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幼荣 和文雄会长《过红棉水榭》 春归水榭柳如烟,莺燕枝头唱木棉。 紫苑茗香人欲醉,插花云鬓不须钱。 ◎陈文雄
过红棉水榭有题 西湖春晓到红棉,一派风光映画船。 物事芳菲难尽叙,看花不费买花钱。
◎李林根 次韵和陈文雄会长《过红棉水榭》 一抹晴霞看木棉,西湖柳絮翦轻烟。 莫惊仙气萦衣袖,芳榭波摇水底天。 ◎胡文汉
和红棉水榭有题 二月西湖细雨绵,春风拂处柳含烟。 游人才说朝云事,忽见东坡上画船。 ◎叶良方 和文雄会长《过红棉水榭》
◎罗胜前 和文雄会长《过红棉水榭》 红棉一朵争春色,水榭云浮望远山。 湖荡轻舟来岸上,风扶杨柳我凭栏。 ◎木溪
和文雄会长 红棉绿岛绕霞烟,一片春波卧晓天。 白鹭不知人更早,数回惊起过栏边。
◎雷钦健
过红棉水榭有题 西湖紫苑臥紅棉,影落花飛墜畫船。 名士抱琴流韻在,繞樑今日值多錢。 ◎林远 和陈会长 擎天争艳颂红棉,碧水游船古榭边。 島影烟霞惊鹭梦,花朝时节独留连。
◎绿萝
步文雄会长过红棉水榭有题 春风几度醉红棉,潋滟波光映画船。 万物莫言皆有价,湖山占得不须钱。
◎麦文章 和过红棉水榭有题 ◎董伟英 次韵文雄君过红棉水榭 青葱一派簇红棉,大好春光不费钱。 岂是晓烟藏得住,西湖风物待人传。 ◎华慧娟 和文雄会长《过红棉水榭》 (一) 烟波千顷映红棉,亭榭飞莺掠画船。 莫叹廿年霜鬓染,探春还觅汉唐天。 (二) 几曾看尽落花天?春去还归次第连。 心境难由时令改,琼章当属阅兰篇。 ◎清雨 步韵文雄《过红棉水榭》 紫苑寻师遇木棉,飞花邀客渡诗船。 一心修得斯文气,堂上书生莫论钱。 ◎赵淑伟
和文雄会长 (一) 客居惠岸整三年,水榭湖光在眼前。 只叹棉红春已晚,又怜片片付花涓。 (二) 西湖三月雨潺潺,水榭船亭绿岛间。 万树红棉偏燎醉,一番思绪为谁闲。 ◎晴岚 和文雄会长 ◎子映
和会长过红棉水榭 (一) 又至西湖水榭边,花吹柳影柳吹绵。 眸中还是旧时景,不见当年那艘船。 (二) 不念东坡不羡仙,朝云长卧翠微间。 莫非心恋西湖水?一枕清波独自眠。
◎樵夫
忆游红棉水榭 小岛风情叹木棉,灯光闪烁似花船。 行来顿忆林婆酒,送我三斤莫计钱。
赠陈会长文雄先生 春来最爱是红棉,一树花开映画船。 笑面含情酬雅客,琴襄装满不须钱。 ◎董小冰
步陈会长韵 四月征途正柳棉,残春欲满木兰船。 妆楼还待人双入,吩咐莫怜占卜钱。 ◎黄元基
步陈文雄会长过红棉水榭有题 五颜六色画红棉,百韵千诗糸紫船。 九曲桥栏观八景,半城烟雨一春钱。
赞红棉
往来羁客赞红棉,岸柳荷花伴画船。 碧水西湖多景致,鹅城不惜买春钱。
◎曾纪林
步陈文雄会长过红棉水榭有题 西湖碧水映红棉,流落胭脂泛酒船。 过客何怜春去老,谁人留下赏花钱?
