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开发

 yzsr273 2017-03-30

  乡村旅游业和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是基本相同的概念,是指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休闲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的面貌,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拓展农业休闲功能,增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村文明水平。

  台湾休闲农业较为先进,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农业转型的新走向、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台湾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和农家生活,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新型农业;是融合农业、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的新产业。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台湾兴办休闲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休闲农场:利用乡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小土屋、露营区、烤肉区、戏水区、餐饮、体能锻炼区及各种游息设施等,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以规模大、规划好、融地方文化和山湖景色于一体而著称;共同的特点是地处山区,面积较大,山青水秀、景色优美、主题突出。(2)市民农园: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一般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3)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除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的农业公园之外,大多数农业公园是综合性的。(4)观光农园: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因、茶园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荼,享受田园乐趣。 (5) 教育农园: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具备教学和体验活动之场所、教案和解说员。在教育农园里各类树木、瓜果蔬菜均有标牌,有昆虫如蝴蝶是怎样变化来的等活生生的教材。游客在此参与农业、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尤其为城市的青少年了解自然、认识社会、了解农业和农村文化。(6)休闲胜地:利用名川胜景,配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保有农村气息的原始自然风味和农场特点,如介绍民风民俗、农业知识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使游客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假日花市、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休闲渔场、休闲牧场等其他形态。台湾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许多经验,很值得我市在发展旅游农业上借鉴、引进。

  乡村旅游具有资源潜力大、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市场需求旺盛、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对拉动社会消费、促进农民就地就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抓住发展机遇,乘势而上,把乡村旅游开发作为加快发展新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开发,突出旅游景点、建设内容、产品类型与活动项目拓展,突出品位层次、文化主题、服务质量、品牌名气提升,突出建设机制、发展模式、组织方式、推广机制创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点,形成以旅助农、以农兴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新格局。

  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开发的主要思路、措施是:

  (一)以“四拓展”打造亮点,构建乡村旅游景点新体系

  1、拓展旅游景点。我市乡村旅游丰富资源亟待开发,现有旅游点也亟需完善、拓展、延伸。应花大气力抓好乡村旅游线路和景点的拓展。(1)上杭县重点拓展红色生态游,由古田向步云延伸,构建古田步云的红色、田园、森林、竹海、茶园、虎园和农家乐、森林人家等连线特色景点。(2)永定县重点拓展客家土楼游,由洪坑向初溪土楼长城延伸,构建客家民俗、土楼奇观、农家风情景区新体系。(3)漳平市重点拓展茶乡文化游,由九鹏溪延伸至北寮、香寮、天台山森林公园;由永福西山村、台缘山庄向周边景点延伸,构建花山、绿水、茶园、茶韵和多种民俗馆点新景观。(4)连城县重点拓展人文风光游,由培田的古村落延伸至新泉美食游及四堡古书坊和曲溪冯地的九龙江源头游,构建生态、人文、休闲新景点体系。(5)新罗重点拓展景点新板块,打造雁石龙石空洞、梅花湖环线高品位的“山水温泉”生态休闲度假区,云顶、洋畲农业休闲度假旅游板块,东肖生态农业+红色之旅都市休闲板块,江山人居风情旅游板块。(6)武平重点拓展“山茶花”生态游,由梁野山观光游向园丁花卉、仙岩茶园观光休闲游延伸。(7)长汀重点客家风情游,由客家文化城向新桥、庵杰客家母亲河生态游延伸。

  2、拓展建设内容。重点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对重点景区强化集中集聚,统筹协调,捆绑项目,加大投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特别是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饮工程、家园清洁等项目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完善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拓展旅游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游客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同时,突出完善服务体系。拓展乡村旅游游客中心体系、标识和解说体系、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

  3、拓展产品类型。根据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景点资源特点,打造具有浓郁闽西山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开发特色产业带动型、都市村庄型、景区依托型、农场庄园型、特色技艺展示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利用闽西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优势资源,突出休闲娱乐型(“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收获品尝型(“采摘游”、“垂钓世界”、“美食村”等)、运动养生型(“乡村运动俱乐部”、“乡村温泉别墅”等)、观光审美型(新村风貌观光、农业科技观光、古民居和古村落游、民族村寨观光等)、认识学习型(学生远足、实习、写生、夏令营等)乡村旅游系列产品。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拓宽旅游景点收入渠道。

