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合唱训练何其难

 江山携手 2017-03-30


       最近一直忙于RPC的赴韩音乐节准备中,队员们很努力,也很辛苦,但终究还是到达了瓶颈阶段,眼下需要大家共同来克服困难,从而得到新的突破。由此回想到这些年排练各种合唱团队,我深深体会到,在中国,合唱训练是多么难的一项工作啊!所谓的“难”,不是某一点,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问题综合体。在这篇挫文中,我将对一综合难题进行描述,请大家批评。

       中国合唱之难的根本

       会有人说难在各种合唱技术性要素中,会有人说难在作品理解上,也有人会说难在领导支持上,甚至还有所谓的人种差异说。但我觉得,中国合唱之难,难在音乐教育这个基础性环节上。现阶段,绝大部分人都知道,合唱所应要求的“和谐”。可“和谐”到底是什么?这不是靠概念解释所能解决问题的,谁都能对“和谐”说出个一二三,但又有多少人真的从心里去感受到“和谐”,而不仅仅是个外在样式?  合唱需要“和谐”观念,所有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也都需要“和谐”观念的支撑,可“和谐”观念并不是通过书本学习可以得到的,而必须通过实在的教学、训练而得到。“和谐”观念的树立,需要长时间的音响直观作为支撑,否则就是个空洞的名词。

       如何去建立和谐观念?我始终相信,和谐观念是天赋于人的,是每个人所固有的一种禀赋,什么五音不全,找不到调,怪不得学生,只能怪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和启蒙。和谐观念需要尽早建立,等人七老八十再来建立已经为时已晚,当然应该是越早越好。很多大学生参加合唱活动,有不少人只是因为喜欢唱歌而来,而并不真正是冲着喜欢“和谐”而来。我国的基础和社会音乐教育开展的非常红火,各种音乐学习班层出不穷,有不少孩子有着很好的音乐技能,甚至可以达到准专业水准,可唯独缺少对“和谐”的敏感度。很多孩子歌唱的不错,可是合唱却不行了。所有这些问题,都源自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中,压根就没有树立并实践“和谐”观念的地盘。教音乐技能的多,教音乐观念的少。其结果,孩子们可以弹一手流利的钢琴曲,却未必能演绎一段美妙的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教育的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若不给学生传授良好的音乐观念,则整个社会的音乐素质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合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合唱的训练和参与,学生才能在其成长期,通过一段过程,不断体会、调整、改善,并最终直观感受到合唱的“和谐”之美。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建立在踏踏实实的对旋律、节奏、音程、和声等等的反复感受上的,是非常需要时间的。若这一段过程错过了,当学生们成人了,要想真正再去改变他们,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日本人为什么合唱唱的好?这可以绝好的回击那些所谓东方人不适合唱合唱的论调,因为日本的音乐教育中,合唱(合奏)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其成长的阶段学到这些他们本应该有的禀赋。匈牙利音乐大师柯达伊曾经也说道:“音乐才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禀赋,音乐不是少数天才的特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掌握”。为此,当柯达伊看到匈牙利的音乐教育落后现状时,下决心去调研和改变,于是现在的匈牙利具有很强的整体音乐素质,匈牙利优秀的合唱团也是数不胜数。反观我国的音乐教育,学生们恐怕就没这么幸运了。合唱只不过是一种“课外活动”或者“任务”而已,上面有命令了,意思一下,上面若没有命令,我相信真心想开展合唱教育的学校和老师并不多。

       我的看法是,合唱教育应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尤其是音乐欣赏,若没有合唱合奏学习的基础,就直接听交响乐?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不亲身接受“和谐”感,也只能去“欣赏”热闹了,再要么就是欣赏故事去了,音乐?已成为观众们听故事的陪客和背景而已。这是多么糟糕的状况!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啊!

