们失去了对信息捕捉的敏感度,这对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影响?以加拿大心理学家苏珊·平克的故事为例,这位学者仅仅因为几天没看Facebook的推送,就错过了一场不该错过的葬礼:

 


“我最近在Facebook上得知,一个儿时伙伴的妹妹去世了。但因为我隔几天才会看一次Facebook的推送,所以我错过了她的葬礼。我应该去参加的。如果有人直接联系我的话,我一定会去参加葬礼。朋友的妹妹一个人过着独居生活,有一天她摔下了楼梯,在那里躺了很久才被人发现,发现时她已经孤独地死去了。因为没能见面,我只好打电话向朋友慰问,当我们终于通上话的时候,“七日居丧期”已经过去了。我的朋友已经回到自己位于另一座城市的家,恢复了日常的生活。我也恢复了自己的生活。”

 

就算在一条生命戛然而止的时候,我们也不太可能像过去那样进行面对面的真诚互动了。平克朋友妹妹的死讯夹杂在一大堆数字垃圾之间——有人“赞”了一间刚去住过的酒店,有人发了一条猫耍杂技的搞笑视频链接。与其说是网络这种媒介造成了人与人的疏离,倒不如说它来源于我们对网络的过高期望。

 

2

当我们刷朋友圈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


社交网络不仅让昔日的好友变成路人,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焦虑和烦恼。根据2012年美国发表的一份调查显示,当代的大学生比他们的前辈认识的人更多,但是他们却感到更加孤独,他们可以娴熟地使用电子设备,但是他们的“人际能力却很差”,而且他们时常感到难以面对面地交流想法和感受。

 



我们的孤独感是如何被社交网络放大的呢?

 

当我们被好友聚会照片、旅行动态刷屏时,我们都会体会到被人遗忘的滋味。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娜奥米· 艾森伯格和她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大脑图像研究,他们发现,我们受到的社会伤害像生理疼痛一样真切而深刻,负责生理伤害和社会伤害的神经网络竟然是一样的。

 

坊间流传的地铁里“请勿低头”的标语


根据艾森伯格的研究,背侧前扣带回和右前额叶皮层的部分区域,共同组成了大脑的警报系统;当人们感到生理疼痛时,这些区域就会被激活。当人们感觉自己被孤立时,这些大脑区域也同样会被激活。也就是说,从生物学上来看,社交孤立感对于生存的威胁,就像身体受伤一样严重。

 

社交网络用连续不断的状态更新冲击着使用者的神经,让人们变得越发敏感。出于某些尽人皆知的规则,社交网络会突出别人社交生活中的光明面,隐去消极的东西——相形之下,你自己的社交生活就显得太无趣了。

 

3

面对面接触创造亲密关系


但是,在线社交并不是完全没有社交价值。有研究发现,虚拟网络在人际间的弱连接关系上有天生优势。弱连接关系包括以兴趣为基础的社交活动、和一般工作联系,这种联系相遇对现实社交具有流动性高、接触时间短的特点。我们在网络社交中也更容易完成“印象管理”,即表现出一个更完美的自我来获取认同,因此通过虚拟社交,我们更容易拓展弱关系连接。

 


如果我们想要把弱关系发展成强关系,情况则不同了。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我们更多的感情投入,但在线社交会使沟通双方所取得的信息更为有限。所以我们光用微信加好友的方式扩大人脉是远远不够的。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也反复强调,微信是一个工具,希望它让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交流变得更高效,用完即走;而不是把微信这个软件本身当作情感依赖与社交归宿。

 

尽管在线社交已经成为我们工作与社交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这里还是要提醒大家,在线社交对我们的现实人际网络建构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仍不能丢弃传统的面对面的沟通的人际交往方式。

 

本文摘编自湛庐文化出品的苏珊·平克的《村落效应》。


湛庐F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