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对石鼓, 银子万万五。 谁人识得破, 买尽成都府。 虚无缥缈的民间传说,与亲眼见证的历史改写, 它们之间,只隔着一次考古发掘。 2017年1月5日,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正式启动,3月20日,“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阶段性工作新闻通气会上宣布:考古队在两个多月的发掘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0000件,证明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真实性。 这是中国传说中记载的几处藏宝中唯一被找到、且是由考古机构科学发掘出的批量宝藏,公布的文物数量多,等级高,种类丰富,为全国重大考古发现。 张献忠为何弃海量金银财宝于不顾? 宝藏从埋藏到面世经历了多少觊觎? 湍急的岷江给考古工作带来哪些挑战? 猛戳下方视频 ↓↓↓, 三分钟带你了解“江口沉银”的前世今生…… 大浪淘金,历史出水而来 江口沉银虽然是水下遗址,但岷江河道水流湍急,能见度几乎为零,并不适合以考古队员潜水为主的传统水下考古方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采取围堰的方式把水排干,在围堰内划分发掘区域,这也是中国考古界首次在内水区域开展围堰考古。 围堰考古基本原理(更多介绍戳上方视频↑↑↑)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今年1月开始的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在两个多月后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万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据介绍,出水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张献忠分封嫔妃的金册、银册,以及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银锭,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和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最为珍贵的是发现了张献忠的金封册,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金封册 部分出水文物 这是我们亲眼见证被改写的历史。南开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学院副院长刘毅教授认为,历年来中国的考古发现能直接印证历史记载的并不多,而且这次“江口沉银”所涉及的历史真相曾经颇有争议。“文献记载是可以被怀疑的,但是不应该轻易否定。”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也给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即明代以后的考古学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过去多年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都对“张献忠屠蜀”等相关记载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认为其因战败而藏宝的记载是地主文人对农民军的污蔑。但此次彭山江口的出水文物直接佐证了清初官私文献记载的真实性。 “展急登岸促攻,枪铳弩矢,百道俱发,贼舟尽焚,士卒糜烂几尽,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百,悉沉水底。” ——(清)彭遵泗《蜀碧》 文物出土是一项考古发掘工作,本身跟藏宝并没有直接联系。与国外的一些私人打捞或者商业性质的发掘不同,我国对出土文物有着严格的要求。刘毅介绍:“按照我国法律,地下文物一概归国家所有,任何个人和单位没有占有的权利。非但如此,也没有自主发掘和打捞的权利。如果真的发现了宝藏,也应该主动向有关部门提供线索,不能私自盗掘。” 无需等待,沉银先睹为快 今天,我们不仅能在新闻上、在视频里、在屏幕外看到“江口沉银”,还能在成都博物馆先睹为快! 2015年,警方在云南、四川等多地对6个盗掘江口沉银遗址的团伙骨干展开同步抓捕,到案31人,扣押“西王赏功”钱币27个、银锭39个、各类钱币逾千枚、其余金银杂件逾百个。 “永昌大元帅印”,该枚金印是当地警方破获的“江口沉银”盗掘案件中收缴的文物 “西王赏功”金币 江口沉银遗址被追缴回的被盗文物中,有一部分正在成都博物馆常设展览展出。展出文物有手掌大的元宝型银锭,保存完好的大顺通宝铜币,以及刻有“大顺”铭文的古老城砖…… 展厅 银锭 “大顺通宝”铜钱 历史湮灭,文物却永恒,它们构成了明末农民起义浪潮中的一个缩影,共同诉说着那段风云变幻的故事……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来源:成都博物馆,每日新报 |
|
来自: 木头1018 > 《考古 博物馆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