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事推拿按摩必看的一篇文章

 武医同修 2017-03-30

常常有人会问:

推拿跟按摩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个合格的推拿医师到底是怎么样的?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对于推拿正骨手法应该怎么做,早就做出了明细而详尽的解释!


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浅释:这句话总领全篇。平常老百姓喜欢讲的中医骨科要“捏一捏”临床的术语是施用手法。那么什么 是手法呢? 这句话中所讲的用双手安放在所伤的筋骨部位,使其恢复原来的解剖状态,就是手法。

手法是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复旧


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

浅释:这段文字则描述了手法与疾病的自然关系。

伤的轻重不一样,用的手法自然就不一样,也就是中医里面讲的辨证论治,举个例子,同样是按法,轻按,重按,长按,短按,甚至是按颤法都是不一样的目的和使用场景。疾病痊愈的快慢,是否会留下病根甚至留下残疾,都跟手法用的恰当与否有密切关系,要么就是没用对合适的手法,要么就是没有做到位。

一直在争论的按摩和推拿到底有什么区别,我想这点应该能够比较好的说明!一个合格的推拿医师通过长期的经验是明确掌握手法的应用场景和禁忌症的!


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浅释:明确指出人体各部位的骨骼有长骨、短骨、扁平骨等。每块服肉各有各的起 止端和走行方向。不同关节有不同的功能,必须熟悉其正常状态,损伤后我们才能运用手法使其恢复正常。

一旦进入临床实践中,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段话是推拿正骨医生临床的终极形态和追求目标

“机”,本义指弩上的发动机关。引伸出机制、机理、关键、时机、机密、运动变化的生机、细微的迹象等多重含义。这里指幽微难知的病机,兼有上述各义,只能解释,没法翻译。机,古写成几,《易·系辞下》说:“知几其神乎!”知道机就是神妙吧!

触,触诊。推拿的基础就建在这个“触”字上。

推拿家对病机的认识,特重视通过触诊搜集信息。触诊贯穿按摩的全过程,手一接触病人就算开始触诊,通过触诊所得信息,立刻就开始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又同时在不断的触诊,以指导治疗用力的弃、取、轻、重、缓、急、久、暂及角度的变化等。还可以通过触得的治疗后的病机变化以推断病情的预后。

初学者,触诊以找压痛点为主,可以通过询问病人得知,治疗以压痛有缓解为度。应当知道,病变的机体组织一定和正常的组织不一样,你就有可能把它触诊出来。初诊一个疑难病,可能几个月也找不到“病理反应点”,一旦你把它找到了,你的触诊功夫就长一分,疗效也就好一分。可能你天天找都找不到,一旦找到了,就在你天天按的地方。到用熟以后,病理反应点内是隐痛、剧痛、痠痛、胀痛、灼痛、爽痛、不痛、舒适,不用问病人,也能大概知道。病变缓解与否,都通过触感可知。这样才能指导医者用力恰倒好处,不致给病人造成损伤。

另外,有的病理反应点很深,不推筋著骨找不到它;有的病理反应点很细,虽浅在皮肤,功夫不到,就是手把手让你去摸,也摸不出来,而且不发生压痛,一旦摸出那种细微的感觉来,轻轻一用力,病人也痛不可忍。

触诊必须精心,仔细!


巧生于内:

巧,巧妙的手法。其标准应当是:“用力少,疗效高,无或极少副作用”。

怎样做到用力少?

无论轻或重,第一是要学会用体重按摩。这个力不消耗体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具体应用时:

1、要学会根据施术的具体情况把手指和手臂当成杠杆来用。一则可以更省力,二则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比如可以把向下的重力变成向上的作用力。

2、用改变压强来驾御轻重。如要轻摩时增大受力面积,用掌或四指并拢施术;要重按时减小受力面积,用指尖或肘尖施术。

3、善于利用惯性。

除了静止的按法外,凡重复运动的揉、摩、推、滚法,都要做到这一点,才能轻松耐劳。发力时身体向前一倾,即是分一部分体重以施术,倾斜之多少,视病情而定。用力至尽头,即借反作用力,顺势往后一倒,如此反复倾倒即形成整个身体的惯性摇动,整个身体要形成一个和谐的运动(简称谐动),切忌僵滞。一指之动乃是一身之动的结果。

站位施术,力由踵发;坐位施术,力由尻发。初发力时如涓涓细流,再汇合腿力、腰力、胸力,以身使臂,以臂使指,和身向患处施力,无须用力施术,病人也会受不了。所以按摩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连续工作几小时下来,大致与打几小时的麻将差不多。如果觉得累,就一定是技巧没有掌握好。另外,谐动,还当有共振的原理参与其中;我自己体会,施用掌摩法时,所有的脚趾都在不自觉地随着转动。肢体之间完全不能僵滞,否则形成内力互耗,既累人不说,病人的感觉也难受。


用力少的第二个要求是练出功力。用力十字诀:均匀、持久、有力、柔和、深透。

“柔和”作用的形成,当与“谐动”有关。柔和与用力的轻重缓急无关,但轻重缓急都可以是柔和的。提“均匀”者,是针对初学者轻一下,重一下,快一下,慢一下的没有章法的施术,并非反对手法有轻重缓急之别,其实质或许也是指谐动。“持久”当然也与谐动有关。

“深透、有力”的作用,据我体会与功力有关。一个没有功力的彪形大汉,用尽全力按在病人身上,病人只觉得力在皮上,透不下去。而有功力者对病人抚摩一下,病人也能体会到力透筋骨。有力的要求并不具普遍性,因为补法用力宜轻,并不要求有力。但有功力者即使是轻用力,病人也感觉是穿筋透骨,而说是重。有气力者,病人未必感觉你有力;能深透者,病人必觉你有力。从病人的感觉来说,深透与有力是一回事。

“深透”应当是判断施术者有没有功力的标准。但武术内功的深透是破坏性的,深透必须与柔和相结合才是医疗内功。功力的深透还与触诊功夫的提高息息相关。

“推拿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这个是推拿老师的口头禅!功法是修炼自身功力必经之途!