◎史明
和红棉水榭 春分雨后过红棉,水榭亭间着早烟。 竹下轻音飞紫苑,莺歌燕舞伴琴弦。
◎逍遥君
和红棉水榭 朦胧大雾幻如烟,若隐还真两木棉。 高耸入云花灿烂,西湖长伫梦缠绵。 ◎吴新红 和红棉水榭 西湖春醉数红棉,火炬燎天绿岛间。 晤对孤山娇更媚,飞花一束倩谁怜。 ◎蔡植尧 和过红棉水榭 更深雾重未成眠,微信吟诗引胜间。 学句屏前非斗胆,步君雅趣入林泉。 ◎佚名 盏盏红灯挂木棉,鳞波拍岸照香船。 (红棉水榭边上不愿透露姓名的女诗人) 相关链接: 红棉水榭屡修葺 朱颜仍醉人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惠州西湖是广东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史料载“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眼中,“山水秀邃”的惠州西湖,也是人文胜地,每一个景点都是一个独特载体。 宋代 《惠州府志》已有“五湖六桥八景”的记载,清代 《西湖纪胜》又增加了六景,合十四景;一九四七年张友仁编著的《惠州西湖志》又列举出十八景之多。上列景观经数百年的历史演变,有些已随时代前进而湮没,有些则因人事活动而改观,如西湖独特的“船亭”——— 红棉水榭。近日,《东江时报》记者找寻到几张红棉水榭的旧照片,它的旧貌,定格在这些泛黄的照片上。 宋时称作湖光亭 在惠州西湖里,有一处与红棉相关的景点,那就是红棉水榭。今天的红棉水榭与明月湾以桥相连,踏入这片洲渚,树木郁郁,数株木棉树高大挺拔,异常显眼。岛内看不到亭台楼榭,只见多间被装修成茶馆的现代楼房。这片被著名学者余秋雨誉为“南国闹市清净之地”的地方,游人不少。 红棉水榭所在水域,位于惠州西湖五湖中的平湖,它的前身可以追溯至宋代的湖光亭。 宋时的湖光亭,近碧水关,有石坊,是当时的惠州知州陈称所建。清光绪年间,广东提督方耀与惠州知府张联桂同建红棉水榭,因水榭形状似船,所以又称“船亭”。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惠州知府沈傅义重修。清末进士、惠州词人李绮青在《重修西湖红棉水榭记》写道:“召匠经营,随地结构,拓窗四面,在水中央。有楼一层,去天五尺,榜之曰红棉水榭,以地有红棉二株得名也。”1921年,红棉水榭继续修葺,时有国学大师章太炎篆额“红棉水榭”和“西湖书社”。 每当榜岭春明,平湖日暖,红棉水榭万花竞发,如晴空火盖;风吹花落,争染绿波,如流红逐水;棉絮飘忽,若滚春雪。遂有“红棉春醉”之景说。 未通桥前须划船前往 近些年,我市文史学者李明华购得一本出版于1922年的日本画册 《广东名胜史迹》(又名 《粤古稽真》),书中有10余幅摄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惠州老照片,其中一张便是红棉水榭。 与今天相比,90年前的红棉水榭更有诗意,湖面之上一个孤零零的岛屿在泗洲塔的映衬下,显得脱俗而雅致。《惠州西湖志》记载,明清时红棉水榭有两株高大的木棉树,苍古奇丽,每逢盛夏,红棉“万花怒放,红艳逼空”,蔚为壮观。当时岛上建有形似画舫的湖光亭,古来文人雅士游西湖,都会从明月湾划船到此坐亭中赏月。 惠州著名画家、现年74岁的黄澄钦回忆,民国时期的红棉水榭面积很小,上筑船形楼台,有着“楼台凉风四起,湖光山色共一楼”的意境。许寿田曾赋诗曰:数株霜树缀红棉,水榭装成似画船。豪饮将军要清客,此间风月不论钱。 黄澄钦介绍,因为当时的红棉水榭没有通桥,只有划艇才能上去,是少数有钱人家游玩的好去处。 抗战时期遭日军炸毁 时间的刻度到达抗日战争时,惠州多次受到日机轰炸。在抗战初期,红棉水榭榭毁额失。1941年,独立第九旅旅长荣健生捐款重建,旋又被日机炸毁。1944年,惠淡守卫区指挥官叶敏予继续修成,但已失原貌。 1974年,惠州西湖管理委员会将它改建为二层混凝土结构的现代楼房——— 红棉宾馆。1975年,筑水上曲桥与明月湾相接,人们到红棉水榭去,再也不用划船了。 时物变迁,昔日的红棉水榭已不复存,甚至连小岛也“长大”了若干倍。今天的红棉水榭,仍有数株高耸的木棉树,它们与红棉水榭诸多老照片中的木棉树极其相似。历经多次修葺的红棉水榭,虽失去了原来的建筑风貌,但这岛上的 “英雄花”,连同惠州城他处的“英雄花”一样,还依旧红火。 |
|
来自: WENxinHANmo > 《百卉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