  4、拓展活动项目。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的旅游景点占多数,普遍存在产品粗糙、内容单一、功能不配套、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应加强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拓展文化、历史和生态等不同主题的旅游特色村建设。建立旅游定点演出场所或设立旅游表演中心,为游客提供丰富健康、参与性强的娱乐活动。把乡村旅游点作为学校课外教学课程体系,作为大、中、小学校学生参观考察、学习观摩、科技实验、生活体验、劳动锻炼等教育活动基地,兴办一批适应各种市场需求的活动新项目。

  (二)以“四提升”打造特色,构建乡村旅游产业新体系

  1、提升品位档次。在主要乡村旅游点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以及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制定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推进景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种地方特色的戏剧、绘画、民间歌舞、杂技、曲艺等优势,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开发旅游文化精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和档次。

  2、提升文化主题。挖掘原生态古村落、民族村寨、客家风俗和生产生活特色,开发文物遗迹和民居、街道等古老建筑,突出文化特色。因此在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中,赋予文化内涵、突出中心主题。我市民间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在音乐舞蹈方面有闽西汉剧、十番音乐、龙岩采茶灯、连城四堡雕版工艺、永定客家山歌、龙岩山歌戏、新罗静板音乐、适中盂兰盆盛会、打花鼓、龙凤灯、船 灯、九连环、七节龙舞、妇女出操舞、跳海青、高跷扑蝶、打马刀等17种;闽西民俗节庆活动也有姑田游大龙、游金瓜棚、西陂林姓“迎春牛”、 坎市卢姓“打新婚”、 芷溪游花灯、湖坑李氏“作大福” 等十几种,很有地方特色,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应对这些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整合和包装,打造出极富吸引力、富有文化内涵、富有闽西特色的文化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3、提升服务质量。乡村旅游大多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大多数经营者是农民,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的水平,导致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还不够规范。要依托现有的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和其他培训中心,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和文化站点建设,建立现代化旅游教育培训网络平台,以实用性为重点,抓好乡村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岗位培训和岗前培训。重点提高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乡土文化讲解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帮助制订基本的乡村旅游设施标准和接待服务标准,推广到户。推进标准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4、提升品牌名气。引导乡村旅游点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尽早抓好乡村旅游品牌的培育提升,积极开展“创A、创优、创示范、创文明”等一系列活动,把古田旅游品牌和客家土楼品牌、海峡客家品牌、“大陆阿里山”品牌等我市知名品牌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旅游著名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推动全市乡村旅发展。

  (三)以“五创新”打造优势,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

  通过建设机制、发展模式、组织方式、推广机制创新,推动乡村旅游向消费大众化、产品特色化、经营产业化、服务规范化、效益多元化方向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

  1、创新建设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合力推动”的开发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合作的发展格局。加大对各类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规划和项目开发指导力度。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扶持中,对乡村旅游示范点予以支持。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农村旅游业农户;引导和鼓励金融中介组织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信托投资等服务;探索推行动产抵押、权益抵押、林权抵押等担保形式,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融资担保体系,解决好乡村旅游融资问题,加快开发和建设。

  2、创新组织方式。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组织机制,采取 “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公司+农民旅游协会”组织方式,形成新型合作,谋求共同发展。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兴办乡村旅游;积极探索农民户办、多家联办、城乡居民合办、旅行社承包(租赁)创办、业主成片租赁承包开发或与区内农户股份化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创办特色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引导、扶持、帮扶旅游景区的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业;促进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带动乡村旅店经营、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组织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3、创新发展模式。重点推广以下四种建设发展模式,加快乡村旅游开发。(1)农旅结合模式。以当地农户为主体,自筹资金投资,自主经营,接待主要在节假日短期逗留,或进行气候型休闲旅游的游客。(2)景区带动模式。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吸引和指导旅游景区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社会发展。(3)产业依托型模式。立足当地景点和民俗、农业特色产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村民参与,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品。(4)综合开发模式。由政府主导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入建设资金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旅游设施,引导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开发。

  4、创新服务机制。加强各有关部门上下纵横的沟通、协调,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组织乡村旅游规划的决策咨询。成立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行业组织,加强农业和乡村旅游主管部门以及经营者之间的横向交流,引导其走向行业合作与自律。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引导城市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业和乡村旅游转移。

  5、创新宣传推广机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形成全民关注乡村旅游、热爱乡村旅游、参与乡村旅游、支持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组织举办系列节会活动,提升产品市场形象;建立乡村旅游网站和信息网络,探索乡村旅游网络预订服务。鼓励旅行社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拓宽乡村旅游销售渠道,提高我市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效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