      

         中国合唱训练的几个基本难点——以大学生为例

        之所以列举大学生,是因为这个群体至少还有不少人在唱合唱,还相对“年轻”,多多少少有着可以“变化”的可能。若是放在社会团队,则更是难上加难了。

       难点一:音准

       除开本身的审美习惯不谈,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很多人是不清楚音准作为实现“和谐”的重要保证。在没有所谓任何的“唱法”之前,如何做到和谐?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和谐的音响早已在乐谱中“写明白”了。作为一个合唱团,能把音唱准就能保证最基本的“和谐”,这一点跟嗓子好坏没有太大关联。很多国外的合唱团,整体有很好的和谐度,单个人出来唱,或许在我国连个地方性的音乐学院都未必能考上。但是别人有很好的音准概念,如果从小就通过合唱学习到了这些,那么很多大学生的团就不会在音准问题上这么大费周章。

      难点二: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动力,节奏的缺失将导致音乐的疲乏。很多人认为节奏不过就是乐谱上所标记出来的那些长短,觉得很简单,可事实上,做到一以贯之的节奏准确度,其难度也绝不亚于音准的准确度。节奏不好的团队,音准本质上也好不到哪儿去。可这同样也是需要从小去贯彻的啊!

     难点三:声音观念

     合唱用什么声音?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可是,声音这个东西大家都能说,可未必能做到。长期的说话习惯、不正确的用声方式真是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优美的嗓音。合唱的音响千变万化,若不具备合唱声音观念,如何演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难点四: 想象力

       搞音乐不是做数学题,按照一个程序就能得到答案。音乐也不是文学,完全靠文字说明就能清楚明白的。搞音乐需要想象力,非常需要!各种情绪、形象、质地、色彩、动态等等,若没有好的想象力,则几乎不能用声音来完满表现。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想象力大减,既不能很好从宏观上把握作品,也不能很敏感的扑捉到音乐中的细节,因而很难真正打动人。这是大多数大学生合唱团的通病。心里要有音乐,用心去演绎音乐,对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来说,真是不容易啊。

      难点五:  团队意识

       说白了,这一点其实也是“合唱”意识的外在表现,我们国家是一个讲集体主义的国家,可是集体主义不是靠课本学来的,不是靠思想工作做出来的,而是要靠实际的工作和生活而收获的。国外不讲集体主义,但是培养的人却似乎更加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这就是所谓的团队意识。团队与个人的辩证法,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合唱训练恰恰是实践这门学问的重要平台,如果每个人通过合唱训练明白了什么叫“我们”,进而体会到“我在我们中”,对他的成长和步入社会该是多么的重要啊!而合唱意识的培养,由于错过了学生青少年的重要成长期,在大学生中再来培养,显然已经晚了不少,因而也会影响到每个个体的团队意识的形成。因而,合唱团的众生相在大多数合唱团中实在是太常见了,而以此要想排出好的合唱作品,真是不知道有多难。 

       难点六:作品少

     《牧歌》是非常经典的中国合唱作品。这么多年过去了,究竟有多少作品能真正达到《牧歌》的水准?很多时候,大学生的合唱团演出国外作品并非崇洋媚外,只因好的本土作品少之又少,实属无奈之举。这次RPC演唱的《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可是要想真正达到作品的音响和意境,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而多数团,我相信看到这类作品的时候,也一定会因为难度望而却步。这里只能呼吁作曲家们去真正研究合唱音响,并写出适合于大多数中国合唱团实际能力的作品,因为没有作品,中国合唱是难以走出困境的。菲律宾一个小国,合唱作品无数,因为作曲家们都在写合唱作品,有了本土作品,再来慢慢积累提高才是可能的。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合唱团天天演唱非本土的合唱音乐,其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豪感何在,认同感何在。

       难点七   指挥难

       由于上述各种难点的存在,中国的合唱指挥恐怕现阶段多半在搞教育和普及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团队更是如此。与其说是在排合唱,倒不如说是综合音乐素质和文化辅导员,哪里在搞音乐?与此同时,还要肩负“政委”的担子,真是双肩挑啊,太难了!等把这些问题都慢慢解决了,回过头来再处理合唱作品,竟然发现已经毫无见解,因为所有音乐性的东西,早已因为各种基础的却失,在给合唱团进行综合音乐素质“补课”的过程中被理性的磨平了。有同行说咱们中国搞合唱这一行的都是菜农,天天种菜,种子还由不得你挑。人家国外的指挥,是在烹饪,此话不假。真是苦不堪言!

        简单列举这几点,当然还有其他很多非专业上的困难,再次就不多说了。

        在中国,合唱训练何其难也!无可奈何,有时真是觉得我们能力实在是太有限,废了好大的劲儿也才能得到一点点的效果,真是恨自己没用。可是无奈也没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其所能慢慢去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谨以此与自己和同行们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