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从一个乡村老师辛苦奋斗成大明首辅,却毁在败家儿子手上

 茂林之家 2017-03-30

说说杨士奇。

明代仁宣之治时期辅政的内阁三位要员杨士奇、杨溥、杨荣一直为人称道,被尊称为三杨。西杨杨士奇是三人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和其他两位进士出身的同僚不同,他没有考过功名,甚至连个举人都不是,可是他却成了大明朝的首辅大臣。

1366年,江西泰和的一个书香人家迎来了一个小男孩的降生,这孩子便是杨士奇。他的曾祖父杨景行是元朝的翰林待制,祖父和父亲不肯做官,在家读书,以文学扬名四方。诞生于这样家庭的杨士奇是幸运的,如果命运不出差错,他必然能成为杨家又一个大学者。

他从一个乡村老师辛苦奋斗成大明首辅,却毁在败家儿子手上

不幸的是,年仅一岁,他便失去了父亲。没有生计的母亲,只能带着他改嫁给了德安同知罗性,作为一个拖油瓶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把一本《大学》背得滚瓜烂熟。公元1373年,罗家祭祖,七岁的杨士奇见此情形,内心竟有了点感伤,他在宗祠之外的地方,另外和起泥巴做了一尊雕像,正是他已经去世的父亲。他独自祭奠自己的父亲,这一切都被罗性瞧在了眼里,于是他把杨士奇教到自己身边,对他说:“从今以后,你都不要姓罗了。”

杨士奇一听,差点慌了神,以为自己的继父要把自己扫地出门了,没想到罗性却对他说:“你才八岁,就有了这样的志气,将来必定能成大器,如果以后真有出息,我也不图你回报什么,只希望你能提携下我们罗家这几个不成器的东西。”

他从一个乡村老师辛苦奋斗成大明首辅,却毁在败家儿子手上

罗性是个五品官,家道自然也不算差,可偏偏他得罪了权贵,被调到陕西戍边去了。杨士奇和自己的母亲再次陷入孤苦无依的境地,饿着肚子的杨士奇,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能忘记肚子咕咕叫的感觉,他渴望快点长大,这样就不用让母亲那样辛苦劳作。十五岁的时候,杨士奇,便开始做起了乡下的教书先生,渐渐有了点名气,甚至被人推荐到县里的教育局上班,做个小小公务员,没想到工作还没开展多久呢,他就把教育局的学印给弄丢了,这可是相当严重的罪,吓得半死的杨士奇,谁也没告诉,就偷偷溜走了。

杨士奇就是这样一个命苦的人,上天要么是不给他机会,要么就是给他一个机会,眨眼间就收走,仿佛有意折磨他一样。

他从一个乡村老师辛苦奋斗成大明首辅,却毁在败家儿子手上

杨士奇在乡下一蹲就蹲到三十六岁,开国皇帝朱元璋死了,建文帝上台了,这个柔顺的君主召集天下的儒生去南京编修《太祖实录》,杨士奇也被人推荐了,大家都说杨士奇的学问好,写的文章漂亮。可再漂亮也不过就是个乡下教书先生罢了,在翰林院坐冷板凳有什么前途可言呢?

关键是这个冷板凳名额有限,需要考核,杨士奇未必都能被选上。

不过也是巧了,当时的尚书张紞看到了杨士奇的卷子,他拿到一看,叹服不已,说:“这哪里像是一个读书人写的呀。”便立刻申请让杨士奇得了第一名,又让他做了吴王府审理副,就这样杨士奇走上了从政的道路。朱棣上台后,他进入内阁成为了朱棣的秘书。

他从一个乡村老师辛苦奋斗成大明首辅,却毁在败家儿子手上

杨士奇做官,大家一致称赞他,说他是个厚道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从来不搞政治斗争,同僚里如果有人犯了什么小错误,他总要替比人遮掩过去。朱棣在位时期,他一直不满意自己的长子朱高炽,认为他肥胖残疾,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他偏爱汉王朱高煦和小儿子赵王朱高燧,觉得这两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英豪之气,因为这朱高煦起了争夺太子之位的心思,在那段危难时期里,杨士奇一直竭心尽力保护太子,避免权力斗争带来的混乱局面。另外,他也清楚,朱高煦残酷暴躁,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回京,因为太子车马迎接来迟,朱棣听信了朱高煦的坏话,將太子身边的官员们统统下了锦衣卫诏大狱,却独独宽恕了最后一个来的杨士奇。朱棣询问杨士奇太子监国时的表现,杨士奇独自把迟到的过错都揽到自己的头上,虽然碍于众人的面子,朱棣最后还是把他关进牢里,不久又放了出来。

他从一个乡村老师辛苦奋斗成大明首辅,却毁在败家儿子手上

尽管杨士奇身居高位,又得皇帝的信任,但他自己却相当清廉,甚至在洪熙元年的时候,他是大学士兼尚书之职,拿双份工资,于是他坚决要辞掉尚书的这份工资,只领大学士工资。皇帝不愿意,他的同僚劝他如果领一份,就领尚书的工资吧,毕竟尚书的薪水更高。但是杨士奇却说那这样的话就是沽名钓誉了,坚持辞去了尚书的那份薪水。哪有皇帝不喜欢这样的下属呢?因此赐给了他更加多的珍宝、书画之类的。

不过这样一个杨士奇,最终却毁在了自己儿子手里。

幼年丧父的生活让杨士奇的童年并不幸福,自己有了长子杨稷之后,也不免想要弥补童年的那份缺憾,对自己这个儿子相当溺爱,疏于管教,在自己老家仗着老子的官威为非作歹,称霸一方。地方上的人写信给杨士奇诉苦,揭发杨稷,杨士奇不信,反而告诉儿子,问他是不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儿。杨稷怎么可能承认呢?反而说那些人都是嫉恨他的。有人劝杨士奇自己回去看看,实地考察下,就知道儿子到底有没有为非作歹了,可是等到杨士奇去的时候,杨稷就装作普通农民一样,住土屋,吃糠咽菜,杨士奇就更加偏袒杨稷了,他哪里知道自己的儿子杨稷背着自己已经沾了十多条人命案子。

到了明英宗的时候,太监王振为了扳倒杨士奇,便故意搜集杨稷的犯罪证据,言官们反复弹劾,但是明英宗看到杨士奇已经七十多岁,一直特别疼爱这个儿子,如果这时候杀了杨稷,恐怕杨士奇会伤心,便推迟了这件事,反而下诏安慰杨士奇。而此时杨士奇也无法再待在内阁里了,他一面伤心于儿子不争气,一面愧恨自己这么多年来竟毫无察觉,一下子病倒,不能起床。

杨士奇死后,明英宗才决定杀掉杨稷。纵观杨士奇这一生,他勤勉好学,上进宽仁,几乎是个完美的人,但谁能想到,他能举荐周忱、于谦这样的能臣,却无法看透自己儿子的禀性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