柔和与深透应是对习按摩者的两个核心要求。

用力少的第三个要求是:忌用蛮力。

蛮力指专用肌肉收缩发力。人体的运动离不开肌肉收缩力,但按摩中只是用来作一点启动力和保持肢体一定姿势的力。

如拿捏手法,主要是用肌肉收缩力保持拇指与其余四指的钳形姿势。真正用力是以身体的倾、倒带动手臂的杠杆,以拇指作支点,其余四指作阻力臂的运动。

另外,蛮力往往给人以生硬的感觉,又容易造成皮下出血。这些道理说来简单,但却不容易做到,这与个人的资质与悟性有关。比如你说:“走路时出左脚,右手向前;出右脚,左手向前。”说得完全对,若有人照你说的去走路,却定然走不来路。语言表达有局限性,道理写出来,知道比不知道好,深者可得其深,浅者可得其浅。


怎样做到疗效高呢?

1、要熟悉生理、病理、解剖、诊断等基础知识,如原文所说:“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

2、要熟悉各种手法的功效,熟练掌握手法的操作技术。

3、一定要练出过硬的触诊功夫来,触诊功夫既指导诊断,又指导治疗,还防止失误。

怎样做到无或少副作用呢?这就要求有同情心,有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前面提到的有过硬的本领等等。对初学者,“忌用蛮力”一点尤当注意。但有的副作用难以避免,如纠正陈旧性的脊柱小关节错位及攻破顽痰死血凝结之处,难免会有些损伤,术后会后遗好几天疼痛;但过后必随之以病情的好转,不同于病情加重。所以,尽量做到无副作用,不得已则少副作用。

熟悉肌肉骨骼神经系统解剖是一个推拿师的基本功!

能做到上述三条,虽不能必巧,也离不远了。

生于内:内,指医者的内心。在积累了若干的学识,技艺,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原文尤其指出在触诊探察的基础上,由内心生出巧妙的治法,所谓熟能生巧也。但具体到每个人却不必定生出巧来。这个“生”字,要靠即时的感悟——灵感。如千万人见气冲水壶盖,都漠然置之,唯瓦特才能生出蒸汽机的设想。有的人到退休也技艺平平,资质差也。

人才难得,所以,如何吸引人才,对推拿按摩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灵感的产生,一定要平时玩味沉醉其中,即俗语所说“进入状态”,然后能触机而发;即使天赋高的人,也要平时关心研究,才能触发,对毫不关心的事情,如何生出灵感?


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心,《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用来胜任认识外物工作的东西叫心。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所以心指显意识。灵感从“内”产生,“内”的定位模糊,不知其从哪里来,有潜意识的含义。潜意识产生灵感的创意,又暗中操纵心去支配手,治法就从手上表现出来了。潜意识在人生起很大的作用。如你走路,用不着想如何抬左腿,放右脚,潜意识就会让你走;人的记忆,你不知到记在什么地方,你用时,就会从潜意识中冒出来。

大凡技艺一类功夫,一定要进入状态,才能让潜意识有好的发挥。如体育、音乐、书法、绘画,其绝品都是以平时的磨练功夫为基础,由潜意识触机而发,想出来的东西是匠人作品。如乒乓比赛,球来如电,不容你有想的时间,主要靠潜意识随机应变。如何开发出潜意识中的潜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此说来,“法从手出”完全是个可传而不可授的事,只有医者自己去随机应变。


况所伤之处,多有关于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膈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难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此所以尤当审慎者也。

浅释:这段话主要说出了对于伤重患者的处理要领。对于伤重关乎性命,涉及到中枢神经的,涉及到胸膈甚至心脏的,肢体受伤严重,痛彻心扉的,即便其身体平时强壮,受伤引起的败血也易于扩散,及时能够有恢复的契机,手法也不可以没有准则的去使用。对于元气平时就较弱的人,一旦受伤,身体已经吃不消,倘若施用不合适的手法,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所以更应该审慎而治疗。


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浅释:所以从事正骨行业的人,需要心明手巧,一方面需要明晰患者病情,另一方面要善于应用合适手法,才能收到良好疗效。医者的手也是血肉有情之体,宛转灵活运动的妙处就在于能够以自己的灵动,高下活动,快慢运动,轻重开合之间直达患者气血凝滞,皮肉肿痛,筋伤骨折之处,是为之手起沉疴,让患者因疼痛而导致的情志苦楚得到解放。对于那些用辅助器具做一些治疗,则要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说手法是正骨的首要决定因素!


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哟

欢迎打赏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